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那亚的海边,孤独的代名词

阿那亚的海边,孤独的代名词

谈及阿那亚,你会联想到什么?

热门网红打卡地?还是度假好去处?

我的脑海中闪现的关键词是“孤独”,那些被放置在海边的建筑,正如平整的沙滩上伫立的礁石,看似格格不入,实则早已与天地之间的孤寂融为一体。或许阿那亚建筑的灵魂就在其精神内核,这些建筑的精神需求大于功能,每一座孤独的“石头”都存在着流浪诗人般的灵魂。



那么下面就同我一道,听我讲述阿那亚的故事……

01
三 联 海 边 图 书 馆
直 向 建 筑
孤独图书馆——生长在海边的石头


阿那亚的第一个精神建筑 “孤独图书馆”,这个建筑就是在现代手法之下,完全回归自然状态的作品,一如建筑师设计时的构想,他希望图书馆就像沙滩上长出来的一块礁石,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



   

   

   

   

阅读空间的屋顶上开了通风口,光线会穿过这些孔洞,在下午的某段时间在室内形成游移的光斑,造成一种光的现象,一种精神性的暗示。但因为这些孔洞都是有深度的,所以这些光斑在室内停留的时间也非常有限,而且由于它们的尺寸很小,所以也不会对人产生过分的阅读干扰。


   

   
孤独图书馆的灵感来源于美国画家怀斯的画,一幅名叫《克里斯蒂娜的世界》,画中少女俯身凝视着视线尽头的一座房子;而另一幅则是《老人与海》,孤独的老人背影、渔屋与远处的大海尽显孤寂。



02

阿 那 亚 艺 术 中 心
如 恩 设 计

突破建筑空间与感官体验互相作用的可能


材料:石材、青铜、混凝土、玻璃

建筑立面主要由不同纹理的混凝土墙砖拼接而成,沉稳、厚重,如一块坚韧的岩石在不断变换的环境中静驻不动。部分光滑表皮折射出万象天空,而模塑的混凝土砖外墙则充分与日光互动,营造出另一种变幻的肌理。厚重的建筑立面使用青铜元素点缀,捕捉了自然的天光,将行人的目光聚焦到橱窗。



   

   
当地海水受气候影响,出现季节性变化——夏季,海水蔚蓝、宁静;冬季表面凝结成冰,艺术中心的概念设计便以季节性的海水变化为灵感,试图将大自然的奇妙囊括于建筑的内核。


   

   
建筑的外围体量厚重,最大程度利用了基地面积,而中心位置则挖凿出了一个倒置的圆台空间,形成一座环形的阶梯式剧场。

空间形式可以满足多种使用需求,环形的广场在充满水时可以形成水景,排水后又可作为表演和集会空间,能够吸引更多的人群,同时带动艺术的活力,从而使得这个项目不仅仅是一个艺术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社区分享和聚集的地点。

03

U C C A 沙 丘 美 术 馆
O P E N 建 筑 事 务 所

沙丘之下的神秘洞穴

材料:混凝土、玻璃


渤海湾昌黎县黄金海岸沙滩上,有一座美术馆如藏于沙丘之下的神秘洞穴。沙丘经历了漫长时间累积和风沙推移自然形成,并被原生低矮灌木深扎的根系固化。


美术馆选址于沙丘下,既是敬畏自然,也是一种保护,它的存在使这片沙丘永远不会人为“被推平”,从而维护千百年累积而成的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

周边分析

   
受启发于孩童们在海边挖沙的游戏,建筑师尝试在沙丘里“挖掘”创造出形态各异又互相连接的一些“洞穴”——这也是人类最原始的居住形态和最早的艺术创作场所。一系列细胞状的连续空间,构成了沙丘美术馆里丰富的功能,包括大小形态各异的展厅、接待厅和咖啡厅等。


   

   
主入口是嵌入沙丘里的一个隧道般的洞口,经过长长的、幽暗的隧道,进入到一个圆顶有柔和天光的接待厅,然后空间豁然开朗。

人们步入中央展厅,那里,一束光线从高高的穹顶上倾泻而下,光线在墙壁地面间跳跃折射,空间弥漫着静谧而神圣的精神光辉。

   

   

   

   


04

海 边 y 餐 厅
直 向 建 筑

不经意地看到海上发生的一切

材料:钢,竹钢、砖石、混凝土、清水混凝土


这是直向建筑继海边图书馆、教堂之后的第三个在北戴河阿那亚社区中的海滨公共空间。餐厅紧邻图书馆,怎样和一个强烈的、已存在的空间物体形成一个相适应的共存关系是设计的出发点。

相对于图书馆中被“凝视”的角色,海在这里成为了某种背景,人在就餐之余瞟向大海,就不经意地看到了海上发生的一切。



 

整个建筑没有明确的主入口,位于空间四周的推拉门可以被完全打开,此时,整个空间就变成了一个“亭子”。人在各个方向进入就餐空间之前,都会先进入一个被压低的檐下过渡空间,继而逐渐步入被光笼罩、浸染的中央隆起的屋盖下方。



   

   

   

   

我们在这里有意识地通过高度来控制过量侧向直射光进入的干扰,从而保证由井字梁顶透光所形成的浮起的“云朵”般的空间氛围。井字梁的结构形式缓解了竖向受力构件的严格对位关系,在尽量减少结构墙体的出现的同时也使得平面的错位和流动性成为可能。

餐厅碎化的空间边界及内院与场地中的树木相互嵌套,建筑空间随着周围隆起的地形呈现为一个无方向性的漂浮屋盖,在树林中若隐若现。树冠、屋盖与下方的就餐空间组成剖面上的三个层次。



   

   

   

种有树木的内院又为空间深处引入了光和风,同时也成为组织空间的枢纽元素。空间被院子分隔串联,又围绕着院子游弋开来。


落地的清水混凝土院墙形成了整个建筑的抗剪受力系统,从而使得直径120mm的支承厚重檐口的细钢柱成为可能,钢柱的截面尺寸与周围的树干相仿,使它们在视觉上更易融入环境当中。

05

阿 那 亚 唐 舍 酒 店

 B . L . U . E .  建 筑 设 计 事 务 所

赋予酒店更多社区感和体验感

项目位于秦皇岛阿那亚社区文创小镇一角。酒店东侧面向黄金海岸线南岸,是绝佳观海视野。另外三面被5-6层高欧洲风格住宅建筑群环绕,场地在其间形成六角形轮廓,有类似欧洲小镇里城市广场的尺度和空间形态。


   

   

   

   

建筑设计成一座围合式小建筑群落。一层整体由通透的玻璃幕墙构成,创造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氛围,主要作为酒店的公共空间。二三层由八栋高矮不一的小楼错落有致的聚合而成,坐落在玻璃幕墙之上的大平台上,主要是客房空间。稍微悬挑的平台轮廓让建筑仿佛一座漂浮在空中的小型社区。


建筑外立面使用了三种不同规格的白色压型钢板,让“悬浮”的建筑体量显得更加轻盈。穿插其中的几个原色竹钢的小房子又给整体洁白纯净的建筑带来些许自然温暖的感受。


此外,每个房间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阳台,保留和场地周边环境互动的可能性。乱纹铝板饰面的的阳台造型现代而纯粹,给简洁的外立面增添了一丝动感和节奏。



   

   

   

通过唐舍酒店的设计,我们对人与空间尺度进行了新的思考。让建筑除了作为居住空间之外,也能提供一种机遇和可能,让相聚在此的陌生人能够重新寻找和定义人与人之间关系。

06

海 边 教 堂

直 向 建 筑

停靠沙滩的冥想之船


材料:白色肌理涂料、竹钢、玻璃幕墙

我们想象这个教堂是非常久远以前曾经漂泊在海上的一艘船,岁月变迁,海水退去,留下来一处空间的构筑,依然凌空悬浮在沙滩之上。




   

   

   

   
悬浮带来了上下两层人的生活。下层是有遮盖的临海空间,它可以给沙滩上活动的人提供避雨遮阳休憩的场所。于我们而言,它更是一个连接世俗生活的空间。



由于教堂离海非常近,在涨潮的时候,这个空间甚至会被海水浸没。在这一瞬间,这个建筑就回到了我们心目中那艘很久以前漂泊在海上的船一样的状态

而上层是一个属于宗教的空间。社区的人们进入这个空间的感受是从30米之外的甬道开始。人逐渐接近它,从大台阶中间留出的一道600毫米的空间缝隙,可以隐隐觉察到在另一端空间底层是悬空的,并窥视到一小段视野近端的海平线。



人们拾级而上,进入大门,再绕过影壁,最后进入一个面向大海的教堂空间。由于空间被抬高的原因,在这里人的视野里没有沙滩和沙滩上的人,只有对面一望无际的海面。

整体空间与外界洞口开设十分有限,只有空间朝海面的底端是横向透明大窗。为使空间内部光线气氛不至于过于明亮,朝海大窗被压低到2 .7米的高度,只满足人在视线范围内和海的联系。



   

   

   

   
春夏秋三个季节,当太阳高度角足够垂直时,正午的阳光顺着北墙倾泻而下,形成转瞬即逝的动人光影,一霎那,凹凸的stucco墙面肌理被光线放大到极致,好似可触摸的肌肤。

海边教堂服务于西侧的一个度假社区,它是这个建筑群伸向海面最远的一处人造空间,除宗教信徒使用,还会发生大量社区公共活动。

它将和距其三百米处的海边图书馆一起,成为让人静下心来感受自然与自我的精神场所。

07

结 语

E p i l o g u e

卒姆托在德国一个乡村设计了许多小但不具备实际功用的建筑,比如小教堂,小冥想空间,小的景观构筑物等,并用乡间小路把这些建筑串连在一起。尽管他的这套作品并未实施,但却对阿那亚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于是,阿那亚海边陆续建设了图书馆、教堂、美术馆、音乐厅、剧场等一系列精神地标。并用一条海边的慢跑道把它们串在一起,形成了一条海边的精神主轴。


我们相信,这些场所精神会沿着这片海域蜿蜒的海岸线而缓慢生长,并永远存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绘图空间”(ID:huitukongjian)。大作社经授权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