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才 |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突破方向有哪些?

AI人才 |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突破方向有哪些?

我国的人工智能行业呈现起步晚、发展快的特征,人才培养做为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如何培养出与产业接轨的人才是一直以来的聚焦。解决人工智能行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的“两张皮”问题,以及如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难题,都要求着我们对人工智能行业‘产教融合’方向进行进一步的认知与探索。以下三点或许可初碰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该何去何从的神秘面纱:

1. 平台共建,集中孵化

2022年6月公布的《关于新时代上海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下文统称为意见)中指出,加大人工智能人才的引进力度,集聚10个以上的国际顶尖人工智能团队,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产业人才梯队的建设,建设10个左右人才培养与实训机构。《意见》对于集聚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以及为其提供基础环境建设,搭建一个专业、高质量的人才交流平台,实现‘产教融合’做了政策性的指引。需要指出的是,在平台的建设上,实现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的协同参与,是可以让人工智能人才的‘产教融合’培养‘链条从知识内容、教学培育、资源整合以及日常运营有序开展的保障。

2.  发现、发展人工智能及相关技能等级认证的分类与分级

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类‘二元制’的职业教育新载体。伴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细分,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向、种类与链条也将日益清晰。发现、标准化新的人工智能及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产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以及评价体系,是确保真正产出实战型人工智能人才的核心要素。

3.  反哺教育,升华产业结构

在‘产教融合’的初期,主要是从职业教育层面出发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的是能够解决新兴产业与企业需求的技术脱轨现象。通过这一层面的努力,可以达到解决新兴产业中技术不足的问题。但当技术进一步升级,‘产教融合将’进入到中级阶段后,即进入区域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融合。实战型、复合型人才的产出,就成了这一阶段的必需要素和强大促进剂,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正向此阶段前进。而第三阶段,将是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与整个教育系统的融合,以有型或无形的‘知识基地‘为基础,通过孵化出来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反哺教育,再次推动产业、教育的升级融合,完成闭环,让整个产业生态走向一个新高度才是我们需要积极探求的产业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训练师职业技能等级认证介绍

2022-09-23



2022年首批上海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人工智能训练师(一级)直接认定评审通过人员

2022-08-26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ID:saia202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