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世界织成纹样,来一场“平面生物”探索之旅

把世界织成纹样,来一场“平面生物”探索之旅



海报设计 ©落屋
“墙面是建筑的纹样,街道是城市的纹样,植物是自然的纹样,而服装的皱褶是生活的纹样……”
——许晟


什么是纹样?纹样是以线性抽象形式映照客观世界的艺术。


提及纹样,你会想到什么?也许是花朵、器皿、建筑、编织、温暖、图腾、时尚、机器、传统、年华......也许会让人联想到很多东西。但走进新锐艺术家毕蓉蓉的《平面生物》展览,仍然会颠覆你的认知。

展览现场
她的作品天马行空,不仅包含了绘画,影像,装置等媒介,还创造性的将毛线,塑料,金属丝线等材料编织成采集的纹样,让人忍不住有探索的欲望。
谈及本次展览主题,策展人许晟表示,“从画笔的游走到光影的延展,从绘画平面到真实空间,再回到一个更广义的平面,这些作品在不同的材质和维度中穿行。它们像一个谜题,却因为其有机的构造而被赋予了精神性的生命。它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生长的,是一个编织平面中的生物。它吸收新的素材和思考获得养分,形成作品。而作品中的每一根线条都像它的神经末梢,不断向外延展。这就是‘平面生物’的由来。”

毕蓉蓉,平面生物——风景 III ,布面油画、棉线梭织、布上刺绣 ,200 × 250 cm

《平面生物——风景III 》局部细节
比如这幅《平面生物——风景III》就颇有意思,在画框有限的维度空间里,被规划的各种几何元素和色块自有一种节奏和走向,它是艺术家提炼的城市纹样和自然风景纹样在布面油画,棉线梭织,布上刺绣不同材质的融合共生。
作品还暗藏各种“玄机”,比如作品左下角缠绕的圆圈是她把自己曾做过的一个公共艺术项目城市中的巨型雕塑绣上去了。而作品右侧是用刺绣织就了绘画语境中的蓝色天空下充满生机的树木。
 

展览现场
如果再进一步探索,你会惊喜地发现,作品画框底色用绘画语言描绘的白色和咖色纹样,其实和展馆现场另一端的地毯花纹遥相呼应,如出一辙。这让观展本身也充满了解谜的乐趣。这恰如主题所展示的“平面生物”一样,不断外延,这中间存在着新的转换与连接,让观展现场也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

毕蓉蓉,平面生物——素描 I ,铅笔、钢笔、墨、水彩、线、铜丝、纸 ,77 × 65 cm ,2021
这幅《平面生物——素描 I 》是本次展览里,我最喜欢的作品。艺术家以墨、水彩的色块构建画面的同时,居然还别出心裁,创造性的加入了发光灯点,金属片等材料,构成一个综合性的平面结构,作品本身也隐含了丰厚的人文背景与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作品右下角编织的样式,其灵感来源于艺术家合作的编织助手的妈妈从柜子里翻出来的《上海钩针图案》,以艺术家熟悉的绘画视角出发,赋予钩针图案素材新的灵感。
 

毕蓉蓉,平面生物——织物 III ,棉线,41 × 32 cm ,2022

而这幅“站立”在墙上的《平面生物——织物III》,则妙在艺术家用绘画视觉出发,把画面的局部用织物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通过重组,融合,以及冲突的过程,呈现出原本深藏于视觉之下的,各自所属群体和地点所具备的文化,知识,社会,或者自然演变的脉络,因为其有机的构造而被赋予了精神性的生命。


毕蓉蓉,平面生物——风景 V,布面油画、棉线梭织,226 × 186 cm ,2022

尤其是从《平面生物——风景V 》里不难看出,艺术家很擅长用绘画思维出发,把不同各种碎片化的对象整合在一起,把她在旅行中眼睛捕捉到的记忆,转换至作品中,以形、色、线之间的层次递进交叠而不断地创建关联,这些碎片化图案、纹样失去了原有的语境,却以另一种抽象的形式将空间转换为图像风景。让人忍不住想探索,这是个充满了谜题和解谜的过程。



艺术家毕蓉蓉认为,“‘纹样’对我而言,是一个非常广义的形容。在观察和采集的过程中,街头的海报,博物馆中古代建筑的表面都开始进入我的观察。我发现,织物与建筑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古代石墙上的纹样会被称为‘石毯’,而地毯对于游牧⺠族而言更是他们移动的建筑物的一部分,这样织物就成为了建筑的一部分。在我采集城市‘皮肤’的过程中,发现织物是非常广阔的世界,需要我慢慢去观察,正如城市中的服装,也是生活的纹样。”
 

毕蓉蓉,平面生物——绘画 II ,布面油画,190 × 140 cm, 2021
她以自己在世界不同城市的经历为基础,从视觉感受出发,在无数的景观中选择了一些抽象化的符号,视觉节奏,以生命体验的整体记忆在下笔的一瞬间所流露的痕迹。在编织,绘画,和装置作品中经过了手工制作的转换。由内在到形式的传递通道也发生了改变,才反映出在当下的生活和内心体验。
其实,纹样在人类文明产生之初就存在,其发展与演进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毋宁说纹样的生成过程本身,就是形式美生成的一次具体表现。
而城市本质其实是一种聚落,从某种意义来看,也是一个生命体。作为有生命的聚落,声音、影像,被历史冲刷成阡陌街巷,文化、记忆......而把这些缩影符号化的编织过程,就造就了城市纹样。
 

毕蓉蓉,平面生物——织物 IV,麻线、木框,70 × 50 × 6 cm ,2021
因为编织的过程既是经纬的、理性的编排,又能在编排本身加入人为化的内容,充满了感性的联结。若把经线作为时间,纬线作为空间,它们穿插在一起,它就又是一个新的时空。如果把经线想成是一种语言,那纬线就是一种思考方法,编织后就能诞生出一个新的东⻄。编织可以不停地诞生新的方法,这是一个很诗意又很有世界性的工作方式。
而那些雕琢在建筑物上的纹饰、包裹在身体上的织物的纹样、张贴于街头墙上的海报信息、扎根于城市⻆⻆落落的植被等都是“城市皮肤”。把它们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中采集,汇入其独特的创作语境之中,就能以另一种方式自我生⻓,在新的空间中不断转换成新的图像⻛景。

毕蓉蓉,自在螺旋II,视频Video ,4’09”,2022,Ed.5+2AP,音乐:徐程,Music: Xu Cheng

《自在螺旋 II》这段视频作品,是以第一视角跟随艺术家收集提取建筑、海报、动植物、风景,或者抽象物体的表面纹样,再将它们进行编织和组合的过程。
这,既是艺术家想要和观众讲述的自己近三年在绘画、编织、纹样和城市皮肤的概念下新的理解与创作的作品背后的故事,也是艺术作品和观众的对话场域方式。

展览现场


我们在讨论艺术家创作语言的时候,自然会追寻支撑作品的感受性和观念性的路径。而新锐艺术家毕蓉蓉无疑是以个体主观感受为出发点的艺术家,这次展览作品所构成的整体,都有强烈的个体表达。
她以自己在世界不同城市的经历为基础,从视觉感受出发,选择了一些抽象化的符号,视觉节奏,以生命体验的整体记忆在下笔的一瞬间所流露的痕迹。在编织,绘画,和装置作品中经过了手工制作的转换。由内在到形式的传递通道也发生了改变,反映出在当下的生活和内心体验。
这既是她个体经验的一次升华,也为这个时代提供了一种年轻的,却又与过去相连接的感知方式。她力图打破把作品只是“艺术物体”来观看的阶段,更多是注重思考和内心想法的倾述,从而将感官反射转化为作品传达给观众,引发精神共鸣。
时间能“聚沙成塔”,能留下物体的痕迹,也能标识艺术家的风格变化。

也许,艺术家想表达的不仅是生活中物质世界的倒影重塑,让人们意识到自身周围的环境,还有我们日常忽略的生活细节,其实都和生命息息相关,人类如此,自然亦是如此。


文字/ Lena湘

图片及摄影/龟龟、千高原艺术空间
排版/小ONE
设计/YESOOAK               
主编/Lena湘
出品/Lena湘
投稿(含素材)、合作/1782808289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落屋LUOWU”(ID:chengduluowu)。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