/被夸封神、横扫热搜的《中国奇谭》,从第三集开始不行了?

被夸封神、横扫热搜的《中国奇谭》,从第三集开始不行了?

喜欢关注大眼仔热搜的家人们可能发现了,就在今昨两天,《中国奇谭》再次登上好几次热搜。


#家长炮轰中国奇谭# 、#如何评价家长炮轰中国奇谭# 这类热搜词条,本花就不多说了,毕竟想要做成功人士,就要早早学会“能动手就不动口”这样高质高效的做事风格(bushi)

值得高兴的词条也有,比如 #中国奇谭推出官方周边# 、#中国奇谭周边卖断货# 等等,本花虽然也没买到,但欣喜于《中国奇谭》被那么多观众喜爱或关注。


至于今天,本花要跟大家讨论的是,《中国奇谭》经过的第一个“弯道”。

01

 《林林》:

  《中国奇谭》首篇BE故事

前两天,《中国奇谭》第三支短片——《林林》上线(会员可看)

半天不到,近400万播放;一天没过,一些UP主连深度解析视频都肝出来了(比不过,别看本花;第二天上午,评论积累至9千条。


 

《林林》篇,是一个叫“林林”的狼妖小姑娘身上发生的故事。

林林是一个本体为小狼,可以变成人形的狼妖小姑娘,她和妈妈相依为命,一起生活在一座雪山之中。


 

狼妈告诫林林:

不要下山,不要被人类看见,不要被人类发现身份,不要吃人类的食物。

林林虽然记住了妈妈的告诫,可小孩子爱玩、喜欢热闹的天性到底占据了上风。


 

听话了但没完全听话的林林,终究还是下了山,和一群来到山里的孩子们成为了朋友。

有一天,这群孩子中的一个男孩——小虎,拿出了一颗“狼牙”(其实是犬牙)送给林林。


 

但拥有狼族灵敏嗅觉的林林却分辨出这并不是狼牙,揭穿真相的她遭到孩子们的反驳。

这时,孩子们的父亲回家了——那是一群猎人


 

林林趁机躲了起来,回到山上的狼穴。

她虽然躲开了猎人们的视线,却没逃过狼妈的嗅觉。

得知林林不仅下山,还被人类看见了的狼妈再次告诫林林,警惕人类是残忍的生物。随后,狼妈决定第二天就搬家。


 

可为了证明自己分辨得出、也拥有珍贵的狼牙,她趁狼妈睡着时,偷偷挖出自己刚换下的牙齿,再次下山寻找那群孩子展示狼牙。

可是,毫不知情的小虎,却将狼牙拿给他对营生十分老练的猎人父亲看了......

02

 《中国奇谭》最拉胯的一篇来了?

虽然故事咱说到一半就戛然而止了,但大家看到这里,想必对故事发展和结局有了一定的猜测。

别怀疑,故事确实是按照大家此时脑子里猜测的那样发展。


 

《林林》作为《中国奇谭》系列的第一部BE故事,却和前两篇观众们异口同声地一致好评不同。

一部分观众认为此作依旧保持了高质的稳定输出。

这支短片确是3D视效作品,通过CG技术使风景画面、层次透视、建模细节等都鲜活呈现,内行人一眼看透,阿哔上一条热评就笑称“解算工程量很大,估计打开文件都能开半小时”。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3D短片在两处地方颇受称赞。

一是它的人物建模。


 

《林林》篇中,当两个女孩出场,弹幕就飘过一串“好可爱”“好漂亮”的感慨。

有一个只出场了个把分钟的女孩角色,但是她水汪汪的杏眼(存疑),一下就征服了观众;而林林也被观众拿出来和《雄狮少年》的建模,就哪种是真正的“丹凤眼”展开讨论。


 

称赞其二,是它的伪逐格镜头效果(single frame shot,电影、电视表现手法。机器每次启动只摄取一格画面的拍摄镜头)

第一个人物林林出现在画面后,弹幕不少人惊讶提问“这竟然是定格动画吗?”


 

这其实是制作组在一些段落刻意做了画面帧调整的缘故,即一些观众说的“被抽帧”。

再加上人物的建模本身就使用了和人偶十分相似的圆脸,所以使得画面在前半段有人类的篇幅中,看起来就像用人偶拍摄的定格动画一般。


 

除此之外,《林林》篇场景中的好山好雪、“白山黑水”,都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深处的原始森林,进行了十分古典写意的刻画还原,再搭配上让评论区清一色跪求原声带音频的配乐。

真有了点古画古乐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


 

 

但是,另外一部分观众却对故事提出了一定的质疑,他们认为:

《林林》这则故事,其实讲得不够精彩。对比下来,和前两支短片有一些差距。

有一说一,这样规模的质疑在动画作品中并不少见。

但在《中国奇谭》中,却是首次出现。

03

 “观感出了一些问题,

  但究竟是哪里不对劲?” 

事实上,《林林》上线后没过多久,该作导演杨木就照例出现在评论区为大家简单地答疑解惑。

不过在导演亲自释义前,《林林》的立意和意象,早在评论区被网友推理了个遍。


 

最热门也最被观众认可的一个答案是,林林和狼妈是狼,所有人类或小虎和他爸其实是猎犬,这两种动物借人形来寓言一个和立场有关的故事。

然而,导演杨木却一棒子将网友的脑补打回原形。

这就是人和狼的故事,不存在什么“人皮下面是动物,动物的背后是人性”的套娃意象。


 

但这又引起了讨论,这一部分的观众认为按照导演的解释,《林林》的故事就过于简单和老套,剧情毫无起伏,看到开头就能猜中结尾,没有惊喜。

即,题材和叙事没做到《中国奇谭》的“奇”字;立意也并非中式思想体系,而是最早来源于西方哲学的“二元对立论”


 

关于这一点,本花稍有不同的看法。

导演杨木的作品释义中说了这样一句话:

“......在各自的身份里似乎都无可指责,但身份之间天然的鸿沟导致了残酷的结局。”


 

从这里可以推出,林林狼妈代表的狼族和猎人之间,绝对对立的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身份(如物种),但他们的社会学身份(如捕猎者与猎物)却是对立、统一和互化的(阴阳哲理)。

说人话就是,故事里的狼和人类是对立的物种,但是人对狼来说是捕猎者,狼对于其它动物而言也可能是捕猎者。


 

人和狼在不同的对象面前,捕猎者与猎物的身份是可以互化的;而没有猎物,何谈捕猎者,没有捕猎者,何谈猎物的概念。

杨木导演又说:

“这是一个有关身份认同的故事,琳琳如果选择人类世界就必须放弃自我......”


 

所以比起《林林》篇摄影指导在知乎回答的“二元对立世界观”一说,本花更倾向于这是导演杨木,在阿哔的论区这一番更类似“阴阳一元论”的思想体系说。


 

那么,无论是配乐、画面、隐喻、灵感来源等,还是思想体系,都是中国元素,那《林林》奇怪的观感从何而来?

04

  如果镜头语言不为故事服务,

  那确实是“奇了怪了” 

其实,导演杨木将故事立意立在“身份认同”上,这真不算俗套。

但是,也许是细节铺垫得不够,或是剧情设定的内在逻辑有些不清晰,导致许多观众在第一次看完《林林》后的所得信息,没法准确归纳到制作团队最初的立意上去。


 

镜头语言是为了服务于作品的,哪怕是“空镜头”也是服务于阐明思想内容、叙述故事情节、抒发感情的。

叙事的偏差,使观众的理解也产生偏差,甚至大到出现了观众解读,比原始解读更吸引人的情况。


 

就拿其中一个设定来和大家浅聊一下。

猎人第一次听到小虎提起林林时,有一段台词:

“奇怪,这山里不可能有人......”猎人先是自言自语道。

“快回家!没事儿别往山里跑,那边不是我们的世界。”猎人对儿子小虎教育道。


 

这两句台词,我们在不深度发散的情况下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猎人一开始就知道山里有危险生物存在。

这里分两种情况讨论。


 

如果猎人不知道这个“危险生物”是狼,那么可以得出他们暂时没有去山上捕猎这些动物的打算。

而如果猎人知道这个“危险生物”是狼,他们却没有尝试捕猎,只是提醒孩子别去“不是我们的世界”。


 

说明此时的猎人们要么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或认为捕猎时机未到;

要么认为山上山下泾渭分明,狼不犯我我不犯狼,彼此默认相安无事,至少当下是井水不犯河水。

可是,第二次猎人听小虎提起林林,并看见了林林送给自家儿子的真狼牙,却心生算计。


 

在设计林林后,猎人对同伴说:

“跟着她,留活的钓大的!”

这是猎人临时起意却故意设计的计谋,这句台词的表象信息是跟着林林抓狼妈,但给出的潜在信息其实是猎人们认为这是抓狼的大好时机。


 

可是,后面三死一伤的结局,显然证明了他们的决策是有重大失误的。

作为以猎人为营生的人,竟然没有全面了解目标对象,没有做好充足准备就上了战场。

那么,他们认为这次是“大好时机”,从而实施抓捕的动机是什么?


 

猎人作为危险职业,在每一次捕猎行动中,都要尽可能做好充足的准备。

那么在猎人在人数多且各自都有一定经验,持有林林在手,且知道狼妈是成年狼的情况下,如何尽可能提升自己阵营的胜算呢?


 

一,偷偷紧跟上去,悄悄布置机关埋伏,趁大狼不注意,发动攻击,争取一击即中;

二,以林林为人质。


 

然而,猎人们在故事中后段性命垂危时,才想到第二个方法,甚至还是在狼妈间接给出了提示的前提下,前期一直横冲直撞,正面硬刚。

这样的情节顺序显然有问题。不仅没有塑造出战况的激烈,还反而让观众产生“这究竟是专业猎人还是哪里蹦出来的青铜打野玩家”的疑惑。


 

进一步的。

既然猎人之前和现在,都根本没有做任何实质意义上的所谓准备,那么为什么这一次会这么突然地决定了要去捕狼呢?动机是什么?

因为林林一家要搬家,他们认为此时不出手就没有机会了吗?


 

出于智慧和经验的角度,不论猎人此前是否意识到自己的冲动行为,会使自身和同伴丧命在雪山之上,这样的设计都使得猎人在动画中的形象算不上正面,相反,还显得业余且愚蠢。


 

而从捕狼的动机来看。

如果是预防狼吃人,那么前半段剧情缺少这一铺垫,且按照逻辑,狼群要搬家,反而可以消除狼吃人的隐患,人类应该乐见其成,没必要去主动招惹,那么这一动机就无法顺利推断出来。


 

那么就是为了生存和经济去捕狼。结合狼妈控诉人类“你不知道他们有多残忍”的台词,这一推断仿佛很是合理。

但是,剧情在前半段却有这样一个信息:

“......咱还没出生的时候,狼就被我爹打光了......”


 

那么在狼族彻底销声匿迹的时期,猎人们又是怎么活下来的呢?显然不是靠猎狼为生。

那么既然不存在生存问题,猎狼就可能是贪婪的产物。


 

侵犯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和导演杨木所说的“一件事看起来谁都没有错”的前提相悖。

这就不是“身份认同”这么简单的问题了。


 

本花想,一些观众之所以认为观感奇怪,问题大约就出自于这里——

镜头语言和内在逻辑的偏差,使人无法直接推出立意。

05

  因为放在《中国奇谭》里  

  所以它显得差 

《林林》篇的各处细节其实还有得争论。

如,有的观众拿《林林》与《九色鹿》的剧本作对比,本花认为可比性不强。

《九色鹿》作为直接从敦煌壁画上拓印、艺术加工的动画,在故事逻辑上显然比《林林》纯原创的故事,多了一道时间的锤炼。


 

但不可否认《九色鹿》从镜头语言、剧情细节及内在逻辑的完成度上,都比《林林》做得更好。

就像九色鹿的慈悲和神性,在前期为商队开山移海、令动物们起死回生的画面中就铺垫得满满当当。


 

再比如,《林林》要如何描述“身份认同”?

在情节和细节上,也许侧重于刻画林林为融入人类世界所做出的改变或努力会更好;

在转折上,如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等,来刻画身份融入的功亏一篑或天方夜谭,也许会使主题更明确。


 

狼牙和犬牙的情节,的确有驯化与被驯化的妙处,但是后续发展使得观众的注意力(故事的侧重点)放在了由于林林孩子的天性而酿成大祸的结果。

弹幕上许多“倒霉孩子”“熊孩子”“作妖”“坏事”的评价,已经足矣证明这一部分重点的转移。


 

其它的许多想必大家在评论区也看得差不多了,本花也就不赘述了。

《林林》整体其实算不上差,它只是三厢对比下,显得中规中矩了些。


 

《中国奇谭》有两个主题。

一是显性主题,即:妖怪的故事、妖和人的互动、妖怪世界背后所象征的人类世界。

隐性主题是:要在人与妖的故事(种族冲突和对抗)中讲出新意。

而看到开头就可以猜到结尾的、中规中矩的故事,难免让人不够“奇”。


 

《天书奇谭》的美学要求,也许也是对《中国奇谭》的美学要求。

那就是奇趣美


 

有没有趣、好不好看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它得奇,它得出乎观众的想象,它得在这个类型叙事上找到一个点挖下去。

——要么它是有深度的,要么它是有新意的。


 

观众对于《中国奇谭》的故事其实是宽容的,因为它们始终在给人惊喜的水准之上。

不过既然在同一个系列里,就自然要承担前两集高口碑带来的关注度所同样带来的审视强度。


 

不过有深有浅、凡也不凡本就是正常的成长路径。

就算是有排山倒海的讨论或批评又有何惧呢?

只要肯直面它。

况且只是低于预期罢了。

欢迎大家指正与讨论,期待第四集《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

咱们下回见~

-THE END-
 
本文编辑:第三方阵营玩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动漫艺术家”作者:馆花(ID:GDCA388)。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