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甲骨文对篆刻的影响,微距高清看甲骨文,震撼眼球!
| 艺术留学 | 论文发表 | 收藏鉴定 | 印刷出版 |
收藏合作 VX:ddms888
一、甲骨文篆刻之渊源
篆刻是我国独有的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不断地发展、创造,逐渐丰富,因此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自古治印多取篆字,故曰篆刻。篆刻是以汉字为主要表现对象,治印者通过对文字结构、章法布白、刀法运用等方面的不同处理,从而完成具有时代风貌的艺术作品。从篆刻的操作步骤来说,它体现了书法的笔墨、绘画的虚实、雕刻的刀工三者的融合。书法在篆刻的操作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书法品质的高低与风格趋向影响着印章的风格定位。
不同的文字形态呈现出的艺术审美、字体各异、审美趣味也各有不同,篆刻用字随文字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我国篆刻历史悠久,可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代,贞人(商吏官名,相当于后世皇室之宗人府主管,以占卜的方式确定王室成员出行及可否征伐等事务的官吏)在龟甲兽骨之上所刻文字多为记述生活,可见刻字技术已经相当精熟。河南安阳殷墟大墓中出土的三方“商玺”与篆刻这一艺术门类更为接近,这类印章现在被统称为“古玺”,著名考古学家王献唐认为“商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印章。
第一方:称为“亚形玺”,因为有亚形图案。也有专家释文为“亚罗示”(李学勤)或“亚禽”(张光远)等,原印如上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亚形玺
![]()
亚形玺
第二方:囗形玺,因为释文不清,因此称为“囗形玺”。李学勤释文为“翼子”。原印已佚,只有印蜕如图:
囗形玺
第三方:“田形玺”,因为印中有十字界格,印文不清,很多资料称之为奇字玺,原印如下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田形玺
印蜕如图:
田形玺
秦汉印章多以翻模浇铸、砂轮凿刻等方式铸造,其作用主要是表明身份,实用功能大于欣赏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文人和工匠的身份差距缩小,文人的设计思想和工匠的工艺技术相结合,篆刻从实用走向艺术的雅化,并逐步进入书画作品的画面构图之中。明清时期形成了众多不同的篆刻流派,名家辈出,文人篆刻艺术的发展进入“全盛时代”。
![]()
殷墟甲骨卜辞出土迄今已有一百二十余年的时间。甲骨文的发现,为一批学者、书家、篆刻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文献资料和宝贵的创作实践经验。著名金石学家、书家罗振玉、章钰、高德馨、王季烈、董作宾等率先集甲骨文联句,开甲骨文书法之先河。易大廠、简经纶、杨仲子、魏乐康等篆刻家依托于对甲骨文的前期学术研究成果,在古玺与金文的基础之上,借鉴前人的创作经验,改变了甲骨文词的排列次序,成功地把甲骨文契刻的形意关系注入到篆刻的形式之中,创作出一批文字奇肆、形态新颖的甲骨文篆刻作品,篆刻效果大大有别于其他种类的篆刻作品。
![]()
甲骨文入印始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只有八十余年,与有着漫长发展过程和丰富理论研究的篆刻史学相比较还太年轻。但甲骨文字进入篆刻领域,为当代篆刻艺术的创作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字素材,拓展了篆刻文字的使用范围,丰富了篆刻的表现形式。
二、甲骨文篆刻之美
甲骨文独特奇异的线条质感和曼妙的结字构造,为篆刻家的二度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性。甲骨文篆刻以对文字线条、结构形态,以及由契刻到印化转变的艺术处理手法为主,以此来完善印面、印风的最终艺术效果。当代甲骨文篆刻在传统印风的基础之上,更注重印章的画面感、层次感、设计效果及视觉审美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甲骨文字的线条由于受到工具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特殊性。横竖线是甲骨文的主要线条元素,工具材料的硬度,使得贞人在行文奏刀时多以横竖线为主,少见圆弧,转折多断连错落,或斜线碎刀连接,易见圆中化方之势。书契者用刀的口刃薄阔、用力大小,都会对甲骨文字的线条造型造成影响。以史为序而划分的五期文字,同样衍生出五种不同的文字风格与文字结构。
同样,从龟甲兽骨到印石的转换中,石质的软硬与刻刀的钝利,运用刀法的各种技术手段也会对甲骨文篆刻的线条效果造成直接的影响。甲骨文字以单刀直接契刻者居多,少有双刀。单刀线条多犀利挺健,入刀、出刀处呈尖锐状,线条中段圆浑饱满;双刀线条多两端平正,粗细略相近,线条恬静安详却不失流畅爽劲之硬度。如商代牛骨《宰丰骨匕记事刻辞》,该卜辞行文两排,行距略宽于字距,结字稳健,布局从容精妙,疏密开合,结字错落有致,一任自然。所用刀法为双刀阔刃,文字结构与青铜铸文(金文)如出一脉,线条圆浑雄健,布局奇美,疏密自然。
对于篆刻文字的延展,宋元以来无数篆刻家都在这方面做出了探索性的尝试,篆刻直接借鉴古碑碣、款识等文字,其意趣在于“金石气”的共同性。甲骨文与篆刻的融合,有书刻两意的双重优势,甲骨文字入印,一是表现线条质感在似与不似的异趣中转化;二是刀法及金石语言对线条形质的控制与发挥。甲骨文篆刻的艺术特色在于合理地保留了甲骨文的特质,而其意趣在异化统一之后所产生的篆刻艺术,增强了文字和线条的视觉效果,金石意气使甲骨文篆刻线条表现更加多变。
徐上达《印法参同》中有言:“刀有中锋,有偏锋。用须用中锋,不可入偏锋。中则藏锋敛锷,筋骨在中;偏则露筋露骨,刀痕可厌,且俨然新发刃,无古意矣。”[1]由此可见,在使用篆刻的刀法表现甲骨文时,同样需要体现“中锋”的感觉,所以冲、切刀并举能更具神韵。冲刀多用于表现犀利、挺健流畅的线条;切刀则多表现浑厚、凝练、含蓄、质朴的线条。其他如“冲切并用”,以及披、削等技法,则用于表现线条的多变与灵动,包括用刀背敲击边框和磨划印面,使印面形成残破,追求厚朴、苍茫的趣味。
篆刻家行刀时习惯性注入力量的大小、轻重、快慢,同样会对线条产生诸多变化。“刀锋朝己,不可向外。惟节字宜用正笔中锋,而刻印,锋能正而刀干则不可正。故到易稍侧,以锋之一角着石,用锋之角,不用锋之刃。轻重徐疾,粗细得相宜矣。”不同刀法技巧的运用,使甲骨文篆刻线条产生不同变化,无论运用直线与曲线或是运用残破与断连的技法手段,都以追求甲骨文篆刻犀利爽劲的线质为根本。金石气韵以及其他篆刻处理手法的融入也丰富了线条的表现力,篆刻技法的多变也是形成甲骨文篆刻独特印风的重要环节之一。
甲骨文高清大图
喜欢 请点 在看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 赞赏
The more we share , The more we have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点击链接开始咨询 ↑
可选专业:东洋画,创作研讨会,书法,东方美学,西洋画,东西方美术比较,美术评论,韩国美术史,雕刻,展览企划,立体造型,工艺设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当代美术”(ID:dangdaimeishu)。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