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眠之夜》探索文旅项目沉浸式体验的“叙事性”思维
“我们深知‘沉浸式体验’不仅仅只是一个市场营销的噱头,它更大的价值在于背后蕴含的设计思维和叙事哲学上的革新,以及这类叙事方式本身所包含的独特的人文个体关怀。”
引言
数据来源于《2020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
然而,尽管沉浸式产业迅速崛起,但多数产品仅仅注重高科技带来的感官刺激,却忽视了“沉浸式”产品背后的叙事思维与设计内核,致使国内“沉浸式”文旅项目的质量参差不齐,《不眠之夜》成为了难以再现的个案。因此,本文以国内版《不眠之夜》为例,通过对其剧场观演空间设计、剧情演绎发展、场景氛围营造以及“沉浸式”IP发展的分析,探索如何构建文旅项目沉浸式体验的“叙事性”思维。
上海版《不眠之夜》海报
“沉浸式(immersive)”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心流理论(flow)”,产生沉浸感的心流状态是一种完全投入到具体活动情境中的状态或心理意识,而沉浸式体验正是这种心理意识的外在体现,即利用技术手段触发人体各种感官,从而营造出模糊物理世界界限,仿佛置身虚拟世界的沉浸感体验过程。
“沉浸式”戏剧作为舞台演艺的一种新趋势,其参与性的演出方式和打破观众与演员距离的观演模式深刻地表现了沉浸式体验的内核。
相较于传统戏剧,“沉浸式”戏剧跳脱出单一舞台的设定,戏剧在多个空间同时进行,观众可以在剧场中随意走动,选择不同的路线跟随演员观演并与演员产生互动。高强度的沉浸互动以及多感官的氛围营造使观众逐渐“迷失”在戏剧所创建的世界中,并相信自己亦是剧中的角色。
观众与演员互动的沉浸式体验
(1)《不眠之夜》简介
《sleep no more》的故事出自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讲述了麦克白因女巫的三个预言勾起野心,在麦克白夫人的怂恿下弑王篡位最终被吊死的悲剧故事。而国内版《不眠之夜》则将《麦克白》的故事嵌入1930年代的上海,并增添了很多上海特有的故事、人物以及场景元素。
2016年末,随着北京西路1013号 “麦金侬酒店”剧场的建成,《不眠之夜》在上海正式落户。整个剧场的占地面积约为2400平方米,其中第1-5层为剧场演出空间,可容纳300-400位观众,第6层则为剧场的配套餐饮及住宿空间。
上海麦金侬酒店(《不眠之夜剧场》)外观
上海《不眠之夜》场景本土化修改
(2)灵活多变的观演空间
作为一个由废弃厂房改造而成的观演空间,“麦金侬酒店”抛弃了固定观众席与舞台的观演模式,以极其灵活的戏剧舞台及共享观演空间来讲述故事。整部剧的演出发生在五层楼的空间内,参与者戴上白色的面具分批次进入场地,并跟随不同的演员在一百多个开放的房间内自由移动,亦可停下来观察周边光怪陆离的场景。
这种以叙事为主的空间设计与灵活自由的观演关系打破了戏剧的“第四堵墙”,观众在参与剧情发展的同时甚至成为了剧情的一部分,独特且完整的沉浸式体验由此产生。
(第四堵墙:第四墙,一般译作“第四堵墙”,指在镜框舞台上,一般写实的室内景只有三面墙,沿台口的一面不存在的墙,被视为“第四堵墙”。)
改造前的剧场空间
剧场内部观影
(3)多线发展的剧情演绎
《不眠之夜》的剧情设置突破了单一的线性叙事,由麦克白、麦克白夫人、国王以及巫女等组成的主线剧情以及不同主线人物组合而成的支线剧情在麦金侬酒店里同时进行。
参与者在进入场地后被随机“放入”不同的楼层,之后依据自身的选择跟随不同的演员进入不同的故事线。这种获取情节的随机性使观者无法掌握全部剧情,却使其拥有了对剧情感知与解读的自主权。观者不再是拥有上帝视角的“局外人”,而是通过对零散情节的拼凑解读出新的故事意义,成为戏剧更高层的“叙述者”,激发不断探索的热情,真正融入戏剧。
剧场内部剧情发展
(4)多重感官的场景氛围
除了剧场空间的设计与情节发展的设置,《不眠之夜》还通过视觉、声音、气味等多感官场景氛围的烘托为戏剧环境增添了真实感。室内外场景丰富多变且与情节紧密相连,穿过昏暗的宴会长桌,转眼就是明亮的舞池;推开门以为是女仆的卧室,却进入了一片神秘的森林。
光影与音乐的烘托,甚至触觉与味觉的感受,再结合剧情的发展,使观者仿佛置身于一场真实的梦境,形成难忘的场景体验。
《不眠之夜》剧场场景营造
(5)激活新生的IP探索
《不眠之夜》自2016年末首演以来,截止2020年疫情影响前,累计观演人员超33万人次,平均上座率超96%,“麦金侬酒店”也成为上海市南京西路的“网红地标”,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
时至今日,《不眠之夜》仍在不断探索其“沉浸式”IP的品牌化发展。2019年,《不眠之夜》分别推出了夏秋特别线下活动;2020年6月,《不眠之夜》联合天猫首创“沉浸式”带货模式......线上及线下衍生活动的推出把“沉浸式”体验延伸至剧场外,使更多的观众能够感受到《不眠之夜》的魅力,实现了《不眠之夜》作为“沉浸式”文旅产业的不断新生。
《不眠之夜》线下活动
(1)参与式文旅叙事构建,激发游客主动体验
随着大量娱乐方式的刺激,“扁平化、低互动”的娱乐形式已不足以激发大众兴趣。“沉浸式”文旅项目的叙事构建不应局限于由游览路径引导的单一故事线发展,而应通过丰富的空间叙事设计与内容呈现方式,尽可能的延展游客探索景区的方式,将如何感知景区内容的主动权交于游客手中,并在不同的空间情境当中创造丰富的参与互动,使游客将角色化的身份带入到文旅项目的“沉浸式”体验当中,从而激发游客的情感共鸣与探索欲,为游客带来独特的个性化体验。
(2)交互式沉浸场景赋能,让叙事立体起来
如今,日新月异的交互技术不断扩展着“沉浸式”体验的边界,科技手段已逐渐成为“沉浸式”文旅产业的必要条件。通过投影仪、VR技术、声控设备、互动装置等手段的应用,营造出更具立体感的空间场景,使文旅叙事在美学与内涵上实现了更加饱满、更多维度的展现,从而最大程度的调动游客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感官刺激,产生更深入的沉浸感。
(3)“沉浸式”IP孵化,讲述地方文旅故事
从市场反应来看,以《不眠之夜》、《成都偷心》等为代表的沉浸式戏剧早已跳脱出戏剧本身,成为当地文化IP,与地方形成共振,带动餐饮、住宿等周边产业的发展,并以生动的叙事手段讲述着地方文旅故事。
当前国内的“沉浸式”文旅项目正在逐步向本土化发展,“沉浸式”IP的引入与孵化不仅可以有效地延长游客在文旅目的地的停留时间,还可以通过IP叙事里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游客的情感认同,从而带动相关文创产业的发展,甚至可以促进城市文脉的延续。
参考文献
[1]刘天博.当代沉浸式剧场的空间研究 ——以上海版《不眠之夜》为例[D].中央美术学院,2021.
[2]於航英.从《不眠之夜》探索沉浸式剧场的环境设计[J].中国文艺家,2020 (05):97-99.
[3]十四五文旅部要培育100个沉浸式项目,为什么?怎么做?(网络文章)
[4]沉浸式戏剧知识 | 当我们谈论沉浸式戏剧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网络文章)
[5]沉浸式综合体:怎样创新玩转文旅(网络文章)
[6]文旅探访报告 | 成都偷心如何以沉浸式戏剧撬动城市潮流(网络文章)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文丨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杨启瑶
编辑/版丨蓝多多
责任编辑 | 刘可乐
免责声明: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等综合整理,版权及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分享不用于商业用途。相关事宜可联系我们。
加入小镇乌托邦
联系电话:0571-85066824
业务咨询电话:18600022980
关联微信公众号: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镇乌托邦”(ID:gh_2a5dd2dd824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