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的形成,最开始是与自然地理环境紧密相连,城市的发展总是依托于优越的自然环境。而社区作为一个供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场所,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密切相关。如何使城市,自然,与社区三者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成为我们本次需要探讨的话题。一个好的社区的形成,不仅仅是简单地拥有完备的城市配套,更要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各个视角去多方面考虑,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持续和谐共处,并给人带来美好生活的体验。
一个城市的文化、个性与品位,决定了这个城市的生活方式,同样,一个有着文化底蕴的城市也可以给生活在这个城市里居民更饱满的生存状态。学府壹号院此次关于新时代社区的价值论证,指向了新时代下的超低能耗生态社区构建策略。新时代的社区思考,将落位于对自然城市中的超低能耗建筑研究,以及住区层面绿色建筑的高标准、高质量实现。
-
人文城市的图底关系
人文基础之上的城市生活,园林融入自然的生活律动
学府壹号院从城市设计视角介入当代生活,社区遵守上位规划,尊重环境与文脉之间的关系粘合,充分考虑并分区在城市规划中的色彩基调、高度与尺度、视廊与空间与城市天际线的整体城市状态。从街区层面进行功能与空间层面的把控及融合,与既有和规划中的建筑物呼应和协调,生成错落有致建筑群像。
北京海淀,浓郁的学府气韵与厚重的文化氛围,是北京独树一帜的文化坐标。项目紧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生活圈,以海淀百年深厚学府底蕴为坐标;众所周知,融创壹号院系是融创为城市塑造的高端生活产品序列,学府壹号院以融创壹号院系品牌为样本,从基于“区位核心价值标签+品牌样本”的结合方式,从而得名“学府壹号院”。
海淀属于北京西北上风上水的西山板块,依托于三山五园的生态底板,以及这块土地上皇家园林的文化气韵。学府壹号院择址于西山脚下,与圆明园、颐和园相融相生,在郊野公园环绕之间,打造一个拥有当代皇家园林精神构造的当代城市社区。
存于自然,生于人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和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社区应生长于时间之中,也应纳藏一种属于这个地域的土地精神,学府壹号院以诗意对话园林,构建着北京第六个“壹号院”,以自然为生活做底,以文化为生活背书,以“壹号院”书写更加美好的北京生活。
-
社区生态里的自然语序
空间价值内核的重塑,写意当代园区的生活
学府壹号院,重塑自然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设计最大限度的尊重城市的自然生态基底。在“自然”与“建筑”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发挥了社区生态系统积极性作用,让景观成为了生活空间的重要内容。
从园林设计开始,项目就开始探讨高知、科技精英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实现,从其“空间生活安全度”、“多维度社交诉求”、“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精致美好的生活质量”的追求入手,回应人们对活力生活、智慧生活、艺术生活、自然生活层面的多样化需求。
园林以现代、简约之美缓缓展开自然生活序列,同时,在其中融入了都市生态的自然与人文气息。将自然山水与建筑中的几何气韵顺理成章地融入到社区景观之中。利用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充分演绎东方生活美学,南北区分别打造了一馆、一厅、九园的精致现代园林,同时,南北地块主要环路及归家漫步道,把所有精致而优雅的景观串联起来,形成了虚实相间、步步异景的园林生活体验。
全龄化设计关注全年龄层的居住体验。园区内的儿童花园设置了婴儿车停放、家长看护、安全无障碍等人性化功能,舒适的园区步道系统,使得全区实现了无障碍通行。通过庄重带有强烈礼序感的门堂、精致的绿篱、静谧的水景馈赠给生活以美好与品质。全区景观系统极好的结合适老化、全龄化设计,从而关注不同人群的行为需求,营造出适应全年龄段需求的社区户外空间,融合内外全体系景观功能的场景化营建,让社区景观与周边城市空间与环境相得益彰。
-
简而能远,浅韵至味
西方美学与东方居礼一体,书写现代生活科技之美
学府壹号院地处于北京·上地核心板块,以地域人文气质为需求导向,从产品研发到规划设计,采用了中西结合的建筑设计手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标准相融合,传承并实现一种具有现代东方精神的建筑文化意象。
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为蓝本,运用了最具中国传统官派建筑的九脊殿(歇山顶)的建筑规制,结合直线和斜线棱角分明的勾勒方式,使传统建筑形制得以全新的书写与演绎,重新定义“具有科技感”新中式文化社区,展开了一面恢弘尺度里的北京气度。
“中魂西技”的现代简约风格,集西方美学与东方居礼于一体,“简而能远,浅韵至味”,灰瓦、玻璃、铝板有机结合,以此生成的立面简洁而干练。立面层面上的极致精工,以建筑语言,传释科技之美。标志性的坡屋顶取自传统歇山式屋顶,结合现代材料及建造工艺,使传统合理融入现代建筑意象之中。
大面积玻璃与石材的深度融合,使得设计简约、大气,打破了自然与建筑之间的隔阂,带来居住上的极致舒适感受。让住户能最大尺度的享受阳光,为人们打造了一个绿色、静谧、科技感十足人文的建筑底色,以此塑就出真正懂得生活的建筑。
-
碳中和的社会责任与城市生活
【对话钱嘉宏】:
碳中和的责任与愿景
“高标准”遇见“装配式”,社区何以可持续?
问:高标准住宅指的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
问:高标准住宅对居住者来说有哪些层面的提升?
问:学府壹号院践行高标准的意义是什么呢?
【对话刘敏敏】
高质量的装配式建筑践行之道
以更高效的方式构建整体建筑形态
问:住宅装配式建筑在安全方面是否有大家担心的风险?
问:装配式建筑大家总说是“搭积木”,这种形容对吗?那这种“积木”是怎么连接的呢?
【对话王国建】:
从属于绿色建筑的社区营造要旨
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生态生长体系
问:学府壹号院荣获绿建三星在运营方面是基于哪些层面的思考?
能源危机日益严峻,节能环保刻不容缓。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能耗逐年大幅度上升,我们一面要主张资源节约,一面要创造友好的生活环境,超低能耗在关注人们基本生活的同时,也创造健康生态的宜居生活空间。
超低能耗建筑,指的是极少或不用主动的采暖和空调系统就可以维持舒适室内热环境的建筑,也是现代建筑顺应自然一种手段。虽然在国内外超低能耗有各种不同的称谓,但其共同特点一是顺应自然,二是超低能耗,三是高舒适度。良好保温系统的形成,主要是被动利用太阳能和自由得热、热回收新风系统,在很少能源投入的情况下,也可以满足采暖和制冷的能源需求。超低能耗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区别在于“热源”与“能耗”,低能耗建筑与普通节能建筑具有决定性的优势。
答:【墙体厚度】:墙体厚度上,运用三玻两腔双LOW-E膜充惰性气体的窗户系统,定制使用的外遮阳系统与超低能耗门,同时也增加了气密性、水密性的建造工艺、工法。墙体厚度比普通节能建筑10公分增加了15公分,达到25公分;屋顶是坡屋顶,比普通建筑15公分的保温厚度增加了15公分,也就是30公分的保温,同时还有闷顶混凝土楼板,确保顶层的保温隔热的居住舒适性。
问:为实现超低能耗,学府壹号院做了哪些迭代努力?
-
小结
经典作品推荐
往期人物回顾
毛大庆丨李逸舒丨李振宇丨王晓东丨唐克扬丨李兴钢丨崔接成丨蔡尚文丨钱方丨王川丨吴晨丨刘涵晓丨何志森丨刘晓都丨王辉丨陈展辉丨柴晟丨张樵丨张迪丨程艳春丨徐千禾丨马岩松丨朱锫丨刘家琨丨何智亚丨戴志中丨周涛丨王中德丨陈蔚丨庞嵚丨姚仁喜丨张晓晓丨蒋培铭丨张志晓丨张鹏举丨何健翔丨罗立平 | 温子先 | 万谦 | 彭翀 | 李景奇 | 刘小虎 | 李竟 | 孙树瓅 | 褚冬竹 | 胡劲松 | 赵晶鑫 | 杨宇振 | 刘珩 | 王辉 | 商宏 | 倪阳 | 叶笛 | 卢强 | Martin Jochman | 胡慧峰 | 孟建民 | 汤桦 | 祝晓峰 | 俞孔坚 | 王旭 | 周游丨华黎 | 童明 | 俞挺 | 张微 | 毛厚德 | 张佳晶 | 薄曦 | 张蕾 | 庄慎 | 王灏 | 梁井宇 | 施道红 | 刘宇扬 | 郑东贤 | 陈忱 | 庄子玉 | 王昀 | 王硕 | 齐欣 | 程泰宁 | 张宇星 | 魏娜 | 青山周平 | 林世彤 | 王大鹏 | 唐康硕·张淼 | 徐卫国 | 陶磊 | 王兴田 | 潘冀 | 迫庆一郎 | 陈璞 | 孙峥 | 李保峰 | 周榕 | 朱锫 | 胡哲 | 薄宏涛 | 房木生 | 孙祥恕 | 王学军 | 罗劲 | 刘临安 | 周燕珉 | 季凯风 | 胡越 | 陈一峰 | 陈阳 | 冯国安 | 冼剑雄 | 罗德胤 | 沈帆 | 何葳 | 王振飞 | 彭刚 | 李颖悟 | 刘道华 | 易介中 | 蒋晓飞 | 高志 | 王向荣 | 戚积君·李雯 | 赵敏 | 赵扬 | 韩文强 | 梁钦东 | 车飞 | 袁野 | 孙振华 | 曹晓昕 | 刘晓钟 | 杜孝民 | 窦志 | 黄居正
本文由建筑记录人原创撰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欲给档案君提供宝贵建议,请在建筑档案公众号中留言。
内容投稿邮箱:jzda01@126.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筑档案”(ID:jzda00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