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业人员总体情况
1、上海重点建设人工智能高地,全力打造人工智能人才高地,人才规模超过23.2万
迄今为止,上海集聚了一大批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基于2021年上海市1439家人工智能企业社保缴纳情况,上海人工智能领域人才规模超过23.2万人。根据2022年2月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白皮书》,目前人工智能行业人才缺口高达500万,并且在高度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标准下,人才短缺将会长期存在。在此形势下,上海作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集聚地和引领者,将继续“敢为人先”,持续打造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高地。
2、科技大厂是上海人工智能人才集聚的重要主体,中小型人工智能企业从业人员增长明显
根据2020年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对全市1039家人工智能企业的面上调研,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人才规模超过200人的企业为202家,共有35家企业人才规模超过1000人。根据2021年针对129家人工智能企业的抽样调查,人工智能企业的人才规模与营业规模有明显的关系,其中营业规模在50000万以上的企业人员规模平均为1036人。科技大厂在人才池沉淀、人才培养、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大量人才集聚在科技大厂对人才高地建设,整体人才水平提升以及人才培养、实训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表3:上海人工智能企业人才规模(按营业规模划分) |
|
营业规模(单位:元) |
平均人才规模(单位:人) |
5000万以下 |
67 |
5000-10000万 |
150 |
10000-50000万 |
360 |
50000万以上 |
1036 |
数据来源:2021年针对上海市129家人工智能企业的抽样调查 |
3、人工智能产业呈现明显集聚趋势,产业载体空间和人才生态圈逐渐形成
上海市人工智能人才分布与区域产业发展定位有很大的联系,调研发现上海市人工智能人才主要分布在浦东新区和徐汇区。
表4: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集聚的重点区域 |
||
行政区 |
重点产业布局 |
人才占比 |
浦东新区 |
智能芯片设计、智能语音识别、智能制造 |
33.00% |
徐汇区 |
智能医疗、智能芯片设计、智能安防 |
25.02% |
数据来源:2020年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企业面上调研情况 |
随着人工智能产业载体空间格局不断优化,上海人工智能细分领域人才呈现相对集中的特征。浦东新区在产品、服务、基础、技术领域集聚度很强,徐汇区在应用类领域集聚度很强。根据2021年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持续推动优势集聚,布局浦东张江、临港新片区、徐汇滨江、闵行马桥等产业创新重点集聚区,培育引进领军企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将进一步向这些区域聚集,实现产业载体空间和人才生态生态圈同步发展。
4、人工智能应用类产业领域人才数量占比最高,综合类、基础类产业领域人才集聚度(密度)最高
根据2020年上海市人工智能企业的面上调研情况,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主要分为产品类、应用类、服务类、基础类、技术类以及综合类六个不同领域。在1039家被调研企业中,产品类企业主要涉及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家居、智能硬件以及自动驾驶等领域;应用类企业主要涉及医疗、教育、城市管理、工业、文娱等“人工智能+”领域;服务类企业主要涉及人工智能测试等相关服务领域;基础类企业主要涉及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数据处理等领域;技术类企业主要涉及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视觉、知识图谱等算法技术等领域;综合类企业专指大型的复合型互联网企业。在所有人工智能企业中应用类企业数量最多,占比为55.15%,其集聚的人才数量也最多,占比为46.31%。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综合类以及基础类领域的企业人才集聚度最高。
图1:上海市人工智能分领域人才集聚情况 |
|
数据来源:2020年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企业面上调研情况 |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具体领域涉及面很广,根据公司的产业领域,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人才主要集中在智能芯片、企业服务、文体娱乐、制造等众多领域,其他领域众多,但是人员分布相对比较分散。
图2:上海人工智能人才涉及的具体领域(按规模) |
|
数据来源:2020年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企业面上调研情况 |
二、从业人员结构情况
1、上海人工智能人才呈现明显的“年轻化”的特点,“80后”、“90后”是当前人工智能人才主要构成部分
|
|
数据来源:2021年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调研情况 |
2、上海人工智能领域男女比例为204:100,男性更倾向于人工智能的“硬核科技”
图4:上海市人工智能人才性别结构 |
|
数据来源:2021年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调研情况 |
3、上海人工智能人才本科学历成为“标配”,超过5.4万人获得硕士以上学位
4、上海人工智能专业技术人才科学评价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职称评审、技能等级评价受到关注
表5:上海市人工智能职称以及技能等级评定情况 |
|||||||
职称等级 |
技能等级 |
||||||
初级 |
中级 |
高级 |
五级 |
四级 |
三级 |
二级 |
一级 |
477 |
6062 |
1336 |
5525 |
11107 |
9330 |
1790 |
257 |
数据来源:2021年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调研情况 |
三、研发人才分析
1、研发人才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群体,预计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研发及技术服务人才总量超过13万人
2、从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看, “具有高学历的青年男性”是技术研发人才的精准画像
四、留学回国人员分析
1、上海成为海归的重要目的地, 占全国海归占比为26.5%
图5: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海归人才重点城市分布 |
|
数据来源:《上海市重点产业人才紧缺指数报告(2021)》 |
2、人工智能产业海归人才学历普遍较高,来源地以美洲和欧洲为主
图6: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海归人才来源 |
|
数据来源:2021年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调研情况 |
3、海归人才与人工智能产业匹配度高,成功率高,上海人才资源优势最被海归创业人才看重
根据《上海市重点产业人才紧缺指数报告(2021)》,上海市人工智能海归人才中通用开发人才占比为76.47%。《上海海归300指数(2021)——城市护理与海归创业生态》报告指出,海归人才在上海整体发展水平较高,竞争能力强,成长快,相融性好。在上海的海归创业存活能力强,超过六成企业在1-3年内实现盈利,大部分海归创办企业涉及到人工智能在内的上海市重点发展产业领域。报告表明,有69.5%的海归创业者认为,上海充裕的人力资源条件是来沪创业的首要原因。
五、经营管理人才分析
1、上海已经集聚一大批资深经营管理人才,其中具有10年以上从业经验的人才占比超过71%
图7:上海人工智能人才中经营管理人才从业经验 |
|
数据来源:2021年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调研情况 |
2、人工智能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整体学历水平偏高,人才市场上“一将难求”
3、发展期人工智能企业中,35岁以下的经营管理人才占比超过1/3,中小型人工智能企业是青年经营管理人才展现能力的舞台
六、35岁以下青年人才分析
1、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35岁以下青年人才是“主力军”,大部分技术人才更倾向于大型人工智能企业
表6: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35岁以下人才的不同求职去向 |
|||
营业规模(万元) |
35岁以下人才 |
20-35岁技术人才 |
35岁以下经营管理人才 |
A、0-5000 |
11.1% |
15.7% |
26.9% |
B、5000-10000 |
6.2% |
11.4% |
20.0% |
C、10000-50000 |
36.5% |
44.1% |
31.4% |
D、50000及以上 |
46.2% |
28.8% |
21.7% |
总计 |
100.0% |
100.0% |
100.0% |
数据来源:2021年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调研情况 |
2、35岁以下人才原籍主要是安徽、江苏与河南,享受公正平等的公共服务成为影响青年人才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往期推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ID:saia202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