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才 |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现状

AI人才 |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现状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各国创新技术争夺的焦点领域,包括中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在内的国家将人工智能列入国家科技战略部署序列,密集出台人工智能专项政策以及行动规划,全球正在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共享的智能时代,这深深影响着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最具颠覆性和变革型的技术,正在深入融合人类生活,对生产和生活带来深远影响,上海将人工智能作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这是顺应时代发展,响应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上海依托自身科教资源、应用场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优势,吸收和培养人工智能人才,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发展的“上海高地”。截止到2021年底,上海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规上产业规模2000多亿元,微软、亚马逊、阿里、华为等龙头企业纷纷加大在上海战略布局力度,商汤、依图等技术企业不断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浦东张江、徐汇西岸、闵行马桥、临港新片区等产业集聚区持续释放创新活力。上海连续4年成功举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为上海进一步构建国际一流品牌打下坚实基础。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近年来持续深化对本市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情况的调研,通过走访企业、座谈交流、问卷调研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情况,有力促进人工智能人才集聚与培育。2020年针对1039家企业开展面上调研,2021年有针对性的对129家企业进行详细调研,立足这两次大规模调研的成果,参考国内其他可信度较高的调研报告,梳理分析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情况。

一、从业人员总体情况

1、上海重点建设人工智能高地,全力打造人工智能人才高地,人才规模超过23.2万



迄今为止,上海集聚了一大批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基于2021年上海市1439家人工智能企业社保缴纳情况,上海人工智能领域人才规模超过23.2万人。根据2022年2月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白皮书》,目前人工智能行业人才缺口高达500万,并且在高度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标准下,人才短缺将会长期存在。在此形势下,上海作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集聚地和引领者,将继续“敢为人先”,持续打造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高地。

2、科技大厂是上海人工智能人才集聚的重要主体,中小型人工智能企业从业人员增长明显



根据2020年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对全市1039家人工智能企业的面上调研,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人才规模超过200人的企业为202家,共有35家企业人才规模超过1000人。根据2021年针对129家人工智能企业的抽样调查,人工智能企业的人才规模与营业规模有明显的关系,其中营业规模在50000万以上的企业人员规模平均为1036人。科技大厂在人才池沉淀、人才培养、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大量人才集聚在科技大厂对人才高地建设,整体人才水平提升以及人才培养、实训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表3:上海人工智能企业人才规模(按营业规模划分)

营业规模(单位:元)

平均人才规模(单位:人)

5000万以下

67

5000-10000万

150

10000-50000万

360

50000万以上

1036

数据来源:2021年针对上海市129家人工智能企业的抽样调查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中小企业近几年表现持续活跃,根据《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21)》,上海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从业人员比前一年提高12.14%,实现营业收入比前一年增长17.74%。

3、人工智能产业呈现明显集聚趋势,产业载体空间和人才生态圈逐渐形成

上海市人工智能人才分布与区域产业发展定位有很大的联系,调研发现上海市人工智能人才主要分布在浦东新区和徐汇区。

表4: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集聚的重点区域

行政区

重点产业布局

人才占比

浦东新区

智能芯片设计、智能语音识别、智能制造

33.00%

徐汇区

智能医疗、智能芯片设计、智能安防

25.02%

数据来源:2020年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企业面上调研情况

随着人工智能产业载体空间格局不断优化,上海人工智能细分领域人才呈现相对集中的特征。浦东新区在产品、服务、基础、技术领域集聚度很强,徐汇区在应用类领域集聚度很强。根据2021年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持续推动优势集聚,布局浦东张江、临港新片区、徐汇滨江、闵行马桥等产业创新重点集聚区,培育引进领军企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将进一步向这些区域聚集,实现产业载体空间和人才生态生态圈同步发展。

4、人工智能应用类产业领域人才数量占比最高,综合类、基础类产业领域人才集聚度(密度)最高



根据2020年上海市人工智能企业的面上调研情况,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主要分为产品类、应用类、服务类、基础类、技术类以及综合类六个不同领域。在1039家被调研企业中,产品类企业主要涉及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家居、智能硬件以及自动驾驶等领域;应用类企业主要涉及医疗、教育、城市管理、工业、文娱等“人工智能+”领域;服务类企业主要涉及人工智能测试等相关服务领域;基础类企业主要涉及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数据处理等领域;技术类企业主要涉及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视觉、知识图谱等算法技术等领域;综合类企业专指大型的复合型互联网企业。在所有人工智能企业中应用类企业数量最多,占比为55.15%,其集聚的人才数量也最多,占比为46.31%。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综合类以及基础类领域的企业人才集聚度最高。

图1:上海市人工智能分领域人才集聚情况

数据来源:2020年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企业面上调研情况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具体领域涉及面很广,根据公司的产业领域,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人才主要集中在智能芯片、企业服务、文体娱乐、制造等众多领域,其他领域众多,但是人员分布相对比较分散。

图2:上海人工智能人才涉及的具体领域(按规模)

数据来源:2020年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企业面上调研情况

二、从业人员结构情况



1、上海人工智能人才呈现明显的“年轻化”的特点,“80后”、“90后”是当前人工智能人才主要构成部分



上海人工智能人才呈现明显的“年轻化”的特点,根据2021年最新的调研数据,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规模为23.2万人,其中35岁以下的人才为15.5万,占比为66.8%。尤其是应用类企业和基础性人工智能企业,40岁以上的人才占比不超过20%。这一方面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阶段以及行业发展特点有关,用人单位更偏向于招聘受到过现代化人工智能培训的年轻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青年人对人工智能产业领域的青睐。
图3:上海市人工智能人才年龄结构

数据来源:2021年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调研情况

2、上海人工智能领域男女比例为204:100,男性更倾向于人工智能的“硬核科技”



根据2018年LinkedIn发布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STEM和人工智能是全球性别差距的新战线,其从业人员的女性占比仅为22%,其性别差距远远大于其他行业。根据上海市最新的调研数据显示,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男女比例为204:100,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女性人才占比超过32.8%。
此外,LinkedIn的研究显示,从事人工智能行业的女性大部分从事数据分析师、研究员、信息经理等职业,而男性大多占据了软件工程师、工程设计师、产品经理等岗位。

图4:上海市人工智能人才性别结构

数据来源:2021年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调研情况

3、上海人工智能人才本科学历成为“标配”,超过5.4万人获得硕士以上学位

根据最新的调研结果,上海市当前在岗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中本科学历已经成为“标配”,在岗的人工智能人才中超过66.9%具备本科以上学历,超过5.4万人具备硕士或者博士学位。

4、上海人工智能专业技术人才科学评价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职称评审、技能等级评价受到关注



上海市近年来逐渐优化人工智能高级职称以及技能等级的认定、评审工作,注重考察申报人员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向的引领作用和对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贡献,加快集聚和培养AI行业的领军人才。在人工智能高级职称认定的基础上,首次组建工程系列人工智能中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业技术人才科学评价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该项工作越来越多的得到社会关注,对上海发现、集聚、培养、使用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发挥出积极作用。

表5:上海市人工智能职称以及技能等级评定情况

职称等级

技能等级

初级

中级

高级

五级

四级

三级

二级

一级

477

6062

1336

5525

11107

9330

1790

257

数据来源:2021年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调研情况

三、研发人才分析



1、研发人才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群体,预计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研发及技术服务人才总量超过13万人

技术研发相关人才是人工智能企业的核心群体,尤其是在基础类、技术类等相关类型企业中,技术相关人才的作用尤其重要。根据2021年上海市针对129家人工智能企业的抽样调查,同时结合多个不同规模人工智能企业发布的招股说明书以及《大数据报告》等资料,发现上海市人工智能企业中研发人才及技术服务人才占比约为60%,由此可以大致推算,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研发及技术服务人才的总体规模大约为13万人。

2、从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看, “具有高学历的青年男性”是技术研发人才的精准画像

根据抽样调查发现,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相关人才以具有高学历的青年男性为主。性别结构方面,技术研发相关人才的男性性别结构为283:100,男性占比明显较大。年龄结构方面20-35岁以下占比为78.6%。学历水平方面,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为90.7%。
3、上海已经集聚大量具有丰富技术经验的人工智能人才,技术团队中每五人至少有一名“技术老兵”
根据抽样调研结果,129家抽样企业的技术相关人才中,具有8年以上从业经验的技术相关人才为1729人,占抽样技术相关人才占比为20.9%,说明经过多年的产业发展和经验积累,在人工智能企业的技术团队中,每五人至少有一名“技术老兵”。


四、留学回国人员分析



1、上海成为海归的重要目的地, 占全国海归占比为26.5%



根据2021年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重点产业人才紧缺指数报告(2021)》,上海作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城市,海归占比26.50%,高于北京与深圳等城市。

图5: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海归人才重点城市分布

数据来源:《上海市重点产业人才紧缺指数报告(2021)》

2、人工智能产业海归人才学历普遍较高,来源地以美洲和欧洲为主



根据调研,目前在上海工作、创业的留学人员超过22万人,其中90%以上具备硕士、博士学位。仅统计2021年抽样调研的129家人工智能企业,海归规模已经超过1400人,大部分具备硕士以上学历,其中以美洲和欧洲的海归为主。

图6: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海归人才来源

数据来源:2021年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调研情况

3、海归人才与人工智能产业匹配度高,成功率高,上海人才资源优势最被海归创业人才看重



根据《上海市重点产业人才紧缺指数报告(2021)》,上海市人工智能海归人才中通用开发人才占比为76.47%。《上海海归300指数(2021)——城市护理与海归创业生态》报告指出,海归人才在上海整体发展水平较高,竞争能力强,成长快,相融性好。在上海的海归创业存活能力强,超过六成企业在1-3年内实现盈利,大部分海归创办企业涉及到人工智能在内的上海市重点发展产业领域。报告表明,有69.5%的海归创业者认为,上海充裕的人力资源条件是来沪创业的首要原因。

五、经营管理人才分析

1、上海已经集聚一大批资深经营管理人才,其中具有10年以上从业经验的人才占比超过71%



根据2021年最新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29家人工智能企业集聚的经营管理类人才中具有十年以上从业经验的占比超过71%。伴随着人工智能产业在上海的持续发展,已经形成了有规模、有积累的“经营管理大脑”。

图7:上海人工智能人才中经营管理人才从业经验

数据来源:2021年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调研情况

2、人工智能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整体学历水平偏高,人才市场上“一将难求”



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学历水平较高,抽样调查发现96%的经营管理人才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其中有46.4%的高管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其中的高级管理人才“一将难求”,往往需要在人才市场上“猎取”。

3、发展期人工智能企业中,35岁以下的经营管理人才占比超过1/3,中小型人工智能企业是青年经营管理人才展现能力的舞台



抽样调查发现,上海市A轮以及以前融资阶段的中小型人工智能企业中,35岁以下的经营管理人才占比超过1/3,其中不乏大量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水平的高学历人才或者海归人才,一方面展现了青年经营管理和创业人才的蓬勃活力,另一方面体现了上海对青年创业人才的吸引和接纳能力。

六、35岁以下青年人才分析

1、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35岁以下青年人才是“主力军”,大部分技术人才更倾向于大型人工智能企业



根据连续多年的研究结果,3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是人工智能产业领域的“主力军”,根据最新数据,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中35岁以下规模为15.5万人,占比为66.8%。抽样调研发现,大部分3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更倾向于大型人工智能企业,尤其是技术人才,其中有超过72%的技术人才集聚在年营业额在10000万元的中大型人工智能企业。与此同时,青年经营管理人才在不同规模企业的分布较为分散。

表6: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35岁以下人才的不同求职去向

营业规模(万元)

35岁以下人才

20-35岁技术人才

35岁以下经营管理人才

A、0-5000

11.1%

15.7%

26.9%

B、5000-10000

6.2%

11.4%

20.0%

C、10000-50000

36.5%

44.1%

31.4%

D、50000及以上

46.2%

28.8%

21.7%

总计

100.0%

100.0%

100.0%

数据来源:2021年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调研情况

2、35岁以下人才原籍主要是安徽、江苏与河南,享受公正平等的公共服务成为影响青年人才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2020年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领域的面上调研,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3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中超过90%原籍是上海以外地区,其中安徽省(15.2%)、江苏省(13.6%)、河南省(10.83%)占比最多,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更好的满足非本地户籍青年人才的需求,是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人才服务水平升级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除此之外,根据2022年8月份脉脉发布的《2022人工智能顶尖人才数据图鉴》,相比于互联网行业普遍关注的“35岁分水岭”,人工智能行业对35岁以上的职场人更加友好,开发工程师群体中,工龄在5年以上的开发工程师占68.7%,工龄10年以上占22.1%。算法工程师则整体偏年轻化,67.9%的算法工程师工龄在5年以内,平均工龄为4.59年。

往期推荐

AI人才 | 国内外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概况


AI人才 |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突破方向有哪些?


AI人才 | “神秘”且高薪的元宇宙领域,什么人才最稀缺?来看这份人才发展报告


人工智能训练师职业技能等级认证介绍


人工智能训练师职业技能等级直接认定结果公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ID:saia202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