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二十四节气解》说:“阳极之至,阴气始生。日北至,日长之至,影短至,故曰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过了这天之后,太阳直射点南移,白昼开始逐渐变短,所以称之为夏至。
所以民间常说:“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过了夏至,日头就一天天短了。日满亏,水满溢。夏至之前,太阳高度持续攀升,到了夏至日时,已经到了最高。
阳气到了极限的时候,阴气就开始显现出来,夏天开始转秋,四季又将开启新的轮转。
夏至时,阳气到达极致,阳气的极致下阴气开始产生。也因此有了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
鹿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阳性的鹿角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冬至日角才脱落。
真正的夏日,始于一声蝉鸣。仲夏三伏蝉,蝉鸣半夏,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炎热的仲夏,阴阳调和,万物皆宁。喜阴的生物欣欣向荣,阳性的生物开始消退。
夏至吃面是江南地区的重要习俗,南方的面条品种多,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新麦已经登场,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吴江县志》中说: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江南地区除了食面,还食“麦粽”并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俗谓“夏至饼”,解解馋消消遣。
《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祈求消灾年丰。
夏至时值麦收,农人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
《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
夏至日,妇女们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有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之意。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至一到,天气炎热,人们易食欲不振,夏至阳气最旺,要注意保护阳气。
绿豆是药食两用的夏令佳品,可清热解毒、润喉止渴。
夏季阳气盛于外,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
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多食用瓜果蔬菜,清热解暑。
夏日炎炎,酷暑难耐,往往让人心烦意乱,而烦则更热。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心上无风涛,随处皆青山绿树。
因此,要善于精神调节,多静坐,排除心中杂念。
夏至日,万物繁茂生长,对雨水的需求也达到极致。诗人说:“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伴随着上天的滋养,池塘里早已“莲叶无穷碧,荷花别样红”,绿树阴浓里“蝉鸣声声响,忽觉夏日长”......
夏至已至,万物都在蓬勃生长,那耀眼的瞬间,像极了天边刹那的火焰.....
虽然终有一天,生命会凋谢,可最灿烂的人生,就是看过了世界的黑暗与痛苦,却依然相信它的单纯与美好。
活在当下,生活当如夏花一样绚烂绽放。
图片: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源: 东方生活美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明清家具之家”(ID:tieliw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