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北京画画的人多,多到什么程度?多如牛毛。不仅众多,而且还各个自称其为艺术家,大师……等。其实,能称其为艺术家的人,不多。我看老刘他算是一个。
为什么称老刘艺术家,有两点。
一、他对艺术的理解独到,并且理解的到位。
二、他所创作出的作品,艺术性强,有自己的特色。也从不人云亦云。
不像其他画画的人,天天重复,以画像、画细为目的。机器性操作。
其实,我和老刘没见过面,我俩虽然都算北方人,他在北京,我在吉林,相距的还是太远。
不过,好在有网络,能把天南地北的人都联系到一起。
老刘画的样数很多,但我最看好他画的是女人画(他不属于专画女人体),尤其是着色的女人画。
女人画,和女人体,还是不太一样的。因为女人体,是裸体。女人画,未必是裸体。
老刘的着色女人画,好,尤其是我最近看到的,更好。
那真是让我眼前一亮。
说起色彩,每个艺术家所表达的也不相同,大多人是在描摹大自然的颜色。尤其是画油画的,注重什么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讲究“写实”,画得逼真。
而老刘不是。
那些五颜六色在老刘的笔下生华了,看着是那么的柔和,舒适,休闲,怎么看都非常的舒服。在用色上,看似他是不去考虑什么和谐,对比,冷暖……这些因素,但那些颜色,在他的笔下却是那么的和谐,靓丽,美观,漂亮。那些小花,娇艳欲滴,似乎随手就能掰下来一朵。那些皮肤,似乎有着弹性,摸着还有温度一样。他是把心里的颜色再现出来了,带上了温度,带上了人情,活泛了。那些颜色,每一样,都是按照他的感受,他的思想,他的世界,又经他重新洗牌,再给我们端了上来。
说到画女人,怎么也绕不过那个南京的朱新建先生。
朱新建的女人,可谓在美术界家喻户晓。也褒贬不一。
朱新建,他不仅仅只是成就了他自己,他还给我们设置了一道防线。而他的防线会让我们存有极大的顾及。我们画女人的时候,必须绕过朱新建,不然,就百分百地死定了。
老刘做的好,他画的女人画,绕过了朱新建。尤其是他的色彩女人画,不仅绕过了朱新建,而且,出彩了。
能做到这样,很不简单。
当然,画如其人。老刘他这个人,让我发现了他的特点,每每和他讨论艺术的时候,不像鲁迅所言: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他,常常是,几句话,就捯到了事情的要害。厉害。并且,他的这些艺术论点,让人无话可说,鸦雀无声了。
画,分有故事和没故事之分。老刘的画,是半故事,半没故事的画,画起来很难。但老刘驾驭得非常好。每每都是让人感到几分震撼。
说老实话,我和老刘语言交流的次数不多。但交流之后,他说的那些观点,往往都会让我品味再三,并且思索良多,获益匪浅。
老刘原名刘新华,别署刘焱,刘意,北京人。新华社记者。平时喜欢给人写写艺术评论。每每都是一针见血,很受欢迎。
我也是斗胆,竟然也给刘老师写上了艺术评论,可见,我的评论那是大乌见小乌了。
好在,刘老师很包容,见怪不怪了。这才让我蒙混过关。感谢刘老师,让我不吐不快,众人面前出丑了。
文/吉林:王光久
画家刘新华简介
刘新华,画家,号刘意、刘焱。居北京,某国社报刊主任编辑,在大学学艺七年。高更和凡高这两有“高”字的高人说他看见“光里有灵魂”,我说我知白守黑,看见“黑白有魂魄”。看黑的有象、看白的有气。万物一体,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画风解衣磅礴,朴厚大方,元气狼藉,不为先匠所拘。其形式背后是认知和文学的支撑。出生于书香世家,五岁随父学画,后广拜名师,曾得到著名画家李世南、程大利、聂干因、李津、武艺、曾翔指导,现随中国国家画院著名画家刘牧习画,终成自家面目。
附:刘新华艺术笔记及思考
不再是喧闹,是安慰和宁静。树叶下撒下的阳光,让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干净安宁。
用智慧的方式感受艺术,心与物与线在智慧中是一体的,与我们的行为也是一体的。这样艺术才与生命不可分离。
画画,如果要想进步,就要知法犯法,不断地犯错误,在错误中找到自己的“画法”。
王阳明的伟大在于他知行合一,我们现在的很多人是说套做一套,或者是光说不练,这是最要命的。画画要知行合一。
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半生不熟的状态。有些生猛,有些愣头青,少点圆滑成熟,甚至有些让外人不舒服。这是我所珍惜的感觉。如果真正变圆熟了,我自己就没兴趣了。愣头青让人不舒服,甚至让人感觉缺少教养,但有生命力有朝气!这也是我喜欢远古的东西、喜欢原始的东西、喜欢民间的东西的原因。虽然貌似没文化,但真诚朴茂;虽然生猛不油熟,但新鲜有活泼泼的生命力。
画画这件事,最重要的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生命就是这样,过去不属于你,未来也不会属于你。当代人做当代事,做好后才可以展望未来。从绘画来说,宣泄自己的情绪是唯一标准,恰如饿了就得吃饭。古人吃饭,现代人也要吃饭。还没发展到不吃饭或吃其他东西。吃饭的变化无非是个口味问题罢了。
作品简单,却会更有力量。开始不关心题材,符号,只关心身体,(内力)线条安静呼吸与行走,起伏转折,仿若吐纳。一个字---松,自在的感觉。画的不是故事是宁静。画是生命哲学,那悠长又多带有中国文人悲天悯人的情怀,使画面呈现淡淡的忧伤情绪。对景色的描绘朦胧,摇曳多姿,表达出一种对乡愁的思念。画的是松静的人生态度!
以一管笔拟太虚之境。书论:平,心平气和,气有多长,线就有多长,是生命的痕迹。骨法用笔,身体要通泰;圆,阴阳二气,有色无形,通气。什么事都要做到圆,要厚有质感,就像八大的线;留,如阿露含,一刹那的你非常清晰,这时知道什么是劲,百炼钢化成绕指柔;松,松化柔软,无执;放,就是信,自信,信则灵。都要放空,只有刹那生机,其它都是放空,像拿杯子喝水样自然。
中国哲学强调人的自然性和佛教禅宗的“圆融”,在语言上强调自然形似的有机形式及其书写的心性化。心物一元,天人合一。中国思想和艺术传统中的“自然”从未被看作是人的对立面的一种客体。在道家的哲学中,人被看从是自然的一部分,并拥有与自然中的一切同样性质的“灵”。儒释道在有关自然观基础上的各种精神实践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有根植于自己思想传统的美学观念。
佛学不是为了知识,是为了空性。禅是直接看你的心的用法,都是为了空性。心灵是觉悟的路线“一切放下,本觉自现”只要是有引导的,就是被给予的。不执为空,善法为空,解法为空。空,纯粹的可能性,是空性觉照。
现代的艺术家,只会用激情,不会用心,艺术靠灵感来过活,都是被给予性的。那不叫搞艺术,画了很多画写了很多诗,不用心的艺术不叫艺术。中国禅宗就讲过皮相与本质的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看你真不真诚!
知觉信才是真正的艺术,能感觉到刹那之物。这种感觉只能在艺术里展开,艺术是反形态的,永远在边缘化,艺术哲学才能做心灵哲学。信愿行,戒定慧,身语意,悟空,了了空性,放下了,心性自然显现。
觉性讲直觉,非被给予的,以扫描追摄方式。艺术要这个东西。什么是念,一刹那的存在,别的不存在。知觉----知道。感觉----接收。知性,生成智能性的工作。觉性,从内在生成“信心”的工作,解决生死,安乐,幸福感的问题。觉性的工作,无我的工作,艺术的工作就是这样。
这些年见到了太多的世事和诱惑,它十分迷人,但诱惑终不是你的囊中物。若其飘浮地活着,不与脚踏实地,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向内求,自己拯救自己。这种快乐是踏实的,你做到多少它就回报多少,它不欺骗人。
是的,艺术就是要去除多余的一切,留下美好给人们的心灵以慰藉。所有的艺术,不管以何种形式呈现,凡是真情实感对情感有强烈冲击的,都会对人有影响。当我们在凡尔赛宫,会被拉斐尔的圣母像完全征服;当看芭蕾舞《天鹅湖》时,又会被那种真挚的爱情所深深感染;像电影《画皮》,当鬼有了真爱也会变得很美,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魔鬼有了真爱,内心也会变得柔软。有真,就没有美丑。
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它机锋内藏,波翻云谲,奇幻而不可测。若断若连,未可一泻而下。它将发未发,似动非动,声色不露,力掩其中。一波有三折之过,一点有数转之功。一条颤动不已的线是中国艺术家的生命流淌,饱含深爱。它非写形出相,而是内在生命超越的阶梯。
文人画是是对中国画的革命,文人们通过绘画,对抗自己所处的时代,这种对抗的反判性,是文人画最珍贵的精神。
没有真气就没有大气,因为你不真实,你虚伪,你不是画的自己,就不能硬气。你的底气、心气就不足,这种情况下,光靠扩大画幅是撑不起大气的。要真就必须要往“里”走,往“心里”的深处走,往祖先那里走,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要化为自己的才可以成为真的。
天真在艺术在情感上比功夫、技法重要得多,功夫深的意思,是要把技法深藏不露。技术太多了并不一定是好事,让人一眼看见在雕琢,雕琢过了难免匠气、小气。我更喜欢传承先人的真气。
文章作者王光久
笔名 王疯子
毕业于吉林教育学院
辽源市政协委员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圪垯山泥人王第三代传承人
《吉林名人》记者
『圪垯山书画报』主编
吉林教育学院艺术系客座教授
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香港民族文化促进会顾问
长白山松岩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副会长
辽源政协书画院理事
辽源市工艺美术大师
六岁师承父母学习泥塑艺术,早期研习西方绘画、东方绘画,对中西方艺术均有较深的造诣。同时研习小说,散文,诗歌等艺术。
出版有小说卷,诗歌卷及八本画册,事迹八十年代收入《青年教师明星录》,后收入《全国教师明星录》。小说获中国短篇小说学会小说大赛二等奖,散文获《中国教育报》散文大赛三等奖,油画“中国的最前沿——邓小平”被深圳某收藏家收藏。
辽源图书馆,沈阳图书馆收藏了小说集《男寝》及诗歌集,画册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意今语绘”作者:刘浪xh(ID:liuyi20220906wx)。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