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EDIT/ ©LU Weimin 、KOBAYASHI Tomomi
策展人· CURATOR / ©LEE Janguk
主办方 · SPONSOR / ©Whitebox Art Center
陈文骥
1978年,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的陈文骥留校,先后在版画系、民间美术系、壁画系任教直至2014年退休。超过45年的职业生涯中,陈文骥从未停止过创作的脚步,丰富的执教经历也给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1999年之前偏向于写实画风,静物和风景居多;2000年之后,“忽然觉得应该淡化风景系列中的抒情性的部分,尽量去掉视觉表达以外的东西,让自己的艺术更单纯,更理性一些。”艺术家说道,从而风格逐渐转为非具象,通过单色、造型画布、铝塑板等元素的运用与展示空间墙面的互动,使作品在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当中产生错觉与变化。
2000年初,年近五十的陈文骥感受到人生仿佛进入倒计时阶段和时间带给他的那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他更加倾向于远离人群,保持距离感,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独处和思考艺术上,有意识的边缘化自己。而其艺术形式上的转变正是基于对生命的感悟和生活态度的调整。“生命漫长且充满未知”作为陈文骥创作的动力来源。在创作中保持兴奋和挑战的意识,以此来延长艺术生命。艺术家始终把关注点放在自身,作品最终呈现的是与视觉思考有关的感知问题。作品中,金属材料、单色基调的大量出现源于艺术家对工业时代视觉美学的迷恋和理想思考的自觉要求。
(左)陈文骥《半》 铝塑板上油画 58x43.8cm 2017
(Left) CHEN Wenji, Half, Oil on aluminum panel 58x43.8cm 2017
(中)陈文骥《上中下》 铝塑板上油画 136.5x80cm 2017
(Middle) CHEN Wenji, Up Middle Down, Oil on aluminum panel 136.5x80cm 2017
(右)陈文骥《剩》 铝塑板上油画 98.5 x18cm 2017
(Right) CHEN Wenji, Remaining, Oil on aluminum panel 98.5x18cm 2017
单色(The Monochrome)
以较为单一的色彩样式作为区分,是类似于风景画、现成品一样的创作类别,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其精神、文化表达也不尽相同,或是专注于内在世界,或是测试材料与媒介的边界,或是反映意境与哲思,丰富的内涵给予了观众多样性解读的空间。
造型画布
方形画布之外的不规则形状画布。这种不规则形状的画作从出现之初依附于建筑结构,到脱离建筑形成绘画作品独有的物性,画布不再是单一承载内容的载体而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作品也因此从二维扩展到了三维,有了更为立体富有深度的承载力。
陈文骥《那/浅钴蓝》 铝塑板上油画 93 X127.5cm 2020
CHEN Wenji, That/Light cobalt blue, Oil on aluminum panel 93x127.5cm 2020
视觉与空间思考
陈文骥在一次采访中谈到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和视觉空间的关系:“对作品如何更有效地进入一个具体视觉空间更有兴趣,甚至超过对自己作品创作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我很多作品本身与某个特点的空间有直接关联。我往往把空间墙面看做一张画布,而我的作品是植入这块画布的某一个点、某一个色。所以改变画面固有的那种矩形方块模式,也是让我作品能够有些地有效与空间去融合,从而也能带动观众去改变自己的视觉态度。”
冯良鸿
作为60后艺术家的冯良鸿,八十年代初便开始了抽象绘画创作。1990年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移居美国纽约,直到2006年回国。在纽约居住期间的经历和见识的增长,使得冯对抽象艺术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如消解东西方艺术二元对立的观点,放弃对图像符号的执着,追逐心灵的自由冥想,符号的挪用与消解等。但对于绘画“纯粹性”的追求始终不变。
冯良鸿《知秋 22-31》 布面油画 150x150cm 2022
FENG Lianghong, Perceive autumn 22-31, Oil on canvas 150x150cm 2022
纽约被认为是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策源地。在纽约的所见所闻帮助冯良鸿建立了对现代艺术史更为深刻的认识,“抽象表现主义的规模,波普艺术对生活的反馈,极简艺术摆脱个人情感宣泄,观念艺术对艺术本质的追问等等,都对我产生了不同影响。”冯说道。这些认识逐渐转化为一套适用于自身的完整绘画逻辑,能够在时代背景之下准确的找出个人切入点去进行创作。
绘画,尤其是非具象绘画可以看作是一种参照的载体,就像通过一面镜子来观看到自己。冯良鸿的作品中包含着一种东西文化的相互对照。观众在陌生的作品中最先感知到的一定是与自身文化属性不同的部分,多年养成的观看习惯会不由得察觉来自于地域之外的异样。当反复观看并试图去对他作品中的图案和样式进行分类的时候,总会产生一些错位感和困惑,似乎并不能简单地用地域风格去进行定义。冯良鸿有意识的摆脱这些既定风格流派定义规范带来的束缚,把“绘画”本身看作是一个观念而持续推进。
冯良鸿《红与绿 22-21》 布面油画 150x150cm 2022
FENG Lianghong, Red and green 22-21, Oil on canvas 150x150cm 2022
画面所展现出的舒适的色彩搭配能够最先吸引住观众的目光。看似杂乱的表面之下或有意或无意的留下了诸多艺术家创作时的痕迹:从四边向中间渐变的颜色可以想象出画面被反复泼洒、剐蹭,层层覆盖。画面鲜明的颜色对比度说明层次的叠加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而是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艺术家对于局部颜色细节精细的调试。抛弃通常作为媒介存在,颜色在冯良鸿的绘画中成为主题。层次,顺序,叠加,厚度都在表现秩序与时间的概念。
冯良鸿《黄 22-1》 布面油画 150x150cm 2022
FENG Lianghong, Yellow 22-1, Oil on canvas 150x150cm 2022
杜尚和约翰·凯奇的艺术观念使冯良鸿开始思考“禅”。“禅”是不可言说的,是超语言逻辑的,是一种修行,参禅靠“悟”。许多现当代艺术家(例如黄永砯、徐冰)都把“禅”的概念隐含在作品背后,支撑其精神内核。绘画的抽象性恰好也是超语言的,观众对于画面的视觉感知相对于语言也具有排他性。同样具有的这种对语言的不兼容性使艺术家思考“禅”和视觉表达之间的联系。总之,这也为探索极简主义之后抽象艺术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另一重思维空间。
展览回顾
Exhibition Review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白盒子艺术馆”(ID:whitebox798798)。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