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睿独家 | “小而美,美而专”,看小体量商业如何多元发展?

邦睿独家 | “小而美,美而专”,看小体量商业如何多元发展?


小体量商业,是指面积不超过5万平方米的商业体,颜值高,业态精细化。
小体量商业凭借开发成本低、抗风险能力强、转型速度快等优点,成为了当下备受欢迎的商业体。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小体量商业出现,竞争激烈。为了在商业市场中占据优势,克服同质化现象,小体量商业通过聚焦+极致,打造出独特的记忆点和调性,培养商业体自身的独特优势,增强竞争力,形成了专业化的运营模式。本篇整理了小体量商业多元发展的几个趋势。
01
业态多元,消费体验升级
消费者的需求逐渐多元化,这也要求当下的小体量商业要不断地更新业态,不仅要引进多种品牌、娱乐设施,满足消费者衣食住行等全方位的要求,更要注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通过更新商场设备、打造颜值经济、提升商场的便利性等多种方式,让消费者得到愉快的购物体验。

案例:日本涩谷宫下公园
日本涩谷宫下公园业态丰富,包含餐饮店、生活杂货、书店、流行时尚服饰、黑胶唱片行等。宫下公园引入了一系列的高奢品牌店,其中包括LOUIS VUITTON全球首家男性旗舰店、GUCC、PRADA全新概念店、阿迪达斯等,同时还引入了潮流业态,如首家定制化体验的KitKat巧克力工坊、餐饮店、日本新概念书店天狼书店以及文具品牌店等,满足了消费者多重购物需求。



此外,宫下公园为了带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感受,建立了屋顶花园,还开设了滑板场、攀岩墙、沙滩运动场等活动空间,满足年轻群体的运动需求,并且不定时的举办演艺活动,大大的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02
特色鲜明,主题多样


当下,小体量商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竞争力,商业业态重复率高,没有独特的记忆点。因此,为了提升竞争力,不少小体量商业开始重新调整发展方向,设立商场主题,打造自身特色,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度。

案例:台中PARK2草悟广场
台中PARK2草悟广场以“慢生活”作为主题方向,打破了传统商场的既定想象,以公园、店铺、文艺生活为三大主轴,充分融合了绿植景观、开放式空间、特色选店等因素,打造了一个全台首创的休闲消费场所。

该商业体介于公园和商场之间,体现了慢生活的节奏特色。在环境打造上也是偏向休闲,拥有橄榄树、非洲宝瓶树、酒瓶兰等多种植物,并利用多种岩石打造出野生的座椅,给消费者营造了自然环境的游逛体验,尽情的感受城市中的休闲时光。

03
 注重社交,打造社交新场景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商业中心已经不单单只是购物的场所,更是消费者进行社交的场域,因此,小体量商业为了紧密联系消费者,纷纷开始顺应潮流,打造了社交新场景,通过开发具有社交属性的空间区域,利用多元业态吸引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群,推动其进行内部社交,以此来增强消费者对于购物中心的粘性,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

案例:泰国the commons
泰国the commons在商场的一层采用了远眺边庭式设计,将室内和室外公园融为一体,打造成了一个半开放式的露天共享空间。在这个空间内,有餐饮区、休息区、小型舞台、办公区,室外还有草坪和菜园等多种业态,消费者可以在里面一边吃饭休息,一边观赏外面的景色,帮助消费者最大程度的放松,推动互不相识的消费者自然而然的结识到一起,开启社交话题。

商场二层是游乐场,儿童可以在里面结交新朋友一起玩耍,陪同的家长也可以在等待过程中就孩子的教育生活问题产生讨论和互动,丰富双方的经验,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不仅如此the commons 还建立了不同类型的的作坊,每周都会有不同的项目,参与者可以在这里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手工,交流分享经验和制作技巧,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舒适自由的社交型共享空间。




04
老建筑改造,新旧融合


在存量改造时代,为了降低成本,人们对于老建筑摒弃了拆除的做法,而是依据实际情况被改造成为了商业体。这种经改造而成的商业体建筑兼具时间感和历史感,能够唤起大众的回忆,具备亲切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持消费者粘性,也与众多商业体做出了区分,形成了自身特色。
案例:台湾富兴工厂1962

台湾富兴工厂1962项目的前身是一间具有60年历史的化妆品制造厂,经过改造成为了怀旧感满满的商业体。在此次改造过程中,整栋老旧建筑维持了原有的“废墟”风格,大量保留了老建筑的原有设计,如铁花窗、锈蚀扶手和斑驳感的窗框等,历史感拉满。

同时,在室内设计过程中,为了配合老建筑的“废墟”风格,也采用了灰色和绿色色调,实现了巧妙过渡。在商业体内部,大量使用木质桌椅,并恰当利用工厂原有的设备,给消费者带来了新旧融合的体验感。

05
空间设计巧妙,新颖奇特
在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如何吸引消费者注意成为了商业体致胜的关键。因此,一些小体量商业别出心裁,选址巧妙,充分利用室内外空间,打造出不一样的商业中心。
案例:东京日比谷OKVROJI  
东京日比谷OKVROJI被称为“高架桥下的商业”,该建筑位于连结日比谷、银座、有乐町、新桥的高架桥下,桥长约300米,共设有5个出入口。OKVROJI商业体充分利用高架桥下的空间,因地制宜,打造了独具一格的商业体。该商业体店铺沿街道开放,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行人和车辆的注意,提升客流量。

不仅如此,日比谷OKVROJI在业态上也是十分的具有个性。该建筑面积大约1万平方米,分别设置了饮食区、玩乐区、购物区等,引入了多个品牌的东京首店和新形势店,例如有展示享誉全球的“日本蓝”蓝染工艺的水野染工厂,别具一格的定制化伞具店和超人气美食东京首店,为OKVROJI商业体增添了个性优势。


06
创新体验,打造第三空间


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也给小体量商业做出了提醒。如何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如何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感?这同样也是商业体转型发展的关键。因此,一些小体量商业通过深度调研,挖掘分析消费者的需求方向,开始打造第三空间,并不断创新经营模式,给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感。
案例:泰国Samyan MITRTOWN
泰国Samyan MITRTOWN由于临近居民区和地铁站,拥有大量稳定的客流量,凭借着社区商业的天然优势,因此提出了“24小时生活方式”的经营模式,外部店铺全天候营业,不仅满足了上班族和学生娱乐生活的需要,同时也给消费者提供了享受夜生活的机会,更降低了白天时间段的人流量,避免“潮汐现象”。

与此同时,泰国Samyan Mitrtown还主打“学习概念”,开设了学习空间SAMYAN CO-PO,24小时免费使用,内部包括公共区域、会议室和可容纳500个座位的活动室,在空间设计上,用5个独立的建筑作为分区,同时在功能上也进行了精准的划分,各个区域互不干扰,但又相联系,获得了年轻群体的喜爱。

07
用数字化搭建新生活方式型场景
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也催动了小体量商业的转型升级。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下,又遭受到了疫情的冲击,人们的出行受到了限制。此时,数字化购物的出现,能够最大化的满足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要,并且能够保证顾客的安全,帮助顾客节约时间,是符合当下消费者需求的经营模式。
案例:深圳盒马里⋅岁宝 

深圳盒马里⋅岁宝是盒马旗下首个数字化购物中心,也是全球首个实现了“线上线下统一管理”的数字化购物中心。盒马里利用大数据重新构建了“人、货、场”之间的关系,实现了数字化搭建生活场景的新尝试,真正打通了消费者生活的最后一公里。
盒马里整个购物中心通用盒马APP,消费者可在APP上一键下单,目前购物中心内10万种商品和服务,有一半已经实现了线上线下的统一体验,消费者在线上下单,最快30分钟内可送到。

除此以外,消费者还可以利用APP进行预约,例如家政服务、数码维修、衣鞋洗护、旅游出行等,或者预约时间到店服务。盒马里利用数字化将购物中心搬到了线上,为消费者探索了购物的更多方式。



08
结语

小体量商业由于面积小、成本低,具有天然的优势,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多,竞争也愈来愈激烈。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效益,小体量商业也纷纷开始转型升级,在满足消费者基本购物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发展,通过打造自身独特优势、挖掘自身特色,努力形成难以取代的优势,实现“小而美,美而专业”的发展目标,获得了大量消费者的喜爱。
END
文章内容睿商业原创,转载请备注留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睿商业”(ID:sylsysydc)。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