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解读郭熙《早春图》

一画|解读郭熙《早春图》









北宋 郭熙《 早春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早春图》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是北宋宫廷画家郭熙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此画创作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为郭熙晚年之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早春图》主要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渲染出画面宁谧而生机勃勃的氛围。细微处有呼应,大开合处相顾盼,气势浑成,情趣盎然,为观者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


《早春图》整体采用了S型构图的布局,整幅画面呈现出弯曲向上的曲线,具有很好的纵深感。山脉是曲折蜿蜒的,画中并没有出现完整的峰峦雄伟的高山大壑,烟雾笼罩着半山腰使远处的山峰产生一种向上升腾的趋势,更加突出山之高耸与气势。


请欣赏局部高清图







画上自题“早春”,但画家并没有表现早春明显季节特征的景象,比如树木抽出嫩芽,柳树等等。由于没有着色的边界的限制,故在特别适合虚实相接的地方,墨色富有层次,更能体现空灵缥缈的感觉。画家让读者看见早春山间蒸气慢慢的向上升腾,暗喻了寒冷还未完全褪去,解冻转暖,山峦在动,生命仿佛忽然被叫醒,有一种朦胧的光笼罩着,所有的生命正要透出一点点生命讯号其实是春天最美的感觉,这或许就是画家高明的地方。



















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的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主要景物集中于中轴线上,近景巨石与高大的松树,衔接中景弯曲的山石,远山隔着云雾,最主要的山峰居中,紧挨着深渊,溪水在谷间流淌,深山中有宏伟的建筑楼阁,悬崖上有瞭望的草亭,左侧平坡有渡船岸归的路人,人与远山之间遥之千里,这幅画实现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想山水 。







画家对水云的处理,大面积的接近于留白,中景溪涧从谷间潺潺流下,十分平静,画面中没有明确形状的云,被一片雾气笼罩,晕染地相当的巧妙,慢慢的覆盖与散开,远山随着中景的山头的水汽渐渐隐去,拉开了空间距离,纵深感很强,产生了特殊的效果。



    


此画石头奇特形状像鬼脸,画石皴法多用淡墨,圆笔侧锋,用笔要求执笔运腕多取圆转之意,多着意于按,在按中求提,笔意随山石形势而相应变化,笔势的随笔峰的聚散浓淡枯湿状态而随机刻画,石头的皴法是卷云皴,作者刻画山石轮廓,线条粗阔扭曲,运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层层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纹理,渲染开来,形状像卷曲的云块。

画中山石以抑扬顿挫、粗细有变,挥洒恣意,具有干湿浓淡的效果;有的石头形状奇特像鬼脸,而远山又“多正面,折落有势”。整幅画用笔劲健、精练,笔法生动多变,用墨清润秀雅,气格幽静清旷而又浑厚。





苏东坡诗词有云:“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间。”此画作不仅诗画相得益彰,这幅画中的建筑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近代很多建筑史的学者,是利用这张画里的建筑把它放大以后去断定宋人是怎么盖房子的。



     


郭熙工画山水,无师承,早年风格较工巧,后取法李成,画艺大进,到晚年落笔益壮,能自放胸臆,炉火纯青。他画山水注重深入体察生活,能真实、细致、微妙地表现出不同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得“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创造出极其丰富优美动人的意境,另外他还长于影塑,在墙壁上用泥堆塑浮雕式的山水,别具情趣。其画论有郭思纂集的《林泉高致》,提出高远、深远、平远“三远法”,影响深远。

     






郭熙

1023-1085)

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人

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奉诏入图画院

初为“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

宋神宗赵顼深爱其画,曾“一殿专皆熙作”














-更多精彩,猜你喜欢-

Claire Sherman|克莱尔·谢尔曼艺术作品

Sedrick Chisom|塞德里克·池森艺术作品

Hermann Hesse|赫尔曼·黑塞艺术作品

HuangYi | 黄奕艺术作品——水做的女人

Ben Reeves|本·里维斯艺术作品
Alex Katz|亚历克斯·卡茨艺术作品

Hurvin Anderson|赫尔文·安德森艺术作品

Peter Harskamp|彼得·哈斯坎普艺术作品

Markus Konttinen|马库斯·康蒂宁艺术作品

Kristoffer Axén|克里斯托弗·阿克森艺术作品

Katherine Sandoz|凯瑟琳·桑多斯艺术作品

Nick Goss|尼克·高斯艺术作品

-画一-

画出你的风采

印刷出版|论文发表



版权为创作者所有
部分内容如有不当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以便处理



-E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画一”(ID:HuaY-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