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清居一日,胜却人间十年
士岂能长守山林,长亲蓑笠?
但居市朝轩冕时,
要使山林蓑笠之念不忘,
乃为胜耳。
《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懂得生活的人,到了一定年纪大多喜欢平和,喜欢安静,喜欢山一样宽厚、深沉的状态,而传统文人也常称自己为山人,这其实代表了中国传统中隐逸山居的一种意向。
山中清居一日,胜却人间十年。当生命从喧嚣、躁动中沉静下来,得闲山居,成为生命最好的滋养。
梁实秋曾言:“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
在热闹的尘世里,四季总不分明。可是在这山中,日日幽静,人心闲淡,对自然的感受愈发明朗。
空山静谧,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初秋的傍晚,月色皎洁,高悬在松林之上,山泉清冽,流淌在山石之间。在这样的环境中,心会不由自主地闲下来。
陶渊明说: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别因为呆在城市中太久,而忘记了自然的美。别因为每日的忙碌,而忘记了认真地活。
居山中,便是让自己闲下来,去靠近自然,聆听自然。云游鸟飞,叶落鱼游,皆可入诗,皆是闲趣。
世人曾言:山中一日,人间十年。因为居在山中,人心变闲,时光才变慢了。
如今,世事纷杂,熙熙攘攘皆为利往。信息如瀑布般,将你我裹挟其中。
物欲横流,红尘赤日,唯有清心,方能明志。
唯有清居,方可养得素心。秋日山居,是清居最好的样子。
元代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数间茅舍,拥书万卷,沏一壶清茶,坐卧其间。饮一杯山水之凝萃,望山色之苍翠,草木之灵动。
人归草木,心归朴素,是一场清修。
陶渊明《自祭文》:含欢谷汲,行歌负薪……欣以素牍,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
秋日山居,是在忙碌庸俗的生活里,找一处空隙,与自己独处,与这个世界非凡的心灵对话。
放开对名利的执着,寻找生活真正的意义,才是清居的要义,如此才不负人生百年。
弹一曲琴音,与松间为友,与明月为伴。习一篇字帖,在横竖撇奈里,感受中国文化里的藏拙容让。
植一盆兰草,觉草木之可爱,修心底之柔韧。
人当有自己的爱好,即使如蚍蜉,亦能留有一方小天地,与己清赏。居山中,亦是清居。在山川草木间,与心独处,归于素雅。
深秋,山里的硕果在望,秋橘秋柿挂枝头,苹果绛红,栗子已熟。
走过春之娇媚,夏之茂盛,秋正是成熟沉淀之时。
正如人之中年,经过少年的明快,青年的奋发,中年正是“纯熟练达、宏毅坚实”之时。
人不应该走得太快,而忘记了为何出发。也不应该走得太急,而忘记了为何前行。
庄子曰: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
人生在世,亦有四时,枯荣有时,喜悲有时。认真感受每一刻,清心明志每一天。
秋居山中,是思考的最好状态。
居于山气日夕间,望天上云卷云舒,看林中叶落果结,自然总会有答案,而生活亦会有其解。
居山林间,是对精神最好的滋养。
苏子曾问:“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几时,几时,不如今秋时。居山间,人心清闲,一日胜十年。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明清家具之家”(ID:tieliw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