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学习讲故事,提高战斗力(点击文末链接查看)
效果图是打动人的一环,但说到真正的讲,可能不光要动动嘴。李诞曾在他的脱口秀工作手册中提到写好逐字稿之于一场好的演出的重要性。这里的逐字稿相当于脱口秀的剧本。但建筑师(也适用于其他职场人士)的演讲和脱口秀不同,他们讲的故事是基于一个观众可见的剧本。这个剧本我们称之为“汇报文本”。不同于脱口秀的首要目的是引人发笑,工作中的演讲目的在于说服别人认可自己的观点以完成后续工作,这个过程有个行话叫“pitch”。
Pitch释义,来自MBA智库百科
对待逐字稿,李诞建议的态度是,在写逐字稿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在脑中同步思考如何在舞台呈现表演·。看综艺反思自己的工作也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建筑师的逐字稿就是汇报文本,在其制作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在脑海中演练在汇报现场给业主讲故事的过程。
如同脱口秀演出,项目汇报本身也是一场演讲。在有视觉化的剧本(汇报文本)作支撑之下,比一场真正的脱稿演讲还是容易许多。学习一流,成为三流。按照要求更高的脱口秀表演的准备思路来准备项目汇报,时间久了应该能达到秒杀同行的效果。那么把文本当作逐字稿来修改,我们该怎么做?
李诞把逐字稿的要求归结为简单的12字:内容完整,结构清晰,文笔流畅。没错,这是高考语文作文的基本要求,但若能真正在汇报文本中呈现出来已经是高质量的第一步。从文本的结构框架出发,就要开始思考如何能吸引别人,不在开头就睡觉。
文本结构 :把惊喜放在开头也要有点儿道理
建筑的故事需要娓娓道来,但节奏不宜过于舒缓。把最有震撼力的效果图放在首页往往能够在一开始吸引到观众的注意。但把最惊喜的部分前置,之后的部分无法吸引人等于是让人错开了玩手机的时间。在最直观表达设计整体效果的图纸之后,观众往往带着一丝好奇:做成这样的理由是什么?这个时候接上简洁清晰的设计分析,告诉业主你刚看到的惊为天人的设计是这样一步步得来的。
深圳自然博物馆 ©贝加艾奇+3XN+筑博设计
作为深圳“新十大文化设施之一”,深圳自然博物馆的汇报文本走的是氛围路线,开场便亮出了最能体现建筑氛围的效果图。建筑位于深圳坪山的燕子湖旁,自然景观优良。建筑师期待通过和谐的建筑环境营造,从室内到户外均与周围的自然美景映衬。灵感来源于坪山河三角洲的自然形态。
建筑的形体师法自然的山体形态,这个在文本开头的“愿景”部分通过参考图片的展现便一目了然。之后在“语境”部分用了2张自然环境的照片寓意建筑的周边环境,便顺理成章地展开了基地周边城市策略的铺垫。
深圳自然博物馆 ©贝加艾奇+3XN+筑博设计
带观众了解完周边环境,介绍的重点自然再度聚焦建筑本身。延续了之前的参考图风格,“建筑”部分的意向图在最显眼的位置放了一张肌理丰富的山崖照片,与建筑外立面的效果如出一辙,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了最核心的意思。
深圳自然博物馆 ©贝加艾奇+3XN+筑博设计
深圳自然博物馆 ©贝加艾奇+3XN+筑博设计
接下来才是建筑的技术性图纸以及建筑形体、功能和流线的分析。这一部分介绍完毕,已经到了整个汇报文本的1/5部分。从节奏上来说,观众经历了开篇的兴奋以及求知欲的渐渐满足,开始渐渐了解项目也即将开始疲态。此时另一个兴奋点应该到来了。这个时候建筑最有特色的立面细节被展开了说明。
深圳自然博物馆 ©贝加艾奇+3XN+筑博设计
除却对于立面构造和材质的技术分析,文本中展现立面的视角也非常聪明。通过一张建筑外部效果图,一方面展示了有特点的立面,还从侧面展示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使建筑外观特点得到充分展示的情况下不显得拥堵。
深圳自然博物馆 ©贝加艾奇+3XN+筑博设计
此后的部分着重介绍了建筑内部空间规划、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这些非常有必要的详细说明占了大约整个文本的一半篇幅。整个构架满足了从大到小的介绍顺序,把最令人兴奋的留在开头部分,符合人们听演讲看演出的一般规律(开头最有精神),在循序渐进展开项目介绍的时候,不忘在恰当的地方置入新的兴奋点。其实有时让人记住通篇汇报的,可能就是一两个吸引人的点,或是一两张深入人心的图片。
这个文本的最后1/5部分被称作“补遗”(Appendix),是把相对深奥难懂的技术分析和数据分析进行汇总,包括项目预算。在听完你的故事依然沉浸其中的业主观众们,此时看到数据繁杂的造价表是否也会觉得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了呢?
文本内容:没必要的都是废话
汇报文本的内容选取应当遵循奥卡姆剃刀原理。这个原理总结为一句话便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说人话就是我们在表述一件事的时候,不要给他人制造麻烦,也不要给自己制造麻烦。
有时建筑师会天真地想把辛勤劳作的过程统统呈现在汇报文本中,以博得一些“苦劳分”。于是一些繁杂的分析以及铺垫充斥着大量版面,增加了自己工作量的同时,在汇报时也让一脸无辜的业主观众们云里雾里。我们还是要本着感动别人的目的去做汇报文本。
华强北路立体街道城市设计 ©WORKac+筑博设计
华强北路立体街道城市设计作为一个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在其汇报文本中,开篇并没有看到过多城市相关的分析。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投机取巧或者设计没有依据分析来做,相反建筑师团队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城市步行街案例的研究分析,其图纸输出完全可以形成一本研究手册。
但他们很清楚汇报文件不是研究手册,不需要把与你设计无关的研究罗列其中,这样做出来不仅不会让听汇报的人觉得你很专业(因为他们看不懂),反而会加深疑惑(因为大量前期分析不一定与最终设计强相关)。
华强北路立体街道城市设计汇报文本首页
©WORKac+筑博设计
记住,我们还是要做感动别人的汇报。在文本内容上,就需要在把握好整个节奏的同时,不放任何冗余的内容。
在开头的排版中,建筑师并没有放最终效果图,而是把设计中核心的6个灯笼以图案化的形式呈现,简洁地表现了核心设计外,给人留有想象空间,产生想继续了解的好奇心。后面的内容在排版上严格遵守了相同准则,比如色彩采用相同色系,边框与留白距离的统一。排版的准则上,建筑师有时也该跟着平面设计师学学。
华强北路立体街道城市设计 ©WORKac+筑博设计
排版与分析图:
减少图中无用信息,降低阅读难度
我们可以从平面设计师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原研哉曾说:设计师的任务就是提高信息品质,增强传播的力量。
原研哉的排版设计
建筑师在做分析图时往往会一些参考,有时会导致为了画出参考图的样子而做了一堆伪分析图。这些分析图不一定贴切自己项目的真实情况,但也看起来有模有样。建筑师在熬了大夜画完这些伪分析图后拿着200页的文本终究还是感动了自己。很多时候这些照猫画虎的分析图并不会给设计带来很多指导意义,反而是增加工作量的累赘。
当然分析图是文本中非常有必要的一部分大家才会这样去做。那么我们何尝不能从建筑以外的分析图中找找灵感呢?事实上科学领域中通过分析图来梳理逻辑的历史比建筑学要长,而它们要梳理的内容比建筑学更为复杂。从中学习到的可能不仅是分析图的表达方式,还有新的分析方向和逻辑梳理方式。
从生物学领域得到灵感的建筑分析图,体现人与建筑功能的交集
©筑博设计
而汇报文本中的建筑分析图也应当注意有用信息的优先呈现。何谓没用的信息?从字体来看,中英文都存在衬线体,中文中比如宋体。简单来说,衬线体是一个字开头和结尾都有额外装饰的字体。这些装饰不含任何信息,只是为了美观。在汇报文本的字体选用上,一般不要使用这类字体,因为会把人的注意力分散掉在这些不具任何信息的装饰上。
同样,分析图的图标使用上,也遵循同样道理。比如箭头的使用尽量选取最简洁的形式;描边路径能用实线则用实线(虚线增多了无用元素);分析图中线如非必要尽量没有粗细差异;能用单线就不用双线。记得分析图存在的意义是传递有用信息,本着这样的原则,汇报文本会简洁明了许多。
常常进行自我反思:
怎样可以做到更好?
彭梦沁
成都公司建筑师
筑博培训学院建筑中级班
三期学员
图片来源:彭梦沁
柳斌
城市公司建筑师
筑博培训学院建筑中级班
三期学员
“分析图的意义在于简洁明了、重点突出表达设计意图,如非必要勿增实体。通过课程学习,对分析图有了全新的认知并学习了高质量分析图的表达要点。”
图片来源:柳斌
周情操
武汉公司部门副总建筑师
筑博培训学院建筑中级班
三期学员
“文本的框架结构更有逻辑性,前期方案成果的表达与概念的阐述是否可以联系更紧密,让业主在前面比较短的时间内get到你的设计意图,避免长篇大论的排图造成重点不够突出。”
荆鑫
深圳直属部副主任建筑师
筑博培训学院建筑中级班
三期学员
“文本在整体性方面可以更加增强,比如在色彩管理以及字体和图面符号的统一方面,把汇报文本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在制作过程中就不容易忽视上述问题。”
图片来源:荆鑫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百家观点
百家观点丨所以参加设计竞赛到底有什么用?
百家观点丨妹岛和世/库哈斯/赖特/英格尔斯这些建筑大师你了解多少?
百家观点丨为什么美国大城市不修二、三、四、五环?
百家观点丨从“疮痍”到“创意”,上海百年工业遗迹如何“活”在当下?-上篇
百家观点丨设计竞赛如何影响一座城市?
百家观点丨在加拿大学习艺术设计,真的毕业即失业吗?薪资标准到底是什么?
百家观点丨大部分设计院的真实薪酬体系,这就是所长不吃食堂的底气?
百家观点丨如何设计环境观察站?(绕过阿尔伯兰海的物理和法律边界)
百家观点丨荆州57米关公像斥巨资拆卸,打着“文化地标”旗号的城市废墟,为何屡禁不止?
百家观点丨被东京奥运会的“阴间”装置吓到了?莫非,他们眼中的艺术并非你我眼中的艺术?
百家观点丨当建筑师看到自己设计的第一幢建筑建成时内心是怎样的?
百家观点丨15家明星事务所项目量大比拼,扎哈、让努维尔、OMA…谁才是“内卷之王”?
百家观点丨建筑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谈建筑学的本体价值及建筑学教育的致命危机
百家观点丨景观设计师择业指南
百家观点丨“提高设计费”——激起设计圈水花的一则倡议
百家观点丨我们的城市是否只存在一种未来?友谊书展再思辨
百家观点丨中国建筑的基本概念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个空旷的虚体。
百家观点丨复盘:从东南大学2020届毕业生去向看建筑设计行业市场变化
百家观点丨70后事务所如何撑起日本当代建筑设计?以Studio Velocity为例
百家观点 |不想当网红的建筑师不是好建筑师——论网红建筑和新工匠精神
百家观点 | 为何今年天津大学建筑学考研中,本校生全军覆没?
百家观点 | 画饼的设计公司老板忽悠不了95后
百家观点 | 哈佛GSD大陆招生降低至此的原因是什么?
百家观点|36个建筑师才懂的“行话” (升级篇)
百家观点|设计公司究竟要不要做大?
百家观点|日本现代建筑家的脉络
百家观点|建筑学博士之路:豪赌还是投资?
百家观点|3D打印建筑已经进入乡村?
百家观点|如何做到连续四年收获竞赛硕果?
百家观点|我们为什么需要总设计师制度?
百家观点|在大学里当一名建筑系老师是什么体验?
百家观点|一个老八校教师的三年级住宅设计课堂笔记
百家观点|分裂的建筑市场,割裂的建筑圈,2021建筑师的出路在哪里?
百家观点 | 大型模(抄)仿(袭)现场!我们真能接受这样的设计吗?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法国建筑师不画施工图?
百家观点 | 为什么建筑师的培养成本越来越高?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法国的建筑设计事务所都那么小?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把建筑设计得具象化是一种很 low 的行为?
百家观点 | 为什么大家都在热烈讨论建筑师王昀和他的作品?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我们的城市里丑建筑多?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欧洲设计师都特别注重前期分析?
百家观点 | 为什么书店越来越像会所、咖啡厅?
百家观点 | 为什么设计公司创始人要学习“设计经济师”?
百家观点 | 如何用数字化定制未来社区?
百家观点 | 街道店铺设计只能被和谐了吗?
百家观点 | 建筑师如何进行星际设计?
百家观点 | 高冷的建筑学,何时能走下神坛?
百家观点 | 乡村书店是怎样助力乡村振兴的?
百家观点 | 中国建筑师如何丢失了中国建筑的“黄金十年”?
百家观点 | 国外的建筑师们,在项目里都干了些什么?
百家观点 | 土博与海归,何时能平权?
百家观点 | 城市设计竞赛的未来在哪?
百家观点 | 还有什么小众博物馆适合我们打卡?
百家观点 | 让时尚巨头们欲罢不能的建筑长什么样?
百家观点 | 国产INS风的廉价潮流何时死去?
百家观点 | MAD设计的24万一年的四合院幼儿园是什么样?
百家观点 | 后疫情时代国内外建筑圈的我们到底都经历了什么?
百家观点 | 建筑师如何保护自己的著作权?
百家观点 | 中国建筑师值不值得被尊重?什么才是后浪建筑师真正关心的问题?
百家观点 | 当我们讨论乡建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百家观点 | 丑陋的建筑,为什么总是层出不穷?
百家观点 | 设计使人破产,高危职业建筑师为何深陷法律纠纷?
百家观点 | 学金融的人眼里,学建筑的是怎样的存在?
百家观点 | 我们该如何行使“观看”的权利?
百家观点 | 纵观建筑史,西方的公共空间都发生了什么?
百家观点 | 那些明星建筑师的失败作品都有什么问题?
百家观点 | 建筑学的基本功是什么?
百家观点 | 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理,如何做一个不用做设计的建筑博士?
百家观点 | 关注同理心的建筑学,能带来空间正义吗?
百家观点 | 笨与不笨的界限,浅谈中国建筑教育的优势和劣势
百家观点 | ABBS大佬关于建筑改行杂谈
百家观点 | 质疑王澍的建筑学教育
百家观点 | 贝聿铭这一片命太好的花瓣
百家观点 | 张雷:主人、文人、匠人、家人、大人——五个人的城乡
百家观点 | 王澍在同济谈乡村振兴:“中国的城市已经异化,仅存一大片光鲜的垃圾....”
百家观点 | 王澍:50年后,人们都会住在村子里
百家观点 | 设计院的现状(一)
百家观点 | 建筑师一定要读建筑系,可能是个伪命题!!!
百家观点 | 叹“伪现代主义”,金融危机影响导致怀旧与超高层
百家观点 | 那些想和地产小白分享的事......
百家观点 | 聊聊设计公司潜规则
百家观点 | 《人民日报》批评中国建筑缺乏文化自信,评论里的建筑师们坐不住了......
百家观点 | 当代建筑设计忽悠话速成指南
百家观点 | 为政治服务的建筑
百家观点 | 参与性景观,张唐景观实践手记
百家观点 | 江一燕获大奖那天,有家设计公司的方案被方丈“化缘”了
百家观点 | 建筑的空间形式已不只有人类才能说得算啦!
百家观点 | SOM的城市设计做的确实很牛,但我也看到了套路
百家观点 | 就算顶级艺术家,也不可能跨界搞建筑
百家观点 | 巴黎圣母院“重建竞赛”:一场中国媒体自娱自乐的狂欢
百家观点 | 在圣诞节建造一棵圣诞树才是正经事
百家观点 | 建筑与时装屋
百家观点 | 今天就想聊聊《丹行道》
百家观点 | 别人跑去京都买房子 他从京都搬到贵州造村子
百家观点 | 在Mantova我和三个陌生人的故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UniDesignLab”(ID:UniDesignLab)。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