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下棋机器人:是家庭教育的刚需,还是商汤的“刚需”?

AI下棋机器人:是家庭教育的刚需,还是商汤的“刚需”?



作者:林小白


在家庭教育刚需升级的大背景下,踏足 to C领域,也正是业绩亏损百亿后需要新业绩增长点的商汤急需的“刚需”。

近日,一则“商汤推出AI下棋机器人,把象棋课堂带回家”的消息点燃了市场的热议,预售24小时即有220人抢先预订;最擅长“见风使舵”的港股市场也立即给予回应,在8月11日涨幅为1.39%,给商汤连日低迷的股价带来一针“强心剂”。

这是商汤科技首次踏足to C领域推出AI下棋机器人,选择下注学校之外的“第二课堂”,旨在补齐低培训需求品类短板,在刚需升级大背景下,其背后或许蕴含着to B和to C融合的大趋势,也正是业绩亏损百亿后需要新业绩增长点的商汤急需的“刚需”。

是新突破,也是还需要再突破

“元萝卜SenseRobot”是商汤赋予此款AI下棋机器人的名称,囊括AI学棋、残局挑战、棋力闯关、巅峰挑战等多种模式,将为使用者介绍和讲解象棋的文化、规则及每个棋子的使用技巧,打通象棋课程中“从0到1”的基础链路。此外,它还有100多个残局设定和26个等级的棋力对战,这一功能还对标了有一定棋艺基础的成年人及老年人。

在外观上,元萝卜以“宇航员”的形象呈现,同时保留以往机器人标志性的机械手臂,以获得仿真人机交互下让青少年脱离屏幕、保护视力的功效,并配备能够实现毫米级的操作精准度的摄像头,从而达到让元萝卜达到“手眼协同”的下棋新体验。


毫无疑问的是,在技术上,元萝卜的面世突破了此前象棋市场并无AI技术入局的创新局面,扩大了科技产品在素质教育的渗透范围;在需求上,贴合了青少年需要呵护视力的痛点,以机械手臂为支点撑起仿真人机交互新概念;在市场上,则属于补齐目前素质教育硬件市场里低培训品类入局者少的短板。

元萝卜是新突破,也是还需要再突破。根据中国棋院公布的数据,目前全国每年参与考级的适龄儿童用户约有数十万,而正在进行围棋学习的小棋手全国超过500万,围棋培训市场则在2017年时就已经达到了300亿元。如若元萝卜能够突破棋类边界,把围棋收入囊中,不仅能够丰富产品矩阵,也能够拥有更广域的商用场景。

另一需要突破的点则在于目前仅能够实现仿真人机交互的元萝卜,是否能够打通青少年之间的社交链,即通过在线联网操作,元萝卜能成为具有教练、陪练、辅导等更多元化教学功能的教育刚需硬件,也在青少年之间的社交需求命中了脱离屏幕的远程社交痛点。

开始走近青少年的“AI”

自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曾经轰轰烈烈的学科辅导只留下未尽的余温。根据2021年12月21日教育部在围绕“双减”工作情况汇报会上披露的数据,仅“双减”后5个月时间,学科类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了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84.1%。

叠加新冠疫情反复的影响,停课不停学使得线上教育也成为特殊时期的替代手段。

双重影响之下,以往依赖校外培训机构来“鸡娃”的家长们,不得不重新重视起家庭教育,回归家庭的教育使得消费者对教育智能硬件产品的使用场景逐渐转向家庭场景,由此衍生的刚需升级需求也与日俱增。


图片来自网络

在此背景下布局教育智能硬件领域,便成为了各类玩家横纵发展的重要方向。

时代的沙尘将一个行业连根拔起,也将另一个行业捧红。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1-2026年中国AI教学行业发展分析与投资研究咨询报告》显示,2020年之前,AI教学企业注册量增长缓慢,2020年是企业注册量的爆发期,全年共注册了17.2万家企业,同比增长了292.8%。市场规模上来看,2019年AI教育市场规模为1720亿元左右,预计到2023年,我国AI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以上。

产品矩阵上,从最早的学习机、点读机已拓展到电话手表、学习桌椅、作业灯等多赛道,也为AI开始走近青少年激发了更多的可能。

to B还是to C

第一次将AI技术作为硬件机器人应用到消费者的家庭场景中,这是商汤在商业模式上的一次革新,同时也或许是见证商汤将to B端与to C端融合的开始。

在此之前to G端和to B端一直作为商汤的“看家本领”,据其招股书显示,商汤主要依靠SenseCore的大装置下软件平台的销售获取收益,包括软件许可、人工智能软硬一体产品及相关服务,业务包含智慧城市、智能商业、智慧生活、智能汽车四大板块。在to G端和to B端商业化的道路上,则较为缓慢,


图片来自网络

另一AI巨头科大讯飞从2018年开始,一直积极倡导“To C+To B”双轮驱动战略,向C端积极发力。模式而言,科大讯飞做消费者产品(C端),做AI方案输出(B端),也承接政府业务(G端)。可以说,凭借“CBG”融合模式,科大讯飞走出了特色化规模化的商业路径。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胡郁也曾表态,“To C如果做得好,人力增加1倍,毛利就可以增加10倍”。

其实to B端还是to C端从来就不是一个重要的选题,而是to B端与to C端融合的命题。在当前的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下,To B端赋能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商业模式,但大厂技术路径的最终导向都是To C端应用,服务于商业化的最终一环,即用户群体。

资本泡沫需要新的支撑点

据商汤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其分别净亏34.33亿元、49.68亿元和121.58亿元,上市之后交出的首份财报,2021年亏损171.7亿元,同比扩大41.3%,经调整后亏损更大,净额为14.18亿元,亏损扩大61.5%。

不论调整前后的数据,都难掩商汤连年亏损的业绩,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也给予商汤沉重的打击,前有基石投资者在解禁日大额抛售,后有股价暴跌崩盘,市值缩水过半,而在今年1月初,商汤科技上市第四个交易日的总市值一度高达3,250亿元,市值与BAT巨头并驾齐驱。


图片来自网络

利润亏损与股价下跌的双杀之下,商汤新的业绩增长点出现,则显得对尤为关键,虽然当前市场环境注重短期利润、盈利能力等成长性指标,但仅以此依据判断商汤整体能力和估值或有失偏颇,商汤是否只是一场资本的泡沫,还需新的支撑点来验证,也成了商汤此时此刻急需的“刚需”。

相关推荐



特别专题

手机行业进入寒冬期,华为智能家居仍需“补课”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消费科技观察

人工智能如何在新时代赋能品牌?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文中部分素材可能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胖鲸头条”(ID:pangjing-toutia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