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路靠近外滩的所在地,伫立着一栋红色砖墙的大楼,来往的游客行人基本很少会注意到它。因为大多数人都会被外滩及对岸的陆家嘴美景所吸引,而老上海人也会去关注虎丘路(请阅读:虎年说虎-上海带“虎”字的马路)及圆明园路这些路上的旧式翻新建筑。路过的行人们也会看看这栋楼上贴着的保护性建筑的介绍——北京公寓,之后念完简短的介绍语后抬头感叹下其规模还颇大就被其他建筑所吸引了。
北京公寓--拍摄来自斋卤味
但是,翻看解放前的资料会发现,此地并没有北京公寓这个名称,在行名录上它也只是一个个商铺的代名词,曾经居住在此半世纪的居民们也只是知道解放前好像是洋人的办公楼便不得而知了,它的真正名字和建造者及所属人似乎都已被遗忘了。但是,在20世纪初,它诞生的那个年代,其隶属于这一块的业广建筑群。
(1917年present day impressions of the far east and prominent & progressive chinese at home and abroad. : the history, people, commerce, industries and resources of china, hongkong, indo-china, malaya and netherlands india所标注的业广公司所拥有的部分地产,仁记大楼、业广大楼及北京公寓皆为其所有)
英商业广公司成立于1888年12月,是上海房地产界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由当时的仁记洋行伍德(Alexander George Wood)、元芳洋行老板伯顿(John Graeme Purdo)、兆丰洋行老板霍锦士(Edward Jenner Hogg)和公平洋行老板沃德(Walter Cyril Ward)共同发起,额定资本100万两,在香港注册,经理人为仁记洋行。在当年的招股说明书上写道其目的是开展土地投资、土地抵押和建筑地产公司通常开展的一类业务,并且强调了其投资的资金所获得足够回报所需的条件为上海的存在,原因是:“上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东方条约港口中最重要的地方。”
Edward Jenner Hogg
业广从诞生之初就有独天得厚的条件,因为其创始人中的两个伍德和沃德分别在19世纪80年代的工部局董事会担任过总董,所以对当时上海哪些区域将被开发了如指掌,而业广所选的第一块业务地点就是当时即将开发的虹口,今昆山公园附近(请阅读:最早噶虹口公园喺边?)。当时的人们并不是十分注重住房的产权,大多数选择的是在工作地点附近租房生活。业广公司也正是靠着这个机会选择造楼出租迅速扩大自己的资本,到1906年其资本已经变为390万两,几乎翻了4倍,也正是在此时,业广选择建造新的办公大楼。
业广地产公司,今戏称为“可的”大楼--拍摄来自斋卤味
当时我们所熟知的滇池路的办公大楼主楼和现在北京路上的北京公寓皆属于业广公司,并且虎丘路并没有延伸将这块区域切断,因而这一片则被人称为业广建筑群楼。这里要重点说明的是,现在的滇池路与四川路交接口的位置的大楼一般被标为业广大楼,而旁边的大楼则标注为仁记大楼。
仁记大楼--拍摄来自斋卤味
但是业广和仁记的关系极为紧密两者的财产所有权也很多都为共有(请阅读:万国博览建筑群-外滩23号(上))。从1939年的行名录图中就可看出业广当时的办公地点在现在被称为仁记大楼的楼中,因而从广义角度而言,北至今北京公寓,南至今滇池路,西至四川路这几个点的建筑物皆属于业广公司所有。
1939年行名录中所显示,
业广公司的办公地点在今仁记洋行大楼内
1843年前,这块区域为徐氏和吴氏的芦苇田(即现在西至四川中路,北至北京东路,东至圆明园路,南至滇池路的所在地)一条小河从中贯穿(现虎丘路)。上海开埠后,和记洋行和仁记洋行染指了这块区域,后来被称为业广公司建筑群的地方分别登记为英册道契14号,41分地,英册道契24号,37分地。通过对比1855年的英租界道契地图可发现,北京公寓大部分所在位置为在24号,37分地,而道契的最后一栏中显示直到1940年这块区域仍属于业广公司。
1855年英租界道契地图,红框位置为37分地所在位置,
贯穿于南方的小河为今日的虎丘路
今日地图对比图
24号,37分地道契最后一行显示
到1940年为止该地块仍属于业广公司所有
根据对比行名录及各大就报纸发现,今北京公寓在营造之前是曾在此营业三十五年之久的裕昌洋行(HEWETT, W. & CO.),当时的门牌号为北京路8号,并于1907年因为要建设大楼而搬走,而整个新建筑于1910年完工,因为此时利康洋行(Sander, Wieler & Co)已在行名录更新自己的地址(详见下图)。
1907年9月3日,
裕昌洋行在《申报》所刊载关于因楼房修造而迁址的公告
1910年7月字林西报行名录显示
利康洋行更换新址搬入了北京路8号
和主办公楼的设计方一样,今北京公寓一块也是由大名鼎鼎的通和洋行设计(Atkinson&Dallas Architects and Civil Engineers Ltd),通和洋行是当时上海滩最有实力和名声的设计公司,其代表作品如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旗昌洋行大楼(请阅读:万国博览建筑群-外滩9号)、新世界游乐场等。由于代表建筑实在太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整个建筑群建成的时间点可能在1907年至1910年之间。
夜晚的北京公寓--拍摄来自斋卤味
在1917年的《present day impressions of the far east and prominent & progressive chinese at home and abroad. : the history, people, commerce, industries and resources of china, hongkong, indo-china, malaya and netherlands india》这本书中对北京公寓有着这样的描述:
在北京路和四川路的十字路口为业广公司建造的精美建筑群,是通和洋行的作品之一。建筑立面的材料是红砖和花岗岩,整个立面成为主大道上的重要特征。一楼面向四川路的是最新的商店。覆盖地块的其余部分则是位于商店和办公室的后面,从滇池路进入的三个货仓。二楼为办公室间。三楼的安排在各方面都与二楼相似。四楼是住宅套间,包括客厅、餐厅、书房、三间卧室、两间浴室、服务茶水间和商店。在楼的后面还有一个大的货仓。公寓的佣人房间和厨房则位于阁楼上。
(1917年present day impressions of the far east and prominent & progressive chinese at home and abroad. : the history, people, commerce, industries and resources of china, hongkong, indo-china, malaya and netherlands india所贴出的部分通和洋行设计的建筑,右上角5图为今北京公寓)
(1912年至1917年所摄的北京公寓近景图,一楼为当时的万利源洋货店,二楼的则为前面所提及的德国利康洋行的招牌,并不是大楼的名称)
北京公寓从建造完毕后大多数时间皆为商用,直到解放后才转变为民用。顺带一提,1955年由于工作的原因,陈逸飞一家住进了这栋楼的四层的其中一间。近日,该地块也进入征收阶段,望对其名及历史重新溯源,复立当年通和洋行设计之面貌。
【关于这扇窗】--拍摄来自徐東
更多陈逸飞的故事请阅读:
斋卤味、蔡老板、徐爷叔
参考资料:
《上海道契》、《申报》
-END-
往期安妮女王风格建筑文章回顾:
添加微信号和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
左侧二维码添加我的微信号
右侧二维码关注三月的斋卤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月的斋卤味”作者:Cynthia Shen(ID:gh_83c525ddc63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