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根普通的香蕉,被一截强力胶贴在墙上,就卖出了15万美元的天价。这件被取名为《喜剧演员》的作品不仅立即成为了2019年轰动艺术圈的大事件,也就此成为21世纪探讨当代艺术的本质和价值绕不开的话题。
这件颇具争议的作品背后的缔造者,就是来自意大利的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2022年7月9日至10月16日,UCCA携手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SWCAC)带来卡特兰的最新个展「莫瑞吉奥·卡特兰:愿你在此」。为深圳观众呈现其涵盖雕塑、墙绘、装置等多元媒介的20余件代表性作品,揭露那些包裹在他幽默、荒诞的艺术语言外衣下严肃又真实的内核。
PART 1.
我们都是喜剧演员
这根引发激烈讨论的香蕉首次亮相在2019年,由贝浩登画廊带到了迈阿密的巴塞尔艺术展上。在一屋子同为大师参展作品的优精尖选手中,这根调皮的香蕉显得分外格格不入。它很快就成为了这次巴塞尔艺术展的宠儿,并被三位藏家分别以12万和15万美元火速买下。是的,这根香蕉不仅贵,而且还不是唯一的。当它被买走或者开始腐烂,换一根上去就好了。
让这件作品更哗然一时的“触发事件”,便是之后一位自称行为艺术家的男性,当着所有围观群众的面,从墙上撕开胶带,取下香蕉吃掉了。
至此,这位《喜剧演员》就像获得了流量密码,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的传播和效仿,也为卡特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名气。他的名字和作品开始被放在诸多顶级艺术大师之间一起讨论。
卡特兰也许未必预料得到这件作品能在短时间内就带来如此大的讨论度,但他属实是玩懂了当代艺术。
《喜剧演员》指的不是艺术家, 甚至可能也不是作品本身,而是所有的谈论者、参与者、吃掉香蕉的行为艺术家,还有像我这样正在谈论这件作品的人, 以及在听我谈论的你,我们都成为了这件作品的一部分, 成为了“喜剧演员”。而参与到这件事的人越多,这件作品就越丰富。
在现代社会的语境里,艺术就像是这样的一项项“实践”活动。它不再只是挂在美术馆墙上的一幅画,而是让观众参与到其中认识世界的一个新窗口。当代的艺术家也不再只是艺术品的创造者,更是这项“艺术实践”的推动者。
也许我们这些在卡特兰作品面前摆拍、嬉笑、过度解读的参与者,会让他心想:That’s what I’m talking about~(真是一群喜剧演员)但是每个人不都是存活在这个世界上自娱又娱人的“喜剧演员”嘛,那又怎样。
PART 2.
完成一次集体创作
对现实的模仿和视觉再现是艺术领域最基本的议题。现成品(ready-made)是卡特兰作品里被广泛运用的元素。
将近100年前,杜尚的《泉》被看作艺术自观念、技术性到社会普世审美经验转化的重要支点。在这之后催生的现成品概念、观念艺术等思潮与实践,让艺术工作者重新思考图像的叙事和美感。
▲ 左:杜尚《泉》;右:卡特兰《美国》
对现成品的挪用、复制和替代,让当代艺术的定义变得更加广泛。艺术的创作和表达方式不再那么重要,艺术家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是概念的首创。对原作的模仿、新作品发生的动机和过程都构成了艺术品的一部分。
其实,即便是围绕“复制”来看,创作的媒介和呈现方式也是多样的。
1996年,法国策展人Nicolas Bourriaud提出“关系美学”(relational aesthetics)概念——“一套艺术实践,其理论和实践出发点是整个人际关系及其社会背景,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私人空间。”
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不同观众面对相同境遇会产生何种不同的情况。艺术品展示的环境、时间、观众的文化背景等,都是艺术家要考虑的事情,都是“艺术实践”的一部分。
卡特兰认为:“最有趣的是社交网络如何影响人们在物理空间中的集中度:因为发布每个人都已经看过的照片是不够的,每个人都想成为直接见证者。”
因此,即使大家都可以在手机、电视、数不清的周边产品上看到蒙娜丽莎,依旧有很多人愿意千里迢迢去卢浮宫一睹真容。
一次展览成就一次交流场域,观众前来会面,完成一次集体创作。
//
PART 3.
卡特兰作品中的隐喻
卡特兰没有接受过传统的学院教育,他的创作完全来源于个人生活。家庭的贫瘠让他在青年时代尝试过各式各样的工作,这些早期的人生经历和对社会关系的观察,不仅塑造了他性格中难以摆脱的孤独、荒诞、和悲观,也在无形中影响了他的创作意图和手段,成为他独特艺术语言的基础。
直面死亡、直面痛苦、直面现实,都是非常需要勇气的事情。大多数时候,卡特兰喜欢通过诙谐、调侃的方式,举重若轻地表现作品中严肃、沉重、悲痛的内核,隐喻人类社会的种种处境或状态。
对卡特兰来说,一切存在于我们回忆里的、想象中的、梦境里的还是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都可以摆到台面上来,没什么不能聊的。
“我只是从我们每一天经历的现实当中
借来一些片段。
如果你觉得我的作品令人气愤,
那只能是意味着现实极端令人气愤,
我们只是没有做出反应而已。”
——卡特兰
结语
很多人在观看现当代艺术展时,排了长长的队挤破头也要看一件热门的展品。而当你好不容易挤到队伍的最前面,也只能迷惑的问旁边人一句:“这是什么?”
而我想艺术最美的地方不正在于,观众所解读的,并不一定是创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所以你不用担心,在看完所有艺评人关于艺术家作品的解读之后,依然觉得“看不懂”。因为作为当代艺术语境下的一位「创作参与者」,解读成什么样,都由你自己决定。
-E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Untitled Art 非标题艺术”(ID:untitledartsy)。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