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虚无主义的血腥存在 | 安尼施·卡普尔最新个展
I have a strong sense of me.
“我强烈感知自身的存在。”
安尼施·卡普尔 (Anish Kapoor)
秋天是红色的季节。2019年的秋天,当代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带着四件大型的红色装置艺术作品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太庙艺术馆同期相继展出。
▲《放逐》《准备成为奇特单细胞个体的截面体》
《我的红色家乡》《致心爱太阳的交响乐》
卡普尔在霍恩西艺术学院和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相继获得美术学士、硕士学位后,继承了前辈、罗马尼亚艺术家保罗·尼古(Paul Neagu)对跨文化艺术愿景的表达。
从《我的红色家乡》中的红色砂砾,到心爱太阳的朝圣式象征主义,这位出生在印度孟买的英国艺术家总是依托红色寻找着外在的文化家园。
▲《致心爱太阳的交响乐》
在《放逐》对群青色与赤红的炸裂对比,以及截面体的复杂结构中,似乎包裹着存在于虚无和现实的混沌状态。
2022年的秋天,这种混沌状态成为了卡普尔个展中除了一望无际的红色之外,所表达的主题。
一望无际的红色犹如千军万马,占领人们的情绪、感知、精神,以至于即便离开那篇骇人的红色,仍久久无法忘怀。
▲安尼施·卡普尔个展@里森画廊
走进里森画廊的卡普尔个展,一股巨大的红色旋风释放着猛禽利爪般的火焰,在深沉的蓝色天空中裹挟着暗黑色的粗犷线条,牢牢震撼着观众的感官体验:
▲安尼施·卡普尔个展@里森画廊
大型的布面油画仿佛解释了末日降临的气氛,将观众心中的焦灼、恐惧、对未知力量的无形妥协与臣服昭然若揭。
▲安尼施·卡普尔个展@里森画廊
这源于卡普尔对于生命之源的好奇。如果说曾经的红色代表了作为一名漂泊游子,对家乡对眷恋,宛若一根细细的红线,一端在指尖,一端在遥远神圣的东边,一种向外寻求力量与支持的希冀;此次卡普尔的作品则向内探索,在精神的自省与自我的反刍中,用画笔当作柳叶刀,剖开肠肚,摊开所有物质的表层,寻求那个困扰无数人类的终极问题:
“我在成为我之前,我从哪里来?”
曾经,卡普尔的雕塑以优雅、极简出现在芝加哥的格兰特公园,“云门”的名称象征着塑像把天空和游客连接在一起的愿景。
▲安尼施·卡普尔《云门》@格兰特公园
当你走近这场卡普尔“探索自我”的展览现场,血淋淋的内脏犹如微型屠宰场,或者一场失败的手术,让我们被迫成为这场血腥祭祀的旁观者。
(*以下图片血腥,可能引起观者不适)
▲安尼施·卡普尔个展@里森画廊
如同人体脏器一样的作品浓烈且厚重,揭露了卡普尔创作中暗藏的祭仪特质。悬挂在墙上的每一幅画作都超越了其物理深度,向墙内更深的世界蔓延,令观众得以窥探到人类精神与肉体的内在运作模式。
对于此次展览的创作过程,卡普尔仿佛在潜意识的世界里进行了一场漫长的旅程:
“我闭上眼睛,当下只感受到了无边黑暗。
我走向鲜血淋漓的内脏之中,我撕裂它、打破它,
战胜了恐惧、威胁、惊骇,
却看到镜中满身污秽的自己,
仿佛一个受难者。
其实,每个人都曾在某一瞬间,
成为这个世界的受难者。”
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探索,从30岁左右开始,犹如一颗摇摇晃晃的烛火,随着身体的衰老慢慢走近精神的空旷无主之地。对于卡普尔对人生命运的内在探讨,赫尔曼·黑塞在小说《德米安》中,似乎做了最恰当的脚注:
“自始至终,我都是生命的探索者,
只是我停止从书籍中寻找答案;
我开始学会倾听,那出自我体内血液的汩汩声。”
展览推荐
……
时间:2022.8.20-2022.10.30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航东路3号院D7楼4层
本次展览是卡普尔在里森中国的首次个展,展示了九件绘画和三件雕塑。虽然卡普尔近期才开始公开展出绘画作品 (2021年他曾在英国牛津现代艺术博物馆呈现绘画个展),但他的绘画实践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之久。卡普尔自称为一位“创作雕塑的画家”,以此强调他与绘画媒介之间紧密的连接。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微信号|治愈美术馆
小红书|@治愈美术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治愈美术馆”(ID:healinggallery77)。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