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浮生的当代影像长诗

关于浮生的当代影像长诗


《浮·生》翻书视频


文:柴柴

图:徐建东

看完徐建东的系列作品——《浮·生》,我认为,这可能是近年国内最优秀的艺术摄影作品之一。

徐建东拍摄时的大量游走、悲悯观看、深刻洞察以及精准提炼;选片时的百里挑一、精益求精;编辑时的那种超越刻板具象报道式的复杂多重回环的匠心独运;而且,根据主题表达而做的后期,可谓相得益彰。如此种种,使得《浮·生》成为各方面完成度都很高,经得起反复观看、咂摸、回味的精品。

选自《浮·生》,©徐建东

选自《浮·生》,©徐建东

徐建东的《浮·生》,是一首关于国内众生的长诗,是对普罗大众的一唱三叹,是一卷描摹当下国人生存现状、深刻心理的影像长卷,或者,是一部当代现形记的小说。

《浮·生》既直面国内种种,又是超然的;既是现实的,又是诗性的、荒诞的;既是具象的,又是隐喻的、象征的。它如同一条汇聚万千小溪的河流,时而平静,时而汹涌,一直奔流,直到尽头。只是河流的尽头是大海,而《浮·生》的尽头是死亡,是一片空茫,是似有又似无。



选自《浮·生》,©徐建东

选自《浮·生》,©徐建东



所以,《浮·生》带给我的观感是切身的、复杂的、多重的,如同身在云雾而观山,好似有所观、有所感、有所想,但又不是完全能用语言说得清、说得透、说得全。

观看徐建东的《浮·生》,于个人而言,首先可以感知到的,是他对普罗大众的观看、定格的极大兴趣和热情。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有敏锐的感知、深刻的洞察、普遍的悲悯,以及技术上的完美完成,比如直接精准地框取,恰到好处地按下快门,等等。



选自《浮·生》,©徐建东



当然,在这里不得不谈的,还有它的选片、编辑、后期以及呈现等等方面。我常说,作品拍出来才完成了三分之一,而选片、编辑、后期是另外的三分之一,最终呈现在观者面前则是最后的三分之一。

《浮·生》选片时经过了反复的观看、比对、调整,经过了一选、二选乃至三选,最终从近三千张照片中选出了不到八十张。其结果就是,《浮·生》整个作品几乎没有滥竽充数,几乎张张都精彩耐看。相比摄影师以前那种求多求全的报道式作品而言,如此操作,是殊为不易的,但带来的却是质变。


我相信大家观看《浮·生》时,能明显看到、理解到它的编辑手法、以及整个作品结构。《浮·生》整个给我的观感,是既有严谨分明的一面,又有多重回环的一面。虽然《浮·生》分为四个章节,对应人生的四个阶段——童年、青年、中年、暮年直至死亡,但这只是作品大的框架,内部并不是刻板的线性逻辑,并不是对各个人生阶段的具体描绘,而是如同交响乐一般,多重交织下的跌宕起伏。



选自《浮·生》,©徐建东


选自《浮·生》,©徐建东



具体编辑的精彩之处,可谓实在太多,比如每张照片几乎都放到了合适的位置;比如每张与每张之间的勾连、呼应;比如每个章节第一张的连续重复“点题”;比如宗教、动物图像的独特穿插;比如最后一张,如同红楼梦结局(“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等等。

当你翻开《浮·生》画册,你还可以看到很好表达以及呼应了主题的阴沉压抑色调,还可以看到它有两种画幅,两种排列方式。对此,大家不可不明了。如此,也才能更深入地观看、理解该作品。具体的我就不再赘言。



徐建东简介:1972年5月出生于浙江宁海;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宁波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鄞州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曾出版《中国老茶馆》、《中国狗市》个人摄影画册,《中国狗市》获2019第八届大理国际影会金翅鸟最佳新锐摄影师提名奖;2012年、2014年分别获第七届,第八届宁波摄影“十佳”。

柴柴简介:出生于重庆巫山,毕业于太原科技大学,现独立运营“艺术摄影家”,致于艺术摄影的传播、教育以及创作等。

阅读更多

徐建东:浮·生

助力支持“艺术摄影家”

欢迎并感谢星标、分享、点赞、在看

入群,戳👇
“艺术摄影高级群”会员招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艺术摄影家”(ID:yishusheyingji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