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睿独家 | 没有“网红滤镜”了的这些品牌业态要彻底凉凉了么?

邦睿独家 | 没有“网红滤镜”了的这些品牌业态要彻底凉凉了么?

近些年,很多曾经受欢迎的业态都面临着行业危机。书店、影院、重主题街区、网红饮品、剧本杀、快时尚产品等等,不胜枚举。面临着尴尬的行业现状,深入分析其背后“没落”的原因是每一个业态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将盘点那些消费热潮过去后逐渐“凉凉”的品牌业态以及其迭代原因,以供参考。


01
“网红书店”陷入闭店热潮

受疫情冲击,书店关门成为主旋律。书店是一种线下业态,需要大量线下用户来书店消费来维持经营,但是疫情下网红书店的线下经济一直无法回复到原先水平。对于网红书店来说,最核心的客流量无法恢复必然会引发经营的困难,这成为了当前网红书店问题的导火索。

据赢商大数据监测,2022年上半年,书店整体开关店比为0.67。2020年主打生活品牌方式的方所书店关闭重庆门店;2020年,“诚品书店”关闭深圳门店;2021年,钟书阁关闭上海门店……

闭店趋势还在继续,当前网红书店面临着严重的行业危机。经营的根本性难题成为当前网红书店的核心。网红书店是消费者的拍照打卡地,但由于客流转化率低、装修成本高,扭亏周期长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网红书店长期处于亏本状态,前面提到的钟书阁书店就是如此。

钟书阁书店拥有着较高的打卡流量,但没有盈利模式,这就导致其无法得到实际利润。网红书店需要一定的流量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者,但“颜值”并不是主要的,明确自身定位,找到长期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才能使书店真正实现从打卡流量到实际利润的跨越。

复合业态优势式微也使得消费者到店的消费热情被消解。复合型书店原先多依靠咖啡、文创产品获利,但随着日杂集合店的流行,这一原先的优势也逐渐被“消解”。

言几又书店也面临这样的境遇。这家曾融资过亿元的网红书店,如今陷入闭店、欠薪等问题中。书店存在着劳资关系处理不恰当的难题,欠薪、不给员工社保等情况都成为其闭店的因素之一。

另外,言几又书店缺乏书店特色。从书店的店铺设计和装潢来看,其重心不在于书籍,而是强调设计感的网红书店路线。而这种网红书店风格过于大众化,缺乏创新,长此以往消费者会减少消费支出,不会频繁驻留消费。


02
“传统影院”艰难等待转机

由于受到疫情影响,人们不得不减少社交需求和人群聚集的频率。而电影院往往是人群聚集场所,所以在疫情爆发的三年中,全国各地的电影院大多处于暂停歇业或短期营业的状态。2020年上半年,全国共有321家影院相关企业注销;2022年暂停营业3个月以上的影院超过7000家,暂停1-3个月的影院在5000家以上。还有1886家影院在2022年长达一年时间处于停业状态。票房方面,2022上半年,我国电影院的票房同比下降37.68%,上半年的累计票房量只有171.8亿元,为8年来最低;全国院线总观影人次约3.97亿,同比跌幅近42%。

尽管当下疫情管控已经放松,但是由于疫情还在持续,有很大一部分人暂时还会对到电影院这种密闭性场所持犹豫态度。而且三年疫情也让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深刻改变,不排除有一部分消费者未来将更倾向于选择到在开放空间进行的休闲方式。因此,在疫情的大背景下,电影院短期内很难恢复到疫情前的火热状态。

另一方面,随着年轻人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传统的影视行业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在“碎片化”的时代,年轻人缺乏耐心,超快的生活节奏让倍速追剧成为年轻人的习惯之一,短视频在强势分食着他们的时间。

Z世代的年轻人对互动、社交、陪伴等方面的需求愈发强烈,实时弹幕功能也让年轻人对视频平台产生依赖感,这也在进一步影响着传统影院的收益。


03
“主题街区”出现潮流颓势

主题街区带来的人流效应和场景打造是其他形式难以比拟的,购物中心主打的“主题街区”,满足了很多年轻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但如今,很多街区逐渐呈现出衰退趋势,消费热潮在隐退,无法吸引消费者并引起认同感。文和友就面临着这样的局势。

2018年,“超级文和友”在海信广场成立,成立后一直受到长沙人民的广泛关注,在长沙占据着主要的消费地位;2021年4月,“深圳文和友”正式亮相,成立初期就引起了社交媒体的关注,并登上热搜。从长沙本地的路边摊,到成为餐饮界的大网红,再跨界到集餐饮和观览功能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文和友在短短几年内抓住了消费者的消费核心,把握住了消费的风向,为当地的商业注入了鲜活动力。

但进入2022年以来,文和友开始大幅裁员、商户撤店、频繁改名,处处面临危机。2021年9月份,“深圳文和友”原招牌被取下,取而代之的是新招牌“老街蚝市场”。其装修风格也从复古怀旧风格变成赛博朋克风的老街市场,摒弃了原先的风格。

文和友街区在广深地区并没有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广州深圳在打造文和友街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时,把长沙的街区风格融入其中,其本意是为营造出本土乡情气息,但这却无法触抵当地人的记忆与情怀。文和友自身浓厚的市井怀旧特色,广州食客并不愿意接受,这也是导致广深地区文和友街区一直难以融入消费市场的原因。

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消费方式的变革,主题街区在经营盈利方面渐渐难以为继。设计同质化、经营模式陈旧、招商定位混乱等问题让这些街区难以吸引“电商潮”下的消费人群。

文和友在街区打造过程中没有坚定文化自信,只注重选址和场景打造,而忽略了本身的餐饮文化,推出的菜品只是普通水准。用长沙的地域文化特色切入广深地区,但却无法深入挖掘其本土特色导致文和友只是在简单的进行复刻场景,从而在两种不同文化习俗的餐饮文化界摇摆不定,造成恶性循坏。


04
“网红饮品”市场逐渐低迷

疫情冲击下,超过70%的茶饮品牌无法支撑超过20个月,整个新式茶饮行业增速放缓,各个新式茶饮行业流量红利正在逐渐消失。

由于市场内茶饮品牌众多,各品牌间,尤其是主流的网红品牌间,包括喜茶、奈雪的茶、因味茶、鹿角巷在内的网红店竞争十分激烈。由于各品牌门店在规划设计布局等方面的差异性并不大,所以各个品牌的形象定位并不清晰,并没有形成忠实的客户群体,再加上由于推出的种类较为雷同,导致了产品的同质化竞争,使得消费者对网红饮品的期待值逐渐降低。

喜茶旗下位于深圳南头古城的首家“喜茶手造”奶茶店宣布关停,此前还关停了子品牌“喜小茶”。喜茶也在今年年底宣告进一步开放加盟,在非一线城市以合适的店型展开事业合伙业务。

并且,随着年轻人健康消费意识崛起,消费者会更加关注饮品里面的配料成分以及同质化口感和消费场景等因素。这也让年轻人对网红饮品失去了原先的兴趣。在这一阶段,年轻人不再迷恋消费主义,其消费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此外,网红饮品店存在不合格现象,如奈雪的茶之前被曝光过食品卫生问题,存在门店新鲜水果过期等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消费者的重视,也逐渐减少对网红饮品的购买需求。


05
“KTV门店”出现停摆期

KTV行业在近几年也在走下坡路,特别是2022年,由于受疫情波及和深远影响,KTV门店进入停摆期。疫情以来,国内多个城市进入封控状态,自疫情新政策调整后,娱乐市场的经营状态严重低于预期。为了缓解运营压力和人员运营压力,KTV等门店采取暂停营业的方式停业休整。北京、上海、西安、兰州等城市都进入过暂停暂停歌舞娱乐场所的状态。

KTV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及人群聚集场所,由于疫情原因,KTV行业成为重点监控对象,开业时间、客流等都受到严格管控。疫情下不少企业现金流出现问题。资金运行、还贷压力巨大,同时还需要面对每天固定的成本支出。在这种情况下,资金面的影响会直接导致KTV难以为继,陷入转型困境。可见,KTV行业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KTV行业同质化的运营模式、单一化的消费模式也无法带给消费者新的消费体验,这也使得其业态受到强烈冲击。KTV的衰败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最直接原因由于其本身的高投入,包括装修费、人工费、水电费以及歌曲版权费等等,而客单价和客流量的高要求也使得消费者减少娱乐需求,其单一模式无法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从KTV业发展的状态来看,供给需求错配以及产品结构失衡等行业问题在逐步凸显。无论是中低端还是高端KTV,各个层面都在催生各自合理的存在和产业的聚合与裂变过程。


06
“剧本杀”行业陷入低谷

剧本杀行业一直以来都在迅速发展,吸引着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但剧本杀近年来也面临着经营困境。虽然剧本杀的消费市场很广阔,但其行业自身仍存在不少问题。产品的规模发展在于市场需求是否足够,标准化是否可以实现,能否产生较大的经济价值,这三点,剧本杀都不能满足,因此制约了其规模化的发展。

剧本杀市场也出现了大量盗版剧本、抄袭剧本出现,这成为当前行业急需整治的一大乱象。盗版剧本成本低,对靠剧本质量进行差异化竞争的店家不利。

剧本杀需要有大规模的场地,还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场景搭建及人员维护,其地理位置也多在客流量较多的中心地带。由于其前期的投资成本较高,疫情期间不能盈利的剧本杀店面临着闭店风险。

剧本杀行业缺乏优质的剧本内容、更完善的人才系统团队、更优秀的行业协会和更沉浸式的服务内核。而现在的商家对于内容发掘并不深入,没有对作品进行深刻复盘,导致部分剧本内容出现问题,这也使得消费者对剧本杀行业提出质疑,减少消费频次。


07
“韩妆”风华不再

在早些年,韩妆在中国市场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特别是年轻的女性消费者钟爱韩系护肤美妆品牌。

在中国市场流行的韩国品牌大多是借助韩流风格进驻,在韩剧和代言人的双重加持下,韩妆品牌“伊蒂之屋”成为韩国美妆在国内的代表品牌。韩国对中国化妆品出口额逐年增长,收益颇丰。但近些年,伊蒂之屋化妆品被公开检出重金属锑超标,使得这一品牌在中国市场面临着危机。

随着国产品牌的崛起,各类国内美妆产品都在积极推出各类特色产品,承接着国内各种营销活动和热点,这使得伊蒂之屋逐渐落在了消费市场后面。韩妆的风格也不再是国人所追求的风格。

韩妆品牌“悦诗风吟”也面临这样的状况。由于其业绩大量缩水,韩流持续遇冷和疫情经营承压,悦诗风吟的销售额和营业利润同比下降。其中产品成分和产品功效是其用户流失和销售额下降的主要原因。

悦诗风吟并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没有找到在中国发展的另一条道路。其危机受到疫情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年轻消费群体的圈层化以及对国货的认同感,这让悦诗风吟优势不再。

中国女孩对国货有很深刻的文化认同,有自己审美偏好。她们的审美有了更多的主见,不再盲目追求韩剧美妆的效果,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风格。这也使得韩妆无法在中国市场进一步发展。

过度依赖单品牌店模式也成为了阻碍它发展的原因。悦诗风吟给人的感觉仍旧是凭借着线下客单量拉动销售,在通过线下实体和线上电商整合构建完成销售体系方面显然做得不够。


08
“欧美快时尚”正在加速陨落

2022年上半年,快时尚整体的开关店比仅为0.54,快时尚的商店也进一步受到了市场的冲击。

H&M集团旗下快时尚MONKI,天猫旗舰店发布闭店公告,主品牌H&M关闭上海国内首店;Zara姐妹品牌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在关闭线下店后,也陆续关闭了天猫旗舰店;GAP上海、浙江、湖南等多地门店也在清仓撤店……

业绩下滑、关店、撤离中国的这些品牌店出现这一状况主要是因为这些原先抢占中国市场的品牌已经不再受到中国消费者的青睐。由于其性价比低、面料不环保、风格廉价、设计同质化等因素的影响,欧美快时尚品牌在中国购物中心的进驻率整体呈现了下滑趋势。

随着消费者消费审美及购买需求的提高,欧美快时尚品牌店内基础款服装已经无法满足他们。中国服装的消费市场也逐步进入大众化、品质多元化的消费新时代。随着行业环境的变化和本土时尚品牌的崛起,同质化严重的品牌处境会更加艰难。

另外,欧美快时尚品牌的消费群体多为年轻人,年轻人不再追求国际品牌,愿意购买国货品牌和国潮品牌的消费倾向愈发明显,这也使得欧美品牌的竞争力逐渐减弱。


09
结语


网红品牌业态近几年由热转冷,一方面是受到疫情影响,疫情下,各行业被迫停业休整,消费人群减少导致消费市场陷入困境。另一方面,这些行业自身也存在问题,产品的同质化、大众化让消费者逐渐对其失去新鲜感。同时,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在进一步发生变化,深入探究新生代年轻人的群体特征及消费方式,去相应地对产品、场景、营销模式进行转型升级,才可能适应最新的市场需求,尽可能让闭店危机下降到最低。

E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睿商业”(ID:sylsysydc)。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