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12月,随着香港路最新的中央车行大楼基本建造完毕,许多爱车人士的心情是激动的,因为这意味着当时远东最现代化的车行即将开张。这样水准的车行设备比起那时的纽约、巴黎、伦敦则一点都不逊色,唯一的缺点就是它的地理位置设立在狭小而偏远的香港路。当时的汽车杂志《THE ORIENTAL MOTOR》抱怨道:
“香港路在该处是一条相当狭窄的街道,很难将相机放入其中,以便对该楼进行适当拍摄。人们觉得,像中央车行这样的企业应该在一条宽阔的街道上,前面有大量的空地。在对中央车行公司业务的性质和规模做了一些调查后,人们甚至觉得工部局或任何有权力的人,应该下令摧毁或拆除附近的所有其他建筑,以便这个巨大的企业能够在一个适当的环境中站出来,让人们看到和欣赏,并且不仅为自己,而是为整个城市和整个中国做一个常驻广告。”
正如编辑所说,由于香港路的狭窄,无法完整的从正面呈现整个建筑,导致整个照片十分怪异,在右侧最末端的是未建成的出租车办公大楼,水塔则在香港路末端
01 中央车行
车行创办于1911年,最早的地址在仁记路2号,早年曾叫中英汽车公司,业务为租车业务。但是当时的上海租车收费极其昂贵,每小时4-5块钱,普通大众是不可承受的,因而当时的社会舆论认为乘坐出租汽车就是浪费。为了打开上海租车市场,各大出租公司开始在各路平台发布舆论攻势,比如在《字林西报》就刊载介绍汽车的文章,在其他报纸也刊登汽车广告。另外为了方便顾客,他们甚至开启电话预约叫车服务,在游览路线也开启专用路线承载乘客。在这些宣传公式下,逐渐被上流社会所认可。1915年开始,中央车行提出“汽车出租、随叫随到、日夜服务”的经营口号,使得租车业务得到极大的发展,另外其还有代理售车、修车等业务。到1919年,由于公司的连年发展已有超过300名员工的规模,原有的办公地点也已不能满足其业务需求,另寻新的办公地点成为首要目标。
滇池路时期的中央车行,电话3809也是订车电话,随叫随到
恰好此时,香港路一栋新的大楼在当年7月23日得到批复,隶属于公平洋行(Probst, Hanbury & Co.),建造此楼的为德利洋行的老大Percy Tilley,此人的另一栋名建筑就是迦陵大楼。
《大陆报》刊载的效果图
整栋大楼由钢筋混凝土打造,最初为三层楼高。底层几乎全部是停车摊位,用于存放车,这样的车位有60个。除了一楼的存车空间,还有洗车架。销售经理和出租汽车部门经理的办公室则位于一楼的角落。
底楼的停车摊位
二楼完全是机械车间和轮胎硫化部门。这些车间面积非常大,并配有当时最好的和最现代化的机器。这里有一个设备齐全的铁匠铺,一个焊接车间,一个镀镍部门,一个机械车间,在机械车间里面,有整组的车床,齿轮切割机,铣床,钻床等,所有的机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二楼的修理间
机械车间中的镟床设备是当时远东最顶尖的
与这个车间相邻的是一个修理电池的房间,旁边是一个电气部门,它完全可以修理或更换当时电动车上使用的众多电器。在这个电汽车间里,可以找到铜匠和电工,他们有能力制造或修理最精致的电器,无论是起动机或发电机,还是磁电机或分配器。
电池修理车间
在这个大车间的另一端,有一个完整的充电站,在外人看来,它就像一个大的无轨电车公司的发电站的电气控制室。有了这些装置和设备,中心就能为任何一种电力驱动的车辆充电,不管是女士的小车还是大型货车、小车或卡车只需在晚上开进大楼,接上电源线,在车主睡觉的时候就可充电,第二天就可充满。
和我们印象中不同的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由于道路设施并没有那么的发达以及当时燃油车技术的限制,电动车和燃油车分别占据了市场的两端,电动车在销量方面还力压燃油车一截,此外由于它方便驾驶及提速并不快等特点也深受女士的喜爱。1911年,《纽约时报》用“完美”来称赞电动汽车的环保、安静与使用的实惠,在1915年,仅美国的电动车保有量,已达50000辆之多,电动车市场占有率一度高出燃油车16%。因此,也不奇怪当时的中央车行为何有这么多的电动车配套设施了,这也为其结局埋下了伏笔。
百年前的广告:Baker电动车——女性值得拥有
如上所述,在同一层楼,是轮胎修理室,配备了所有可以想象到的修理轮胎的设备。在这个轮胎车间里,如果公司想的话,有足够的机器和工具来完成一个轮胎,效果与来自国外工厂的轮胎完全一样。当然,该车间不生产新轮胎,但设备的数量和质量足以完成这一任务。在附近的一个贮藏室里,大量的材料一直被存放着,这些材料不仅可以满足中央车行客户的轮胎维修需求,也可以满足公司自己的150辆出租汽车需求。
轮胎修理室
中央车行当时以轮胎服务为特色,根据这一服务特点,大楼有一个专门为需要修补轮胎的客户开通的特殊入口,该入口是通过四川路的一条巷子。在入口的右边,当客户进入时,有一个轮胎和配件展示厅,里面有各种设备满足驾驶者的喜好。另外,如果轮胎维修过后如果仍有问题,可以提供新轮胎并附上折扣,底楼的轮胎充气器也是免费给客户使用,冲完气后还可以进行压力测试。除了这些服务外,轮胎将由工人在白天或晚上的任何时间交付和使用。当天送去修理的轮胎将在次日送达,无论是新轮胎还是修理过的轮胎,在轮辋没有经过新的清洗和上釉之前,都不会被安装到任何轮辋上。
轮胎储藏室,各种轮胎一应俱全
四川路小道入口,换轮胎的客户从此地进入
对比图,门口现在到还是和车有关--拍摄来自斋卤味
在三楼,除了公司的一般办公室外,还有展示厅,后面是木匠、车身制造、油漆和清漆、以及裁缝店。
三楼油漆车间
总务处办公室是专门为行政部门必须处理的大量工作而设计的。主要为会计、簿记员、出纳员和办公室助理等大量工作人员提供了充足的办公空间。
三楼总务处办公室
从办公室穿过走廊,被一堵墙隔开的是一个空间很大的展厅,里面放着中央车库公司代理的各种品牌的汽车模型。中央公司当时计划将这个陈列室打造成远东地区最漂亮的展厅,以便潜在的买家可以来到这里在一个美丽和精致的氛围中观摩出售的各种汽车。
展厅的后面是一个车身制造车间,几十个木匠和工匠在那里不断地工作,建造新的车身和修理旧的车身。这个车间的需求超过了楼房建成前为其批准的空间,结果是不得不将展厅的一部分隔开,作为车身制造部门的补充。在车身制造部门,可以看到车身打磨的每一个阶段,从骨架到四个避光、避尘和避风的清漆室中的成品车身。从美国和欧洲进口的大量风干的白蜡和橡木供这个部门使用。
三楼木工车间
与木匠和车身制造车间相邻的是一个巨大的库存室,里面存放着中央电视台处理的所有汽车的零部件,以及供各部门使用的材料。对面是裁缝部门,配备了缝纫机,用于制作和维修上衣、窗帘、布或皮革的非装饰品、耳罩等。
在大楼的屋顶上,有一个特殊的烘干室,成品车在油漆车间停留后被送进这个烘干室,进行所谓的 "调味处理"。汽车在这个房间里存放数天,这样,当它们最终被移交给车主时,车上的油漆味道就不会那么浓重了。大楼宽阔的露台,则还可以用于测试车辆性能。
顶楼露台部分,旁边为停放车辆的烘干室
在整栋大楼的右边部分,是出租车部门所有,这个大楼部分有四层楼高,是专门为满足中央公司车队150辆出租汽车的要求而设计的。
在不包含右边出租车大楼的情况下,整个主楼的面积有7400多平方米,整栋大楼由一个分机电话连接各个部门并配有客运和货运电梯。客户乘坐底楼的客运电梯就可以轻松到达相应的楼层。而汽车或者货车则可以通过货运电梯或者在主楼旁边的一个斜坡通往2楼的修理车间。从这些一系列的车间和服务来看,当时的中央车行为上海的驾驶员提供了美国高效轮胎修理厂的所有可能的辅助设施,确实可以算是远东最现代化的车行了。
香港路旁的车辆坡道,方便车子开往二楼修理车间
《申报》刊登香港路时期的广告
02 破产风波
整个公司于1920年底正式营业,在开张前夕还有一次小的风波。由于上文提到的底楼停车场划分了摊位,公司在每个摊位上使用了木栏于是被工部局以违反土地建筑规定而被告上法庭,理由是使用木栏增加了着火的风险,另外在备案的建筑图样中并没有标注需要使用该材料,属于私自改造。这场官司最后以工部局的败诉而告终,法院并没有采信工部局的说法,因而公司也在1920年底正式开启营业。所谓树大招风,搬入新所的车行并不顺利,官司罚款机器故障频繁发生,最终在1924年中一场应付账款的官司上败诉,总计需要支付超过12万两赔款,2周后就宣告了破产。
整个破产风波持续了大半年,直到1924年底才开庭审理。在法庭上实控人Hanbury先生陈述了详实,其实在1920年末搬入新大楼时已经不景气了,过度的扩张使得公司账面出现问题。而在银行的贷款无法偿还也最终使得资金断裂,他将主要原因归咎于被“欧美制造商抛弃了”。其实如果结合当时大楼的部门布局和历史背景来看,中央车行的破产也是情有可原的。
破产审理开庭时间公告
电动车在早期的汽车行业中能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它和当时的蒸汽及汽油车比起来,没有刺鼻的味道,震动也没有那么响,并且驾驶也十分简易,速度也比前两者要快。但是随着燃油车技术开始迭代,电动车就没有那么大的优势了。转折发生在1912年,亨利福特开始用流水线大量生产汽油车,使得汽油车的市价迅速降低,当时电动车要售卖1750美元,而燃油车只需要650美元,但是当时的油价极其昂贵,使得汽油车并没有显现出绝对优势。在欧美,电动车依旧占据市场主力地位。但是到了1920年后,美国得克萨斯、俄克拉荷马和加利福尼亚都发现了大油田,汽油的价格大幅降低,降到大众可以负担的水平。石油供应的提升也间接提升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新的公路、加油站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时的电动车却无法解决蓄电池的问题,各项基础性能也已远远被汽油车甩在身后,仅仅十年电动车就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了。
而中央车行却在这次转变中完全押错了宝,1920年末,美国已经开始陆续发现新的油田,但是细看中央车行大楼的布局仍旧以电动车为主,售卖代理的也有很多的电动车,这就让它完全失去了汽油车的新兴市场,倒闭在所难免。其在上海的业务分别出售给了利利汽车公司(Lee Lee Garage Co)和发施登(凡士通)橡皮有限公司(China Rubber Tyre Co,属于凡士通旗下)。1929年开始香港路的大楼基本处于空置状态,这两家公司在香港路的时间也并不长,常年被英军用作军械和供应品仓库。
1925年1月的《行名录》显示,香港路9号的车行大楼已经被利利汽车公司和发施登橡皮有限公司接手,这两家存在时间也并不长,发施登橡皮公司于1932年消失踪影,利利则于1936年宣布破产
03 停车场
1934年,英国公司利喴机车行(Auto-Palace Co.)拿下旧车行大楼改做停车场使用,这个方案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评,这个容纳400辆车的停车场可以很好缓解当时上海滩商业区的人们停车困难的状况。
行名录中所显示的地理位置及所属公司
整个大楼进行了翻新和扩张,楼层的后方设有抛光系统,整个一层还是大面积的停车场,左右两边设有休息室以及办公室。香港路门口旁边的旧坡道依旧使用,将车能够开入2楼的停车场。整个2楼除了设有上锁的车库及洗车房,还新修建了一个坡道能够让车开往三楼停放。除了这些功能外,还设有加油点,轮胎充气点等设施,整体面积也由原来的7400多平方米扩充到7900平方米。意气风发的利喴机车行在当年新的停车场大楼为哈德逊公司的新款Terraplane Six举办了车展并大获成功,很快激起了人们的购买欲。停车场于1934年2月1日开始接受停车服务。最开始只接受日间服务,到了1936年,增设了夜间服务。
字林西报1934年1月刊登的新停车场即将开幕的消息
香港路停车场正面
和前几任来此营业的业主相同,盛景并未持续很久,随着抗日战争影响,停车需求大幅下降。停车场开始出租给公司做办公使用,1937年英商驻华邓禄普橡皮有限公司搬入此楼以做办公场所。邓普禄进驻后,此处又变为广告公司扎堆之地,美灵登、太平、太玉等公司都在此地办公。47年后,壳牌公司也进驻于此,解放后经过加层,楼高6层,前后做过上海鞋帽批发部的仓库,改革开放后此处又变为外贸为主的办公楼,上海广告公司(外贸)在90年代就在此处办公。后又改为宾馆,底楼也变为海通证券。现在,经过修缮后,底楼又开了咖啡馆,但是纵观建成以来的历史,除了仓库,无一长久。
1939年《行名录》此处为邓禄普橡皮公司
1947年《上海商业地图》此处办公的公司
今天依旧狭小的香港路--拍摄来自斋卤味
昔日车行已成为如今的BNwork--拍摄来自Mr.冯
和一家新开的咖啡店--拍摄来自Mr.冯
蔡老板、斋卤味、Mr.冯、网络
-END-
往期香港路建筑文章回顾:
添加微信号和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
左侧二维码添加我的微信号
右侧二维码关注三月的斋卤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月的斋卤味”作者:Cynthia Shen(ID:gh_83c525ddc63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