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可以成为支持人类生存下去的依据。它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流传至今,无论社会如何变化,都不应该失去这种书与人类的对话。(安藤忠雄)”
职人的自我实现
作者:[日] 幸田露伴,[译]文洁若
出版年:2019
“ 说起其他我最近在读的印象深刻的小说,有一本幸田露伴的《五重塔》。人称‘呆子十兵卫’的主人公是一位木匠,他提出‘无论如何也要自己做’,接手了师傅的工作并努力依靠自身力量完成了。即将完成之前,他在面对台风时一边坚守现场,一边做好了‘如果这座塔倒了,我也不活了,塔在人在,塔亡人亡’的心理准备。我对于这种拼命的态度,老实说,十分感动。这就是真正的专业的生存方式与职业意识吧……(安藤忠雄)”
幸田露伴是与尾崎红叶、坪内逍遥、森鸥外等人齐名的日本著名作家。自幼受中日古典文学熏陶,汉学素养深厚。他曾获日本政府颁发的第一届文学勋章。文学家二叶亭四迷曾如此评价,“露伴君的作品使人惊心动魄……他的作品,会引起读者对个人与生活的关系的注视。它们有一股让人反思的巨大力量。”
【文章节选】
我十兵卫对这个乏味的世界已完全不留恋,哪怕一块木板被掀掉了,一根钉子脱落了,我也宁可玉碎也不愿瓦全。连那些谴责过我的人也会说“十兵卫这个傻瓜原来不是那种工作出了漏子还舍不得死,丢人现眼的卑鄙的家伙,而是这么个志士”,于是予以凭吊。人生一世,终归一死,要死得其所,死得其时。我造的塔要是损坏了,我就一步也不离开现场,请诸位佛陀菩萨宽恕我,纵然会玷污佛寺,我也要立即从生云塔顶上纵身而下。五尺皮囊摔烂后固然丑陋,但并不肮脏。唉!好男儿心地纯真,流的血也是干净的,诸佛在上,可怜可怜我吧!
所谓人生,即“决心”
作者:[日]吉川英治 / [日]小山胜清
[译] 冯莹莹 / 杨田 / 范楠楠
出版年: 2019
“我在20岁的前半段,粗疏地阅读大学建筑系四年间使用的教科书、人生初次经历‘埋头苦读’的日子时,偶然相识的神户新闻社的社长向我建议道,‘光读专业书是不行的。把思考生活方式的书,例如吉川英治的《宫本武藏》读三遍吧。’以此为契机,我读起了这本书。因为还有工作,我连这一本书都难以读完,但是一想到‘这本书是好不容易才得到的’,便想方设法读完了。至少我感觉自己明白了所谓人生只有一个词——‘决心’(笑)。这就是我阅读名著的初体验。为探求一条道路而认真生活的武藏所在的菅谷,我铭记于心”,“人生就是真刀真枪的真干。行走在建筑之路上,孤高的宫本武藏,屡屡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安藤忠雄)”
“ 宫本武藏面对磨炼的人与人生时,没有对宿命的愚痴迷信和不平,反而专注于怎样在困难中提升和自我向上,不向人的软弱妥协,对于人的坚实韧力充满健康的信赖感。(金庸)”
艺术存在于眼睛看不见的地方
作者:[日] 世阿弥,[译] 王冬兰
出版年:2016
“在建筑的形成过程中,场地的文脉是一种潜在的‘眼睛看不见的事物’。原本,在日本是没有‘眼睛看得见的事物’这样的说法的。但是,自古流传下来的《风姿花传》等这类蕴含深刻哲理的书籍中说到,对于最终所呈现的结果不应该只看其‘形态’而应该注重‘心’这样的说法。在这个国家中,那些被称为‘艺术’的事物里,比起那些表面上所呈现出来的有形事物,更加推崇那些隐秘于无形中的事物。所有的‘艺术’都应该是把‘心’当作表现其形式和态度的最高目标而努力。日本人似乎认为,在人与人,物与物的传承中,存在着文化的总体等于文脉背景这样的一种说法。换句话说,文脉就是‘眼睛看不见的事物’的一种延续。(安藤忠雄) ”
《风姿花传》是世阿弥所著的能剧理论书,也是世阿弥留下的21部能乐理论著作中最早的作品。此论著以观阿弥的教导为基础,加上世阿弥自身领会的对技艺的理解著述而成。世阿弥在15世纪初完成此论著。“幽玄”“模仿(物真似)”“花”这些讲述艺术神髓的说法可以在本书里找到根据。它是最古老的能乐理论书,可以说是日本最古老的戏剧理论。《风姿花传》的内容包括能剧的修行法、心得、演技论、演出论、历史、 能剧的美学等。它既可作为能剧的技艺理论来读,也是日本美学的古典作品。
经验即在事实原样中认知
作者:[日] 西田几多郎,[译] 何倩
出版年:1965
西田几多郎是日本京都学派哲学的创始者,《善的研究》是他的第一本著作、也是成名作。这本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就如同笛卡儿的《第一哲学的沉思录》之于西方近当代哲学,具有开创一个时代的意义。《善的研究》从“纯粹经验”出发,主张真正的实在是一种“主客合一”、“物我相忘”的境界,企图建立一条既非唯心,也非唯物的哲学上的中间道路。
【文章节选】
虽然从学术上来解释善,可以有许多种说法,但实际上真正的善只有一个,就是认识真正的自我。我们的真正的自我是宇宙的本体,如能认识真正的自我,那就不但符合人类一般的善,而且会与宇宙的本体融合并与神意暗相符合。实际上这就是宗教和道德的真意。而真正的认识自我以及符合神意的方法只在于自己体会主客合一这种力量。并且要体会这种力量,就必须根除我们的这个伪我,一度抛开这个世界上的欲望死去而后复生。要能够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主客合一的境地。这就是宗教、道德和美术的最高境界。这在基督教里叫做“再生”,在佛教里叫做“见性”。据说从前罗马教皇贝纳蒂克图斯十一世叫乔多画一张足以显示画家才能的作品给他看,而乔多只给他画了一个圆圈。我们必须在道德上获得乔多的这个圆圈。
生命单纯而富足
作者:[美] 海明威, [译]吴劳
出版年:2006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1951年在古巴布兰科岛创作的中篇小说,并于1952年出版,这是海明威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主要小说。这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文中讲述了在圣地亚哥,一个上了年纪的古巴渔民在古巴海岸的墨西哥湾流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搏斗的故事。
年龄会教你很多东西。你开始意识到,你可能永远不会成为你小时候想成为的那个人。日子一天天过去,你开始失去更多,获得更少。我想着这件事,就像想着那个老人一样,像迪伦·托马斯对黑夜那样愤怒; 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与自然,时间,死亡,一条鱼作斗争,他能将一切归结为公海上的一场气候之战。最后,他没有成功,至少没有以他预见的方式成功,但他以一种无与伦比的方式取得了胜利。
一部大教堂工艺百科
作者:[英] 肯·福莱特,[译] 胡允桓
出版年:2017
本书是威尔士作家肯·福利特1989年出版的一部历史小说,讲述的是在虚构的英格兰王桥镇建造一座大教堂的故事。小说背景设定在12世纪,涵盖了从“白轮船”沉没到托马斯·贝克特被谋杀之间的时间,但主要集中在无政府状态。这本书追溯了从之前的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的哥特式建筑的过程,以及在当时历史事件背景下王桥修道院和村庄的命运。
【文章节选】
从这一角度,由于透过东窗射进来的阳光炫人眼目,看不清楚那里的结构,杰克估计,现在的阳光之所以这么刺眼,是因为墙还没竣工,太阳是直接照进来的缘故。当杰克走出侧甬道,进入交叉甬道时,他看到太阳是从一排侧窗投射进来的,有些窗玻璃还是彩色的,如此充足的阳光,铺满了宽阔空荡的教堂,使里面既温暖又明亮。杰克无法了解,他们怎么会有这么多地方开窗户,似乎窗户的面积比墙还大。他简直敬畏了。如果不是靠魔法,这是怎么办到的呢?
在他拾级而上走向圣坛时,有一种迷信似的恐惧使他战栗了一下。他在台阶顶上站住脚步,透过五光十色的阳光,看着面前的石头。他慢慢醒悟过来,他曾经看过与此相像的东西,不过那是在他的想象之中。这就是他梦想过要修建的大教堂:宽大的窗户,涌起的拱顶,一座似乎靠魔法造成的阳光充足、空气清新的建筑物。
“ 现今,我们进入了一个一切信息都可经由网络即时获取的时代,活字文化的衰颓,说来由来已久,话虽如此,正是因为我自己就来自那个时代,所以才倍加珍惜‘读书‘,是‘读书‘培育了我们人类的想象力啊。尤其是对现在的年轻人,我真希望大家能勤读书,多读书。(安藤忠雄) ”
点击下方“安藤忠雄 书单大揭密”
即可查看本系列第一辑
参考资料:
编辑:吴瑞香,杨文
设计排版:杨文
实习:Ivy
注:部分图片来自©《安藤忠雄全集》及网络。本文中列举的书籍出版年及译者为配图对应的中文版本信息,《粗石》暂无中文版,故选择法语原版作为示例。
编辑说明:本文内容的组织基础均来自即将出版的《安藤忠雄全集》(2022版)。小编们为回应来自安藤忠雄粉丝群内关于“安藤老师在读的书”的提问,对《安藤忠雄全集》内相关的内容进行筛选并重新编辑,结合各位编辑的部分思考,整理成文,以期通过系列文章的形式,介绍与安藤忠雄相关的书籍,其中既包括安藤的个人书单,也将涵盖安藤个人的著作、海内外学者的相关文章/书籍等。
📖 今日荐书 📖
左右滑动查看书籍内页 >
👇戳下图购买👇
🎙️今日一问🎙️
你喜欢哪家书店?Ta还在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安藤忠雄之家”(ID:AndoTada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