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丈居设计机构专访ADPF创始主席何昌成先生——乡村振兴,奔赴心中的故乡
本文转载自八丈居设计机构
八丈谈丨专访APDF创始主席何昌成先生
BDD TALK
︱何昌成︱
HECHANGCHENG
“我们并非把城市里的这些钢筋混凝土建筑直接搬到乡村,也不是纯粹为了守制而一味沿袭所有的传统文化。而是在传承传统乡村文化的同时,运用更现代且艺术的语言去展示,在守与变之间完成能量守恒。”
——何昌成
翻阅IAI设计奖历年获奖作品,我们发现乡村复兴领域的获奖项目比例正在不断上升:重庆归原小镇、福建扶贫第一村的小溪家、天目山的民宿改造项目……无一例外,既皆对各自场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进行了深度发掘,又破除大众对乡村脸谱化的固有认知,描画出全新且鲜活的乡土经验。
当乡村成为“故乡”,反而承载着更多的情感与意义。风吹麦浪、鸟鸣虫忙,光阴婆娑、墙垣斑驳,小路旁的树荫底下,静观日出日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回到乡村,渴望感知脚下泥土地的气息。这对于乡村的建设者、设计者也无疑是一次全新的机遇。
本期《八丈谈》我们邀请到APDF创始主席,IAI全球设计奖创始人何昌成先生,他将与八丈居设计机构副总裁、BDD TALK 八丈谈联合创始人宋予航先生,围绕“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主题展开讨论。为乡村鼓呼,为村民立言,也为乡村发展带来多年来的经验与灼见。
PART 01
EXPLORE
探索
OPPORTUNITY
探索乡村设计的契机
IAI室内奖获奖作品:归原小镇
翻阅历年IAI设计奖年鉴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涉及乡村规划、乡村建筑的设计作品获奖,想请问是什么契机让您开始关注乡村振兴领域的设计呢?
何昌成先生:我在10多年前去参观了奥地利当地的美丽的乡村之后,对比当时国内的乡村建设,我内心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心理差距,那时候我觉得心里面很不是滋味。从那次回国后,我便开始关注国内的乡村建设。
我还对也门和迪拜进行了对比,组织了一批设计师出去做新旧建筑的考察,不论是在兵荒马乱的也门还是富到流油的迪拜,都能将乡村建筑和当地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在不同维度上体现各自对在地文化的尊重。这和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对当下生活方式的一种理解和更深层的提升愿望都是息息相关的。
我觉得我们既然是做设计,其实最终的一个目标就是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而美好的生活便源自人与自然环境彼此的一种关照,如果说没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我们一切的愿望理想其实都是海市蜃楼。
PART 02
DESIGN
设计
RURAL
乡村设计,“不为建造而建造”
IAI建筑奖获奖作品:小溪家
历年IAI设计奖关于乡村复兴领域的获奖作品中,是否有设计案例是您认为特别值得关注和探讨的?
何昌成先生:这两年也确实不断地踊跃出一批又一批非常优秀的反映乡村振兴的设计作品。IAI室内奖获奖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归原小镇,它通过现代的装饰材料语言和设计理念,将重庆山区中非常传统破落的建筑进行改造,让它重新焕发出生机。位于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福建小溪村的一个民宿改造项目——小溪家,从室内设计、景观,到整个的文化活动都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小溪家通过一种全新的思考和对历史文化保护的基础上把它们完美结合在一起,所以看过这些作品后感触很深。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还非常重视:如何用设计去构筑新的乡村风貌和落地内容的协调,IAI设计奖有关乡村振兴领域的获奖作品都反映了这样的一个方向,所以我觉得IAI设计奖一届比一届更有高度,更有品质。
PART 03
BALANCE
平衡
NEW AND OLD
“新”与“旧”的平衡
IAI室内奖获奖作品:天目山名宿改造设计
您觉得应该如何在“新”的现代设计与“旧”的传统乡村间取得平衡?
何昌成先生:我觉得“新与旧”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和谐的对话关系。例如在乡村老建筑改建的过程中,保留一面作为历史沉淀容器的墙,加上现代化的建筑构造,我们看到的他们就是一种彼此对话的关系,让我们既能够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又没有完全脱离我们当下的生活环境与文化。
我们并非把城市里的这些钢筋混凝土建筑直接搬到乡村,也不是纯粹为了守制而一味沿袭所有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做的是能将传统乡村文化更好地传承,同时又用最时尚、最现代的语言去展示我们的文化。
PART 04
FEATURES
特色
CONSTRUCTIAN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IAI建筑奖获奖作品:汤山御景伴山园温泉度假酒店
可以从设计的角度谈谈您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理解吗?
何昌成先生:我认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包含了特色产业、特色田园,还有景观特色建筑等,这些都是构成特色的一部分。
我们在构建一个特色的田园乡村时,需要重点关注“如何更好地挖掘当地的历史”这一重要命题,我们需要对当地的生态、地理、地形,包括文化习俗,非物质遗产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带着更高层次的愿景与规划,去做乡村设计的内容。
PART 05
SUSTAINABLE
可持续
DESIGN
设计中的可持续
IAI室内奖获奖作品:拾夏小院
您曾在十年前的一次采访中提到,希望通过设计让更多人感知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么多年过去,现在的您,又是如何解读“可持续”这一观念的?
何昌成先生:可持续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关注的一个课题。它涉及我们人与自然如何更好地和谐共处,包括我们如何更好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同时又要让我们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的和谐变得更可持续。所有的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我们设计,包括乡村改造也好,还是乡村的田园建设也好,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在进行乡村改造规划时,也可以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合到设计项目中。比如从规划层面、建筑层面、空间层面、产品层面,甚至从文化活动层面对乡村在地文化进行梳理,可以让具有地方特色的纺织品,或是废弃的材料进行循环再生产,我觉得这些都是可持续发展最好的表现方式。
PART 06
GROUND
在地
RURAL
乡村营造中的“在地建造”
IAI设计奖获奖作品:原舍,揽树
发现您十分重视空间设计与所在区域的地域文化进行融合,是否可以结合您的实践经验来谈谈,如何理解乡村营造中的“在地建造”?
何昌成先生:我觉得在地建造其实还是要从我们脚下站的这块土地出发,我们可以脱掉鞋子,踩在泥土上,去感受泥土的气息,去感知这块土地到底蕴藏了什么样的资源。
自然资源就是所有在地的这些地域标识的内容,包括在地的建筑形态,在地的气候带等,时间资源上来说,内容也非常多,包括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以及过去的历史,这些都是构成时间资源的内容,与自然的各种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有所差别。若设计师能够将自然资源和时间资源疏通串联,便可以撑起乡村的“在地建造”。
PART 07
AESTHETIC
审美
BUILD
网红建筑的审美辩证
IAI室内奖获奖作品:瓦尔加迪纳·塞尔瓦别墅(意大利)
在当下的媒体传播当中,网红建筑似乎成了乡村振兴中无法忽视的环节,您如何理解“网红”这个词?
何昌成先生:网红一方面代表了我们要突破传统思维,希望有更新鲜的、更加标新立异设计场景的心理。另一方面,当这种心理走向一个极端时,就成了哗众取宠的代名词。
从设计的角度,看待这些网红设计作品,我们要去看它背后是要传达什么样的内涵、反映建筑什么样的观念。一个正确的建筑观念很重要,就跟艺术品一样,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品都是要方方正正的,它也可以有不同的色彩和材料语言。
建筑它还需要有传递建筑本身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它可以有宗教的成分,也可以有信仰的成分。我觉得这样的建筑哪怕外形再炫技,也不会削弱它的存在感。
PART 08
DEVELOP
发展
RURAL
后疫情时代下,“设计助力乡村发展”
IAI室内奖获奖作品:AHSA农场名宿(泰国)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中国的设计市场、人们对乡村设计的审美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家对乡村设计所创造的价值已经开始有了新的认知,想请您分享一下在当下特殊的时代语境下,“设计助力乡村发展”这一主张又该如何与时俱进呢?
何昌成先生:在当下时代语境中,设计在乡村发展、乡村振兴、乡村改造过程中承担了特殊的历史使命和担当。
中国乡村各地的资源要素,使得我们的乡村是一个巨大的可以让设计师自由发挥的一个空间,设计师只要愿意扎下去,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面,不仅可以做出好作品,而且还可以通过这些作品让自己对设计工作的意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设计师在设计下乡这个过程中,可以全方位参与到乡村规划、乡村建筑设计、乡村文化整合和乡村品牌建设多个环节。不论设计下乡,助力城乡共荣,营造美美与共的社会面貌,我们都可以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设计师是一群具有最敏锐的感知力、最有眼界的、最有洞察力的群体,各种类型的设计师——建筑师、室内设计师,产品设计师,平面设计师等都可以在这里面找到一个很好的设计切入点。
PART 09
DESIGN
欣赏
APPRECIATE
欣赏、推崇的设计师
贝聿铭设计作品项目: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您个人有比较欣赏或者推崇的设计师吗?原因?
何昌成先生:我最推崇的还是贝聿铭,他与我们的东方文化紧密联系,同时他又是现代建筑的代表性人物,完美地融合了这两方面。他既是一个放眼世界的设计大师,又是一个极具家国情怀的设计大师,对我们新一代的设计师应该会是永远的榜样吧。
PART 10
ADVICE
建议
DESIGN
给年轻设计师的建议
IAI智造奖获奖产品系列
对年轻设计师的建议?(比如:人生的追求,职业的规划,能力的培养等)
何昌成先生:坦白说我在这方面没有太多的内容可以去做分享,因为我自己的人生也是处于进行过程中,我自己也不断地在积累、学习。
但我觉得有一点最重要的,那就是坚持,有了坚持之后,你才有可能展示自己的所有想法。
清晰的目标也很重要,自己确定一个方向,我到底要走哪一条路,是设计管理还是做设计师,还是做跨界等,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梳理一下自己的资源条件,梳理好之后,我想就可以找到一个基本符合自己人生的轨道,一直往前走,我想迟早有一天会到达远方目的地。
我觉得对年轻的设计师来讲,基本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都非常重要。一个成功的优秀的设计师,需要做到目光所及和大脑所收的信息,都可以为自己所用。不断地完善自己、证明自己的能力,例如通过参加国内外各种设计大赛,浏览高品质展览和项目设计,这些都是成长过程中非常好的途径,也是每一阶段成长轨迹的见证。
凡是靠偷鸡摸狗式的拿来主义,不做任何的消化吸收的,把别人的全部搬来,只是戴上一个符号或者一个帽子而已,终归它是要被识破的。设计师可以允许自己有一个成长过程,但尊重原创是设计的底线。找到一个基本符合自己人生的轨道,坚持一直往前走,迟早有一天会抵达远方目的地。
RURAL REVITALIZATION
让设计
发现乡村
Let design discover
the countryside
▼
▼
▼
设计,是一种视角
对此时此地与旧时故地深度凝视
让自然、文化、生活、美学
有序地交织于林间村落
这是一份时代赋予的生机
被置入了更多当代出世入世的精神
资讯 | 交流 | 平台 | 学院 | 专家
加入IAI全球设计大奖交流群
长按二维码识别 添加IAI全球设计奖组委会
▲APDF与西班牙IE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合作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APDF亚太设计师联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亚太设计师联盟”(ID:gh_bd36f00f9a58)。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