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Q用建筑勾画:给城市一片垂直森林

ARQ用建筑勾画:给城市一片垂直森林


本文转载自iWeekly周末画报

撰文:KA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建筑师成为可持续、人性化空间的创造者。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社区与社区之间产生割裂,公共交通枢纽成为链接城市不同片区的纽带,而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即“交通引导开发”)逐渐成为解决大城市病的一味良药。


TOD将人们的出行与生活紧密集合,形成以火车站、机场、地铁等交通工具为核心的中心广场,伴随着上下班,人流仿若潮汐一般涌现又消失。



瑞虹天地太阳宫室内

©SFAP


TOD固然因公共交通的便利而自带流量,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疫情的催化,人们的生活体验转移至线上,线下空间如何留住人成为一大难题。


ARQ建筑事务所中国区总裁、建筑师朱立琦在他设计的上海瑞虹天地太阳宫中给出了他的答案:

采用开放式休闲街区的形态,融入策展思维,以“食”为核心,让人们可以在建筑中亦如入自然与山野之间,他将街道社区搬进建筑中,错落之间形成垂直的都市绿洲生态系统。


垂直森林

©SFAP


热爱多元音乐、收藏当代艺术、从小受上海、香港、迈阿密多地文化影响的朱立琦善于将多维度的思考置于他的建筑设计中。有感于上海城市的生长与拓展,他在建筑设计中注入了独特的想象力,让人能够真正进入空间,体验生活。



 让阳光穿透穹顶 

从建筑的底部抬头望,就能看到5,500平方米超大穹顶天幕结构,整体形成一个通道贯穿了天地。三瓣“荷叶”玻璃覆盖了中庭,阳光自然倾泻落在室内步道阶梯的立体植物园,诠释了“太阳与自然”的议题,也与中庭出的食品集市相呼应。


即使是工作日来到这里也能看到结伴来到空间打卡的人群,其空间的吸引力可见一斑。



巨型天幕结构

©SFAP


其实早在1990年代,朱立琦就设计了中国香港九龙塘的“又一城”。作为当时较早的TOD项目,这一项目诞生了地铁上盖、全天候城市轨交换乘体验、城市客厅等概念,如今看来,依然是颇为成功的案例。



香港又一城

©ARQ建筑事务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社会,所有的生活体验都可以只发生在线上。后疫情时代,人们的生活在经历短暂的停顿之后进入了内部加速度的状态,认真体验生活空间成为一种奢望。


不同于传统的TOD,只需要依赖地理优势带来的人流,如今的空间需要一个让人停下脚步的理由,朱立琦坦言如今的TOD需要更多维度的考量,某种程度上想要吸引人就要将社交互动做到极致。



又一城也是典型的TOD建筑

©ARQ建筑事务所


这样的建筑空间此时的使命是办公与住宅之外的一处不算太远的“远方”,是在忙碌的生活之中可以停下脚步的一处所在。


“我希望这样的空间是轻盈的、人性化的,其中大小街区错落不一。”朱立琦说。


他的建筑设计中不强调区块功能,将其边界模糊处理,形成空间内的生活感。其间的公共艺术空间也为整体建筑空间增添了更为多元的可能性,大区块与小区块就如同城市之中的街巷与弄堂,整体犹如呼吸一般,透气而又舒展。



 层叠的历史 

除了探索空间私人与共享的边界,朱立琦还善于在新旧建筑之中寻找平衡与创新。


外滩作为上海的城市名片,见证着上海变迁的历史。在洛克·外滩源项目中藏着层叠的历史与不同的价值观。在进行这一项目新建筑的设计时朱立琦并没有一味地追求复古,而是在参考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思考。



上海洛克·外滩源

用建筑进行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ARQ建筑事务所


无论是外观的色彩与建筑材料的选择,他都让新建筑与老建筑有相互呼应,并且在造型上参考老建筑原有的设计,例如模仿历史建筑的窗洞比例做开窗处理,以新的技术与建筑材料打造开放空间,同时保留了老建筑的外观氛围与设计细节。



上海洛克·外滩源效果图

©ARQ建筑事务所


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改变,也不断给建筑师提出新的问题。建筑就是建筑师与时代和社会的对话,他们总是用自己的方式提出一种未来的可能性,重塑人与空间的关系。


正如朱立琦在采访中所说的:“我始终坚信建筑是有生命的。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并不会因为人们的叹息而停下脚步,建筑与城市与时代将一起不断演变与进化,注入更多的元素。



 Q&A 


朱立琦

ARQ建筑事务所中国区总裁、建筑师


Q:这个项目的设计挑战在哪里?


朱立琦:太阳宫的体量巨大,并且需要将商业、办公、公交枢纽等等功能集于一体,这在建筑设计上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另一个挑战自然来自于顶层的餐饮主题街区。它成为了建筑突出表达的一种元素,同时也对许多固有的商业运作机制(Mechanism)产生了影响,比如动线、后勤、运送、垂直交通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建筑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Q:其建筑外形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


朱立琦:它的周围即是住宅区,许多人能直接俯瞰它,因此建筑的第五立面、日照、形体等等都需要反复推敲。立面上我们采用了曲线的平台,一是想主动地创造一个有机(Organic)的形体,二是希望通过曲线去减弱大体量建筑的压迫感,使之对行人、街道都更加亲和。而在顶面上,我们基于超大的中庭,设计了规律性的图案(pattern),它是发散的、曲线的、螺旋的,像三片荷叶一样,赋予了建筑顶面一种抽象的美感。


Q:如何看待当代的商业建筑设计?


朱立琦: 传统的商业中心靠品牌来吸引人流,而现在通过互联网,人们不进入商场也能触及品牌。因此现在的商业空间更多是提供一种社交生活——我要去看看热闹,热闹也要来看看我。所以商业空间需要体验,而体验需要主题。但与此同时,从设计者的角度看,很多商业本身的机制仍然是不变的,比如动线、视线、商业展示面等等。我们在设计创新的同时,也会遵循着这样的科学性。





Tel: +86(21)62350111 
 
Fax: +86(21)62350333
Email: info@arquitectonica.cn

商务BD:
vzhou@arquitectonica.cn
  

人事HR: 
careers@arquitectonica.cn

媒体Media:
 media@arquitectonica.cn

上海市红宝石路500号东银中心B栋1701室
1701 Tower B, Dawning Center,
500 Hongbaoshi Rd. Shanghai China 201103

WWW.ARQUITECTONICA.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RQ建筑事务所”(ID:ARQ_Shanghai)。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