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紫御华府,与山水园林最近的距离 | 深度报道

北京·紫御华府,与山水园林最近的距离 | 深度报道

       

“ 十年之后再度回顾一个项目,我们仍能感受到其中草木、山水和生命的自然健康生长,这座在繁华之中打造的现代隐居之所,拥有如风景区一般的古朴景致,亦是一座不朽的园林        

       
       


         


北京·紫御华府



     

北京·紫御华府位于亚奥核心(北五环安立路),享有奥林匹克公园680公顷静谧自然环境。项目借用山、石、水、木打造园林景观,同时以自然的手法,将“居住”嵌入大气磅礴的山水园林中,设计师希望把自然从郊区或把远离城市的自然氛围“搬运”到场地之中,打造一种“身处闹市,心在山林”的住宅生活体验。


     
中心庭院“十米飞瀑”景观,用厚重的泰山石营造叠石效果      

// 让园林有可以说故事的机会

贝尔高林设计团队于2008年开始接触该项目,到2011年项目正式动工,在此过程中,设计从规划角度让景观超前于建筑布局。“让景观布局先行”,再使建筑布局朝着核心中轴景观偏转一定角度(5-8度),从而使居住者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可以很好地享受整个园林景观。


▽紫御华府住宅区入口

     


     

     

▽住宅区内藏自然山水园林

     

     

     

// 将理想化的手稿方案打造成自然式的山水园林


想要真正的造景山水园林,除了处理地形高差和营造错落的空间感外,还需要利用山石、水、木来构建景观格局。


项目原本的场地较为平整,且为了让人群视线避开场地东侧绿化带上方的高压线,设计借用地下车库和首层楼标高进行高差处理,在住宅区中心构筑起落差10米的地形采用大型泰山石叠石筑山,形成“山”之貌。当人在下沉庭院中走动时,其视觉不会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干扰,同时,石景山具有挡风的作用,即使在北方的冬天,庭院中也能保持良好的微气候环境。


▽项目中心庭院放大平面图


     
     

     
     

     

地形也赋予了“水”流动的生命力。水流从场地东北角开始引入一直流向北区的小湖景,并顺着地形流经瀑布。设计利用水的循环流动保持水的清洁,同时也能借助地形做功让水“活”起来,潺潺的水流营造出充满生机的氛围。炎炎夏日里,从瀑布跌落的流水可以为周边环境降温三至五度,为住宅区带来舒适宜人的空间,成为一处消夏避暑的圣地。水景底部设计了加温设备,可以使水在冬季依然保持潺潺流动,并能使水温恒定在5°左右,营造在寒冷的北方少见的冬季流水景观。


     

在住宅区里体验穿行山水之间的乐趣

     

     
     

     
项目以下沉庭院景观为核心,设计湖景、潺潺溪流、小桥、石汀等雅致园林之景,营造了充满韵味的游园式住宅景观。园中的“花木”经过精心搭配,辅以各类特色树种如松树、蒙古栎等,在不同的分区中采用不同的植物主题,营造四季变化的景色。      

     
在整体景观布局基础上,设计借用对景、借景、框景等手法营造一个个精巧的景观,并运用绿化层次来表达空间的变化,营造虚实变化的效果,在有限的空间中打造出一处大气的自然山水园林。      

     

瀑布、水生植物、石头,宛如一幅浑然天成之景


     

“八仙过海”松树主题景观


             

     

     
// 园林是活的,是应该具有生命吸引力的      


并非有山有水就是自然,也并非有花有木就能筑园林,设计的几何图形、运用的材料元素,不能只是简单的拼接,而需要以一种自然手法去打造,让场地具有生命力和生物吸引力,可以观虫鱼游动、赏飞鸟翩跹,感受植物生长。      

     
景观设计不仅要服务于人,还要在其活跃以后,吸引周围其他的生物在此繁衍。项目设计以超越景观的角度去考虑住宅区的亲生物性环境营造,追求人与自然平衡的状态,让人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舒缓压力,感受到幸福。      

     
     

     
     

     
     

     

     

// 园林景观不应该有“过时”的概念


     
园林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其具有生命,会周期性生长,会在时间的酝酿和沉淀之下,呈现不一样的景致,更具有综合效益。但如何让景观持续健康生长,富有生机与活力,而非随着小区环境变得老旧和破败?设计师认为园林跟其他艺术品一样,需要定期打理和耐心修整,也像酒店、商场、室内装修一样,需要在一定周期内进行翻新,从而带来新的空间体验感,此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在设计之初去预设景观在五年、十年或更久之后的整体状态。      

             
             

             
             

             
本案设计前期对地形、地面排水系统、土壤配比及酸碱性和植物种植都经过仔细地考量,实现了超高的苗木成活率。具体来说,在不影响当地环境且保证植物移植后正常良好存活的前提下,于设计前期对植物的覆土厚度和生长条件进行最优干预,结合场地地形和结构,使乔木生长覆土厚度至少大于1.8米;于施工过程中,不完全照搬设计图纸,根据不同植物的实际生长条件需求,进行土壤酸碱度调节和沙与土的配比,保证其生长的最佳条件,为长期的景观效果奠定基础。              

             
植物设计重在营造园林意境和自然氛围,更多从造景手法上去考虑植物的形态和搭配,用植物作点缀,打造景观亮点,同时减少人工化的痕迹,营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感。                    

▽户外览景、休闲多功能平台

充满个性化的设计,其生命周期会受到限制,再漂亮的设计符号都可能会随着审美的变化而“过时”。不用典型的设计语言和鲜明的设计风格去定义一个景观,也不用具体的设计去框定景观的效果,而是在设计层面做出综合考虑,让景观自身拥有生长的机会,用时间的沉淀赋予其自然、包容的姿态。              

             
     

     

     

//“慢”景观营造,追求与自然的互动


用漫长的时间认真打磨一个园林景观,在设计中更多地去创造人与自然互动的机会,是设计师需要具备的态度。一个完整的设计不仅仅是用设计符号、设计线条落于图纸之上,还要持续思考在项目真正落地之后,在时间的沉淀下,如何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生物和气候产生互动。      

     
秉持做自然景观、与自然互动和共融的态度,采用亲生物设计,打造更有生命力的景观,为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平衡贡献力量。      

     

▽住宅区内部景观,不远处的拱桥设计可满足消防通行

     

     
     

     
     

     

▽项目设计图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ooool木藕设计网”(ID:mooool-com)。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