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盒子评论 | 构建乌托邦式的理想“家”:洪 浩、李向阳

白盒子评论 | 构建乌托邦式的理想“家”:洪 浩、李向阳





编辑 · EDIT/ ©LU Weimin 、KOBAYASHI Tomomi

策展人· CURATOR / ©LEE Janguk

主办方 · SPONSOR / ©Whitebox Art Center




洪  浩


洪浩,1965年出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是中国最早一批进入国际当代艺术语境的中国艺术家之一。洪浩的艺术创作基于一种冷静且理性的对于所处“世界”的观察。与其将他定义成一个艺术家,洪浩更像是一位研究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学者。通过敏锐的洞察,从人类历史的发展循环当中,抽丝剥茧的找出那些恒定的规律,用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构建的这套价值系统,并用它去认识和评判世界。


对于洪浩来说,艺术创作不仅是表达方式,也是探索过程本身。从90年代的版画、摄影系列《Mr.Hong》,到2000年之后的数码扫描系列《我的东西》(2001)、《负部》(2008)、《就势》(2011),再到后来的抽象色块《往复》(2012)、《反光》、《万相》系列,以及最近的《物境》、《边境》、《四季》系列,这其中的每一个系列都包含了艺术家在当时提出的新追问。并不像大多数的艺术家一样,洪浩的创作不是等一个系列结束才开启一个新系列,而是以问题为导向,在想到新问题之后,就顺势开启一个新的系列,选择一种适当的形式去“讨论”它,有条不紊的让各个不同系列分别行进。经过时间的积累,把这些问题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一套从整体性、系统性出发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洪浩《边境之四》  画布 图片 100x80cm 2020

HONG Hao, Border IV,  Canvas picture 100x80cm 

2020


回看2000年以后洪浩的创作,可以归纳为收集、归档、测量、分类、随机五种元素。这些特点可以追溯至艺术家受版画学习的影响。版画制作过程中凸显的简洁概括的语言、平面化的呈现、中间媒介的转述、程序化的制作工艺以及倾向于理性的叙述方式在洪浩的作品中都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继承。


《我的东西》是2000年之后的第一个代表系列。新世纪初,电脑、数码相机、打印机、扫描仪等数码家电开始大规模普及。数码扫描这种与版画制作具有相似性,同样运用中间媒介转述方式输出的新兴媒介引起了洪浩的注意。从2001年一直到2012年,洪浩把日常生活中,消费的大大小小的物品都通过数码扫描的方式转换成图片记录下来,形成个人生活影像档案,透过对这些物品集中、成规模的观察,了解自身的生存状态。“聚集在一起数量繁多的物品,形成一种扑面而来的压迫感,使观者不由得联想到自身的消费习惯,开始反思是否存在浪费行为与不必要消费。”批评家高名潞将洪浩这一系列定义为中国极多主义。


《反光》和《万相》两个系列的灵感来源于《我的东西》,对扫描的日常物品的图像进行消解,只留下物体的轮廓线条。《反光》系列强调物品的体形美,用笔触加强表面反光和轮廓的立体层次感,暂时抛弃对这些日常物品档案式的思考,回归抽象的审美欣赏。《万相》则是在这基础之上,通过不同版面之间立体的叠加和抵消,将物品的轮廓进一步消解,使得之前尚且能识别的物体轮廓变得更加难以分辨,无相无形。



洪浩《四季2019之二》  灰尘 画布 160x160cm 2020

HONG Hao, The Seasons 2019 II,  Canvas dust 160x160cm 2020


洪浩《四季2019之二》  日记 2020

HONG Hao, The Seasons 2019 II,  Diary 2020


《四季》独立于之前的系列,创作于疫情期间,是艺术家对时间和不确定性的回应。空白、崭新的画布被置于室外,一年四季,风吹雨打,自然的侵袭在画布上留下痕迹。大自然是这幅画作真正的“作者”。艺术家还准备了一个日记本,从画布被放置在室外的第一天开始写日记记录每天的天气状况,尽可能的不间断。经过整整一年的时间完成创作,取名为《四季》。


洪浩说过:“艺术作为我生存中的选择在于它能够提供给人一个可以自我控制的自由,一件可以展开想象力的工作会让人的生活变得具体和生动从而远离乏味,这是一个避免同流合污使自主和自在得以实现的有效方法。”艺术对于洪浩来说不仅是工作,更是一种适合的生存方式。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是消除表象、对事物和自身本质主义式的追问,试图通过艺术保持思维的独立,在其中寻求某种不变的共性,以应对易变的外部环境。








李向阳


李向阳,1957年出生于北京,早年间接受苏氏美术教育。1981年,时为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学生的李向阳得到了政府奖学金的资助,前往意大利留学,先后在罗马电影实验中心和罗马美术学院学习,师从时任罗马美术学院院长托蒂·夏洛亚(Toti Scialoja)。之后作为职业艺术家生活在意大利,直至2005年回国。



李向阳《墨点的方向》  布面丙烯 水墨 拼贴 120x120cm 2017

LI Xiangyang, The direction of the ink dot,  Acrylic on canvas ink collage 120x120cm 2017


李向阳的创作也经历了从写实到抽象的过渡。相较于大多数国内艺术家,因为身处欧洲,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使李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抽象主义绘画原作。1985年时,李向阳在威尼斯古根海姆收藏馆看到德·库宁(De Kooning)的一幅抽象表现主义作品后,开启了抽象创作之路。


在进行了一段时间抽象表现主义式的绘画创作之后,李向阳在他的绘画中加入了波普、现成品、拼贴手法等现代主义元素,形成了极具个人风格的新式绘画。塑料布、报纸。颜料漆桶金属盖等现成品材料的运用,使原本平整的画面凹凸不平,变得“不和谐”。这种新材料所引起的视觉冲突正是抽象走到极简主义之后诸多发展策略中的一条。意大利女批评家埃斯特·科恩(Ester Coen)专门为李向阳的创作发明了一个概念,将其称为“材料抽象主义”(Astrattismo materico/Material abstractionism)。



李向阳《身体的力》  布面丙烯 水墨 拼贴 120x120cm 2017

LI Xiangyang, Physical force,  Acrylic on canvas ink collage 120x120cm 2017


2005年回国以后,李向阳的绘画风格也进行了调整。放弃了各种现成品材料的使用,回归平面抽象绘画。减少色彩的丰富度,多采用黑白色调,用横竖不规则线条来分割构建块状画面。这个时期的绘画风格被批评家称作“软边抽象”(Soft-edge abstraction)。


2013年,李向阳将之前的这两种风格融合,这一时期可以称之为“软边材料抽象”(Soft-edge and material abstraction)。现成品拼贴材料的使用上,李选择了各式各样的塑料布、食品包装袋和超市购物袋。大部分的拼贴材料被颜料覆盖,且有少量的材料上的商标图案、文字等信息露出来,形成特定的文化符号。颜色多选用黑色和红色。黑色作为艺术家惯用的代表性颜色,除了其色彩带来的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外,更是中国传统书法所使用的墨的颜色,画面上的很多笔触都能感受到书写的特性;红色能够展现生命的鲜活,抵消黑色的沉闷。批评家王端廷将他这个时期的抽象艺术称为“状态主义”(Posturalism),通过为视觉所感知的物质媒介呈现艺术家内在生命状态。“状态主义”抽象绘画既重视色彩的造型和表达功能,同时强调色彩本身的物理特性及其独立价值。






展览回顾

Exhibition Review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白盒子艺术馆”(ID:whitebox798798)。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