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42岁生日快乐!——《哈利波特魔法觉醒》体验设计特色的理解分析
按照魔法世界的日历,昨日,7月31日是哈利·波特的生日。这是他42岁的生日,也是他步入魔法世界的第31年。11岁生日那天,波特收到了雪花般飞舞的录取通知书。这大概是哈利永生难忘的一天。
在海格的引导下,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出发,在夜色中渡船,第一次来到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在这里,他遇见了一生挚友,学习了各类魔法知识,探索了无数校园隐秘,经历了一段勇敢与爱谱写出的魔法之旅。
不管面对何种挑战,他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勇气 坚定与信念,鼓舞同伴 战胜困难,一路陪伴着巫师们的成长,让我们一起回到霍格沃茨,祝波特生日快乐!
今天Gametube邀请到一位小伙伴来分享他对于《哈利波特·魔法觉醒》体验设计和UX设计特色的理解。
一.成熟的设计语言表达使得世界观与游戏玩法达成充分的和谐
1. 首先充分的利用了原著小说与电影的各种标志性意向,对游戏世界观起到了非常好的塑造作用。游戏中所有功能、玩法、都并非凭空捏造。从设计细节来看,如随处可见的充满魔法的信件纸张、对沟通起到关键作用的猫头鹰、乃至推动移动摇杆时显示的活点地图脚印都体现出其对设计细节的打磨。同时依托于原著丰富完整的世界观,各种玩法都能有非常契合的包装体现,如核心的roguelike玩法,就使用了禁林探索这样一种呈现方式,原著中的禁林就是一个充满未知与危险的神秘地带,非常适合用来进行随机类玩法的包装。又如骑扫帚靠近打人柳后触发的隐藏boss战,给玩家带来惊喜的同时却又让熟知剧情的玩家觉得理所当然。还有回想功能的表现,如此偏向数值性的一个功能,再融合了冥想盆与记忆这样的概念后,也变得有趣的了起来。这样迫切而又不失心意的表达欲望与频率,使得玩家与游戏世界的对话进行的非常顺畅。
2. 游戏中使用了大量的电影化表现,例如在开始各种玩法时或重要剧情时,都会播放视频过场,而视频过场会刻意的将画面上下剪裁,构成常见的电影宽幅幕布效果,因为许多游戏玩家了解这个IP都是通过电影,这种时不时给玩家营造一种在看电影一样的环境的设计方式,能够有效的提升玩家对游戏的接受度。
3. 除开一些非常系统性的功能,大量的场景化互动体验被使用在了游戏中,如魔法历课玩法,上课就是真的上课,玩家会真正的坐在一个教室中等待着与同学一起上课;到了保护神奇生物课,玩家又会确实的站在海格的小屋前;玩家学习的魔咒也是通过桌面上的一本书来表现,魔咒套路的编辑同时伴随着空间的转换,这些设计都给玩家的沉浸体验带来了极大的提升。
二.无负担的玩法、功能与剧情设定使得非粉丝玩家也能享受游戏
游戏设定直接避开了原作剧情,并加入大量原创角色和剧情,弱化IP对于游戏内容的限制,使得非《哈利波特》粉丝的玩家也能无负担地享受游戏内容。前面虽然提到设计师大量的运用了原著中的标志性意向,但是这些意向的使用都不会对玩家核心玩法和功能的体验产生障碍,玩家不需要知道禁林是什么也可以去禁林组队刷回想,也不需要知道为何图书馆禁书区需要凭证才能进入,也能直接抽卡。这样无负担的设计准则对非粉丝玩家非常的友好。
三.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多维度社交
1.游戏上线前的预热
在2019年开启预约时及之后的各轮测试中,魔法觉醒游戏官方进行了新年占卜、魔杖DIY、分院帽之歌等等一系列预热活动,上线前夕又推出了录取通知书活动,虽然每个活动都比较简单且普通,但却引发了哈迷们的疯狂点赞,赚足了眼球,可以看出设计团队对IP价值的利用有着深度的挖掘。
2.游戏内部玩法的多层次社交
个人、寝室、社团、学院,可以直接看出游戏的设计者直接清晰地划分出了社交层次,并且为每个层次都配备了相应的玩法或价值体系。作为关系最紧密的寝室,限制条件更加严格的同时也排除了不希望亲密互动的玩家,而这些玩家,可以在社团答题,乃至学院杯中体验让自己感到合适的社交距离。当然游戏在不强迫玩家的情况下,也在努力的进行社交的鼓励,比如社团答题的最后结算,会显示本社团的评分超过了多少其他社团,被超过的社团分别叫什么,没有PVP却创造了PVP,十分有意思。
﹀
﹀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GameTube”(ID:GameTub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