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柴
文:柴柴
近年旁观国内摄影圈,发现很多人还在讨论以及纠结于摆拍不摆拍、裁剪不裁剪、后期不后期等等问题。在我看来,这些问题是那么的低端、无意义,甚至可笑,根本不值一谈。大家深陷于这些泥潭而不能自拔,究其根本,个人认为,还是缺乏对摄影(包括艺术摄影)更深刻本质的认识。
很多人说,这是摆拍,言下之意,这是虚假的。那请问,不摆拍就代表事实吗?
摄影所得之影像,是人类通过装置(相机、镜头等)框取定格于时空中的某个片段,是将时空的四维空间编码简化为具有一定意义的二维平面。将四维时空框取定格,转化为二维平面,不可避免,这是一种人为主观简化,是一种片面编码表达。无论摆拍不摆拍的影像,“我们看到的是经过重新编码的有关外面的世界的概念”(威廉·弗卢塞尔语)。
©柴柴
既然无论摆拍还是不摆拍的影像,都是经过重新编码的有关外面的世界的概念,对此我们又该如何区别对待?个人认为,关键是区分创作这些影像时,创作者的真正出发点,以及你是否相信这些影像。
国内某组织搞慰问活动,将泡面、饼干等物发放到村民手中,然后对他们拍照。当把这一切拍下来后,组织者又将村民手中的泡面、饼干等收回去。第二天,大家从网络、报纸上见到这张照片,有人称其为纪实摄影。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这不是“纪实”(“纪实摄影”就一伪概念,经不起任何严谨推敲),这不是事实的全部、全部的真相。但我们从中也能看到那些组织者想借此影像传达的概念,即传达他们关爱劳动者的亲民形象。对于营造这样的形象的出发点,以及是否完全让人信服,大家可以自行判断。
死亡士兵的谈话,©杰夫·沃尔
杰夫·沃尔创作的《死亡士兵的谈话》,是一张编导式摄影作品,死人当然不能再说话,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假的不能再假。但杰夫·沃尔这张作品,在表达战争的可怕、恐怖方面,又是及其成功的,给我们传达的这样一种关于战争的感受,某种程度上,又是如此的真实。虽然《死亡士兵的谈话》是编导式摄影作品,但杰夫·沃尔借此传达的关于战争的某些概念,某种程度上,我们是能感受到的,是信服的、认同的。
国内某位摄影师称,文革时期,他学会了导演摆拍、制造假新闻照片。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反省,认识到导演摆拍、制造假新闻照片是江湖骗子的行径。检讨后,决心痛改前非,从此坚持“即兴抓拍”,捍卫摄影的真实性原则。
摄影师的这个认识,放到改革开放初期,放到当时语境,是具有一定进步、解放意义的,这种行为也值得尊敬、鼓励的。只是这种放弃摆拍、即兴抓拍的方式,就一定捍卫了摄影的真实性原则?摄影经过人眼、机器、后期、材料等等的转化,如果一定要说真实,也只是摄影师想传达的片面的真实。托尔斯泰曾说,无论多么伟大的作家,也不过是在书写他个人的片面而已。摄影的这种“掐头去尾”、“断章取义”,也适合这句话吧。
©柴柴
至于裁剪不裁剪、后期不后期等等,本来就不是问题。那些标榜从不裁剪、不做后期的,就有些可笑了。当你在摄影时,就已经在“裁剪”、“后期”。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像又当又立的婊子。
那摄影中摆拍不摆拍,重要吗?我认为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创作者,要完全从个人眼睛大脑、审美志趣、生命体验出发,不受权力、资本的辖制,不受庸众、流行的裹挟,最终创作出超越个人的作品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插播一个广告,柴柴的“艺术摄影入门课程”又开始招生了。该课程从如何理解艺术摄影、如何创作艺术摄影两个板块入手,以何谓摄影、何谓当代艺术摄影、何谓影像、摄影史如何、如何入门创作、创作什么、如何选片编辑、如何撰写作品名作品简介、如何呈现等设置具体课程,以线上授课、线下创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最终让学员形成对摄影(最主要是艺术摄影)的相对正确认知,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摄影创作路径。“艺术摄影入门课程”学费为3200元,课程持续时间半年以上,欲报名者请从速联系柴柴(微信:missbxj)报名。
助力支持“艺术摄影家”
欢迎并感谢星标、分享、点赞、在看
入群,戳👇
“艺术摄影高级群”会员招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艺术摄影家”(ID:yishusheyingji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