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观点丨问题不是“毛胚房“,而是什么是“违建“?

百家观点丨问题不是“毛胚房“,而是什么是“违建“?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梦想改造家建筑师上热搜,被全国批判是欺负农民,算是最近网络上的一个大事件。刚好今年我们也在农村建了一栋房子,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麻烦的问题,在这里谈谈我的亲身感受吧。


毛坯房事件发生后,有的公众号直接站出来说建筑师应该为自己的艺术作品买单,把132万退给业主。这样子给人扣帽子也是不对的,按常理说,建筑师收的设计费是施工费用的很少一部分,是没有办法为整个项目的质量问题或者超支负责的。就像去年不了了之的让努维尔项目超支一亿欧元的事件,建筑师表示如果败诉将直接导致公司破产。


每一次出现类似的纠纷事件,建筑师都背负了过多的罪名,其直接原因是,社会把好的建筑的荣耀和责任都归功于建筑师。但事实是,在当下,建筑师无论是功劳还是罪过,也许都没有这么大。


梦想改造家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在第一时间说132万的房子是“违建”,这在我看来是一个逃避责任的离谱说辞。这么大的项目在本地实施,乡政府不可能事先不知情。在农村,建筑许可往往是和乡领导之间的口头契约,只要得到允许,就可以开工。在中国的农村,几乎没有对建筑的强制规范,也没有图纸审查的流程。既然没有法律的规定,又如何谈违法违规呢?所以,这个建筑虽然可能不满足居住质量要求,但并不是“违建”。现在项目已经建成了,就也没有谁有权可以把项目推倒重来了。这也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个建筑的建成,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耗费相当大的财力物力,而它一旦完工了,就成为了很难被修改的事实。正因为这个行业消耗资源大,在很多方面又很难被规范化管理,所以产生纠纷的几率是很大的。


一旦有了纠纷,需要讨论的问题就是责任在谁。在这件事里,虽然建筑师在电视节目里作为艺术家高调出现,也不代表责任就都在建筑师。参加节目的是业主,默许建筑实施的是地方政府,管理130万投资的是节目组,项目实施的是节目组聘请的施工队,在这个不成文契约关系里,责任是有所分配的。在中国的城市里,因为建筑规范的存在,这样的纠纷往往可以避免,但是在农村是完全不受规范控制的。在一些自建房作为住宅非常普遍的国家,城市和农村的建筑规范是没有本质差别。谁家要建房,都要像市政厅提交建筑图纸,市政厅审核建筑不毁坏市容市貌,满足安全和质量法规要求,经过审批之后才能开工。在这样的体系下建筑师不是唯一的责任人,政府负责确认图纸符合规范,最终负责建筑安全和质量的是施工单位。


比利时的别墅工地同时摆放建筑师和施工方的商标。


既然中国农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自己建造别墅,那这样的法律体系也就显得更重要了。建筑师在过去十年把农村视为理想的乌托邦,就是因为没有规范限制,几乎可以自由发挥。可是这个事件也许就应该让我们反思,这样的自由是否促进了乡村建筑的发展?究竟有多少农村人的居住环境因此得到了提升?虽然我也认为过多的规范对于建筑师的创意是一种限制,但完全没有规范一定是弊大于利的,因为没有规范体系的探索和提升,建筑师的努力就一直是一场个人的游击战,形成不了可以被复制的产品和模式,也不能产生供应链效应来促进整体环境的提升


其实在当今的建筑行业,99%的工作都是在为普通人提供服务,只有1%的幸运的情况是可以搞艺术的,比如说美术馆项目,富人的豪宅等等。但是这1%的艺术占据了绝大多数关于建筑学的宣传版面,还造就出了梦想改造家一类的网红娱乐节目,这也是为什么主流舆论会把这次事件的责任推给建筑师。然而事实上,建筑师承担不了这么大的责任,建造产业的背后是有很庞大的供应链存在的。比方说,节目里的项目在西北地区,单位面积的建造成本其实远高于长三角地区的农村。因为本地技术工人和建材厂商都充足,这是建筑师改变不了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师如果要节约成本的话,唯一的选择也许就是选择本地更容易实现的建造方法。可是如果那样,电视上就没有这个独特的红砖房了。


由于这种作为艺术家的人设,现在乡村的建筑师也都在竭力追求表达自己的独特风格,比如说节目里的建筑师就痴迷于用各种红砖砌筑方法。可是问题在于这样的纯粹艺术追求并不利于建材供应链的发展。有很多更环保,更实用和廉价的建材,比如保温板材,外墙砖等等,是不那么吸引眼球的。因为建筑师对这些材料不感兴趣,普通的住宅项目也没有建筑师参与,也就没有厂商为了满足建筑的美观需要,来推出更好的建材产品。所以我们就发现,最近这些年农村里新建的普通住宅,依然是很不美观高效的。


对于这种建筑师处于一个庞大的产业中,创意受到各方面的限制,我也是感同身受的。下面说说自己的故事。今年我们设计翻建了老家的一栋老房子,还没完工,就已经被邻居说成是毛胚房了。这个项目的目的是给退休的姑姑姑丈的养老别墅,而最大的挑战是预算只有50万,还要包括花园改造和所有的家具家电。按照村子里房子的社交属性,也是要建二层洋房才能算得上有面子。可是废了一些口舌之后,我们还是说服了亲戚们把房子的面积缩小,把预算留给保温材料和室内设施。最终,只建了占地100平米的小别墅,只有一部分有二层阁楼。


因为地方施工队经验也有限,房子的设计风格只能完全从简,在一些材料和细节上让人能想到农村老宅以前的样子。为了能尽可能用小的面积来满足需求,平面设计成房间比较紧凑,卫生间的洗手台,厕所和淋浴也设计成了分开的隔间,便于多人同时使用。自从开工,乡里人每天都来工地看热闹,说我们家建了一个平房,没有达到村里人对于改善生活的预期。我们也只能尴尬的说,面积小但是功能全,两个人住绰绰有余了。

由于长三角气候算是恶劣,夏天可能接近40度,冬天在0度以下,全年湿度很高,村子里的大部分房子舒适度是很低的,城里人回家过年都冻得发抖。我们认为南面的大窗和保温材料尤为重要,在房子的地基、外墙和屋面都设置了保温板。我们要求房子里面要看到传统的木椽子屋顶,这对于屋面保温增加了难度。施工队老板第一次尝试,在保温板上面装挂瓦条,也算是一次工艺创新吧。老家的地下水位很高,房子返潮是很普遍的问题,可是村民们似乎都习惯了。我们不能接受房子有这样的问题,可是修建半地下架空楼板的话就会导致成本超支。最后的妥协方案是给地基加装隔水汽薄膜,并且在房子四周围开槽,埋一根覆盖土工布的穿孔管子排水

在房子前面有一条小步道是和邻居共享的,农村的路没有人行道,有了这条路邻居的孩子才不需要走在危险的马路边。而屋子前面凹进去的门廊前面是一片木塑露台,这里是冬天晒太阳和夏天乘凉的场所,也是和邻居们社交的场所。和当地传统建筑一样,门廊起到遮挡夏天正午阳光的作用,这样客厅虽然有大玻璃也不会过热。

通往阁楼的楼梯是这个房子里称得上奢侈的设计内容,记忆中爷爷的房子是用从当地大理石厂拿回来的废料铺的,所以在门厅也设计了一片terrazzo算是一种纪念。我们人在荷兰,通过视频沟通加上施工队老板的天赋,也算是基本实现了。

虽然是乡村建筑,但是现代生活的基本需求对于业主还是最重要的。主卧有衣帽间,中岛厨房配备齐全,而上方是传统的木椽子屋顶,算是在新生活之上保留一些老房子的记忆。如今花园和室内都快竣工了,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乡亲们对于这个房子的评价变得正面了。大家发现房子虽然还没有空调,已经有了冬暖夏凉的效果,而且建筑风格和周围邻居和谐,室内风格也比较温馨,给人一种好客的感觉。没有超出50万的预算可以说是项目最大的成功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非常保守的尝试,如果下一个项目预算更充足一些,也许会尝试更多的建筑语言的表达。

分享这样一个小项目,也算是表达一点个人的观点。虽然建筑师的工作有艺术成分,但新媒体的夸大宣传已经造就了一种艺术大师建的不是房子的孤傲态度,这对于行业来说影响是挺负面的。我认为乡村建筑的主要挑战还是房子如何能住的更好,这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而乡村建筑的探索也不应该是乌托邦。当前来说每个地区至少有一个指导性的建筑设计导则是很有必要的。成为好的建筑的前提是一个好的房子,规范至少可以避免违建,也就保证了一个好房子的底线。规范的存在会给建筑师更大的挑战,但在限制条件下设计也是建筑工作的乐趣所在。澳大利亚建筑师Glenn Murcutt的设计理念就是使用当地容易获得的建材,根据自然环境低技创新的环保方案虽然设计师能做的贡献也是有限的,但我认为在中国的乡村至少也应该有这样的探索。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百家观点

百家观点 | 一座城市为什么需要书店?

百家观点丨妹岛和世/库哈斯/赖特/英格尔斯这些建筑大师你了解多少?

百家观点丨2021十大丑陋建筑诞生,冠军毫无悬念

百家观点 | 从社群到节日,背后藏着什么运营逻辑?

百家观点丨世上最令人艳羡的工作终究绕不开建筑

百家观点丨日本关东地区和港深TOD的一人称体验比较

百家观点丨为什么美国大城市不修二、三、四、五环?

百家观点丨从“疮痍”到“创意”,上海百年工业遗迹如何“活”在当下?-上篇

百家观点 | 用不上的建筑师可以换个不锈钢盆吗?

百家观点丨八个公路客运站的八种思考

百家观点丨设计竞赛如何影响一座城市?

百家观点|现在开事务所怎么那么难?

百家观点丨在加拿大学习艺术设计,真的毕业即失业吗?薪资标准到底是什么?

百家观点丨大部分设计院的真实薪酬体系,这就是所长不吃食堂的底气?

百家观点|建筑作品集如何合理呈现“女权主义”?

百家观点 | 室内设计最热门的研究领域竟然是?

百家观点丨新加坡的公共交通是怎么发展的?

百家观点丨今年建筑行业寒冬能否成为一个机会?

百家观点丨如何设计环境观察站?(绕过阿尔伯兰海的物理和法律边界)

百家观点丨当代共享生活:活像个孤独患者自我拉扯

百家观点丨荆州57米关公像斥巨资拆卸,打着“文化地标”旗号的城市废墟,为何屡禁不止?

百家观点丨库哈斯与纽约的资产阶级神话

百家观点丨风雨飘摇中的海地难民住房现状

百家观点丨覆巢之下,阿富汗的建筑遗产将何去何从

百家观点丨东京是如何管理城市扩张的?

百家观点丨来自设计生的呐喊:室内设计≠搞装修!

百家观点丨今天聊聊那些著名电影中的建筑故事

百家观点丨设计学院是否不如综合类大学?

百家观点丨招不到人的深北,挤破头的上海

百家观点丨被东京奥运会的“阴间”装置吓到了?莫非,他们眼中的艺术并非你我眼中的艺术?

百家观点丨全球木材价格大幅下降,为何木建筑发展仍然困难重重

百家观点丨当建筑师看到自己设计的第一幢建筑建成时内心是怎样的?

百家观点丨反内卷,这建筑界奥斯卡不要也罢!

百家观点丨中国建筑设计圈子图解

百家观点丨15家明星事务所项目量大比拼,扎哈、让努维尔、OMA…谁才是“内卷之王”?

百家观点丨建筑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谈建筑学的本体价值及建筑学教育的致命危机

百家观点丨儿童真正需要什么样的设计?

百家观点丨停车场是如何破坏美国城市的?

百家观点丨景观设计师择业指南

百家观点丨王澍:触碰另一个世界的边缘

百家观点丨《五十里桃花坞》,明星的乡村振兴?

百家观点丨室内设计师择业指南

百家观点丨欧美小而精的事务所,做的是中国的地标建筑项目

百家观点丨“提高设计费”——激起设计圈水花的一则倡议

百家观点丨王澍谈尺度:一个人需要多大的房子

家观点丨我们的城市是否只存在一种未来?友谊书展再思辨

百家观点丨中国建筑的基本概念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个空旷的虚体。

百家观点丨如何成为加拿大和美国注册景观建筑师?

百家观点丨复盘:从东南大学2020届毕业生去向看建筑设计行业市场变化

百家观点丨为什么建筑师喜欢“砖”?

百家观点丨比丑更难忍受的媚俗建筑

百家观点丨70后事务所如何撑起日本当代建筑设计?以Studio Velocity为例

百家观点丨在乙方公司之间换赛道是否值得?

百家观点 |不想当网红的建筑师不是好建筑师——论网红建筑和新工匠精神

百家观点 | 为何今年天津大学建筑学考研中,本校生全军覆没?

百家观点 | 画饼的设计公司老板忽悠不了95后

百家观点 | 哈佛GSD大陆招生降低至此的原因是什么?

百家观点 | 建筑+人工智能,未来在何方?

百家观点 | 未来建筑是什么样?

百家观点|44个建筑师才懂的“行话” (基础篇)

百家观点|36个建筑师才懂的“行话” (升级篇)

百家观点|2021年建筑设计行业展望和人才市场情况分析

百家观点|设计公司究竟要不要做大?

百家观点 | 2021在建筑里与大自然来一场亲密约会

百家观点|4大建筑趋势,为你的设计加点料!

百家观点 |  公共空间为谁而生? 民众or暴徒?

百家观点|日本现代建筑家的脉络

百家观点|当建筑邂逅陶瓷,记录一次不走寻常路的设计课体验

百家观点|建筑学博士之路:豪赌还是投资?

百家观点|3D打印建筑已经进入乡村?

百家观点|如何做到连续四年收获竞赛硕果?

百家观点|我们为什么需要总设计师制度?

百家观点|在大学里当一名建筑系老师是什么体验?

百家观点|90后产品设计师诠释乔布斯的“产品皆有灵魂”

百家观点|为什么他们是当下中国建筑事务所的典型成长样本?

百家观点|一个老八校教师的三年级住宅设计课堂笔记

百家观点|分裂的建筑市场,割裂的建筑圈,2021建筑师的出路在哪里?

百家观点 | 大型模(抄)仿(袭)现场!我们真能接受这样的设计吗?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法国建筑师不画施工图?

百家观点 | 为什么建筑师的培养成本越来越高?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法国的建筑设计事务所都那么小?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把建筑设计得具象化是一种很 low 的行为?

百家观点 | 为什么大家都在热烈讨论建筑师王昀和他的作品?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我们的城市里丑建筑多?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欧洲设计师都特别注重前期分析?

百家观点 | 为什么书店越来越像会所、咖啡厅?

百家观点 | 为什么设计公司创始人要学习“设计经济师”?

百家观点 | 如何用数字化定制未来社区?

百家观点 | 街道店铺设计只能被和谐了吗?

百家观点 | 建筑师如何进行星际设计?

百家观点 | 高冷的建筑学,何时能走下神坛?

百家观点 | 乡村书店是怎样助力乡村振兴的?

百家观点 | 中国建筑师如何丢失了中国建筑的“黄金十年”?

百家观点 | 国外的建筑师们,在项目里都干了些什么?

百家观点 | 土博与海归,何时能平权?

百家观点 | 城市设计竞赛的未来在哪?

百家观点 | 还有什么小众博物馆适合我们打卡?

百家观点 | 让时尚巨头们欲罢不能的建筑长什么样?

百家观点 | 国产INS风的廉价潮流何时死去?

百家观点 | MAD设计的24万一年的四合院幼儿园是什么样?

百家观点 | 后疫情时代国内外建筑圈的我们到底都经历了什么?

百家观点 | 建筑师如何保护自己的著作权?

百家观点 | 中国建筑师值不值得被尊重?什么才是后浪建筑师真正关心的问题?

百家观点 | 当我们讨论乡建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百家观点 | 丑陋的建筑,为什么总是层出不穷?

百家观点 | 设计使人破产,高危职业建筑师为何深陷法律纠纷?

百家观点 | 学金融的人眼里,学建筑的是怎样的存在?

百家观点 | 我们该如何行使“观看”的权利?

百家观点 | 纵观建筑史,西方的公共空间都发生了什么?

百家观点 | 那些明星建筑师的失败作品都有什么问题?

百家观点 | 建筑学的基本功是什么?

百家观点 | 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理,如何做一个不用做设计的建筑博士?

百家观点 | 关注同理心的建筑学,能带来空间正义吗?

百家观点 | 笨与不笨的界限,浅谈中国建筑教育的优势和劣势

百家观点 | ABBS大佬关于建筑改行杂谈

百家观点 | 质疑王澍的建筑学教育

百家观点 | 贝聿铭这一片命太好的花瓣

百家观点 | 张雷:主人、文人、匠人、家人、大人——五个人的城乡

百家观点 | 王澍在同济谈乡村振兴:“中国的城市已经异化,仅存一大片光鲜的垃圾....”

百家观点 | 王澍:50年后,人们都会住在村子里

百家观点 | 设计院的现状(一)

百家观点 | 建筑师一定要读建筑系,可能是个伪命题!!!

百家观点 | 叹“伪现代主义”,金融危机影响导致怀旧与超高层

百家观点 | 那些想和地产小白分享的事......

百家观点 | 聊聊设计公司潜规则

百家观点 | 《人民日报》批评中国建筑缺乏文化自信,评论里的建筑师们坐不住了......

百家观点 | 当代建筑设计忽悠话速成指南

百家观点 | 为政治服务的建筑

百家观点 | 参与性景观,张唐景观实践手记

百家观点 | 江一燕获大奖那天,有家设计公司的方案被方丈“化缘”了

百家观点 | 建筑的空间形式已不只有人类才能说得算啦!

百家观点 | SOM的城市设计做的确实很牛,但我也看到了套路

百家观点 | 就算顶级艺术家,也不可能跨界搞建筑

百家观点 | 巴黎圣母院“重建竞赛”:一场中国媒体自娱自乐的狂欢

百家观点 | 在圣诞节建造一棵圣诞树才是正经事

百家观点 | 建筑与时装屋

百家观点 | 今天就想聊聊《丹行道》

百家观点 | 别人跑去京都买房子 他从京都搬到贵州造村子

百家观点 | 在Mantova我和三个陌生人的故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UniDesignLab”(ID:UniDesignLab)。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