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流程指的是最小需求单位内的流程。
这个流程是构成整个项目周期内动效开发流程的最小单位。如果这个流程一直没办法确立,将会导致全局更加混乱。
根据动效工作的客观需要,我们可以推导这一最小需求单位的流程模型为下图所示:
毋庸置疑的,动效的工作需要以拼好的界面为基础来展开,因此动效的工作流程应该以“拼界面”的起始点为起始点。
客观上每个界面都需要前端进行基础设置,并将界面设计师设计好的设计稿“进版”,整个界面进版的过程简称为界面重构。而后才能交予动效进行界面动画的引擎内制作。
如果我们倾向于将整个流程设计为最高效的模式,那么上图所示的整个流程中,理想的情况下,拼界面应该由专人负责。
原因在于:
其一,拼界面需要将设计稿进行合理切图,这是一个需要理解设计稿和切图规范的工作,由界面设计师去做最好,但通常界面设计师的工作量较大,并没有余力去高效得做好这个工作;
其二,拼界面需要对游戏引擎有比较多的了解,甚至是非常深度和专业的了解。但游戏引擎的功能庞杂,每个岗位的理解深度都是基于各自岗位的需求的。也就是说前端、重构和动效所使用的功能块面完全不同。这也是让界面设计师去拼界面所面临的一个学习成本。
为解决这一问题,通常会有几个解决方案,这些方案也可以看作是从低效到高效逐渐演进的几种模式:
第一种是界面设计师切图,然后由前端进行拼接。这种模式好处在于切图的规范出问题的概率极低,我们会默认为界面设计师在这方面是非常专业的。但它的问题在于,前端对设计的不敏感。这会导致界面还原度偏低。设计师一侧需要输出大量辅助材料,如标注图甚至是图层结构示意图。在后续的走查并修复还原度上耗费大量成本;
第二种是由界面设计师或者交互设计师自己去引擎内拼接界面。这样做是对第一种模式的修正,界面和交互对视觉的敏感度高,可以大幅提升界面重构的还原度,但问题是需要两者花费时间去理解和学习引擎。并且在日常需求处理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了进版流程,会让他们的工作压力更大,这可能直接影响他们的单位时间产出质量;
第三种是设置专门的界面重构岗位。事实上我们在很多厂商的招聘名单上可以看到这类岗位的兴起端倪,如“蓝图工程师”这类岗位。这种岗位的基本要求就是既理解界面,拥有对界面设计的视觉敏感度,又具备比较高超的引擎操作基础(仅限界面这一模块)。也就是说他需要具备界面设计师在切图方面的专业性,也同时需要具备前端在界面进版方面一部分的专业能力。是两者过渡部分的一个完美衔接。
目前看来第三种方式是解决界面重构质量和效率的最佳解决方案。但很多公司限于开发和人力成本,依然大量驱使界面和交互去做拼界面的工作,这使得有些公司或者项目中的动效流程有很大不同。
正如本文开篇所展示的理想动效工作流程所示。拼界面只是动效的准备工作,虽然其自身也要考虑还原度和程序逻辑挂接问题,但最主要的,那些视觉上不可见的,拼接的节点结构会影响动效设计的表现。
最简单的,当你设计为拆分了的图形被以一个单独切片拼到引擎内后,动效就需要等待拼界面环节重新拆分拼接后才能开始工作。这也是整个流程内加入“check”环节的主要原因:在一定的条件下,需要打回重做。
当我们预备建立一个高效流程时,就应该假设这种打回重做是频次较高的行为。此时如果不是一个专职的人员在执行拼界面的工作,那么他在高频次打回重做的过程中面临的不仅仅是大量沟通成本,还有极高的心理负荷。这对整体流程的提升是没有任何益处的。
当然,如果客观条件限制,动效不得不经常与非专门岗位的人去沟通类似的问题,就需要考虑去建立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流程。
比如,可以在界面重构开始之前就讨论好具体的节点结构,或者制作好动效预演,让大家直观的看到你所期待的界面层级拆分方式。
甚至于,动效可以参与到界面重构的流程中去。但是本文依然倡导的是专人专事,这样有利于整体效率的提升。只有效率的提升,才能给各个垂直岗位留出足够多的时间去打磨出更好的质量。虽然每个环节的质量提升加总不一定等于项目整体的质量提升,但至少我们可以快速落地方案,也就为快速试错准备好的前提条件。这也是整体项目取得较高质量或者获取市场成功的基础。
另外需要明确的一个事情是,在每个项目的初期,尤其是在开发经验不足的团队中,这种基本的流程是不存在的。流程其实是靠打磨形成的。所谓的打磨其实就是依照理想的模型,在现实运作过程中去摩擦、沟通,通过数次失败逐渐建立的成本最小、效率最高的工作方式。
动效本身就是一个沟通上下游的工作,这个过程中需要去跟界面设计师沟通界面设计的含义、去跟策划了解整个系统的功能、去跟前端聊低成本的实现方案、去跟PM协调时间安排等等。在不同的岗位和环节中去协商,本身就对动效设计师的沟通能力有很大的要求。
不仅要对流程设计的初衷,即高效,有所坚持。也要深刻领会各个岗位的工作特性、基本逻辑。更要能够长袖善舞,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性,去推进你的工作。
当然,流程是否能够落地还要看各个环节是否因此受益。如果你的流程并没有让每个人感觉事半功倍,那不仅无法推进,反而应该考虑下方案是否周全,以及这一切是不是大家协商的结果。
关于这些,你有哪些苦恼?留言或者入群说说。
以上。
欢迎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本号
推荐阅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OTA五号”作者:欧型兔(ID:cotadesig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