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个“撞衫”的人,他花2年时间拍摄:撞衫不可怕,可怕的是……
和别人撞衫是什么感觉?大概是撞衫不可怕,谁丑谁尴尬吧。
线条感的画出现在线条感的人前,感觉就像是一条河。
这是黑白双煞吗?黑色的那个还有点“死神”的感觉……
一条红色围巾,感觉随时可以做弥撒。
这花色也没谁了,真的不是根据名画来设计的吗?
印象派碎花连衣裙是今年最火爆的款式,别说这女孩穿上还挺好看,搞得我也想买一条。
视觉影响力选编:视觉艺术对摄影师有着极高的要求,有过摄影经验的人都知道,摄影就是几分之一秒甚至是几千分之一秒的事情,这种瞬间性是由摄影的“技术性”和“在场性”决定的,技术性决定了相机感光元件的曝光时间,在场性决定了摄影师必须对现场拍摄对象的瞬间把握。这就表明你不可能像画家一样悠悠然一笔一画地添加画面元素,也表明在按下快门这一瞬间之前,很多问题都需要事前做充分的准备。一个有经验的摄影师,事先周密的计划和思考对于拍出理想的照片至关重要,哪怕你是在霞浦拍摄滩涂风光,也要对天气、潮汐、光线的方向、渔民劳作的习惯等诸多因素了然于胸,摄影师的所有的想法都要产生在按下快门之前,一旦按下快门,瞬间就被凝固,你有再多想法也与拍下的这一幅照片无关了。“瞬间性”给摄影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对于摄影艺术创作还是奢侈了点,多数情况下快门的速度远远达不到一分钟那么漫长。尽管在今天,数码后期技术的发展对前期拍摄发挥出了重要的弥补作用,但是和绘画相比能够自由加工处理的还是少得太多太多。
大概现在毛衣的配色灵感都是取自于名画。
这花纹,真是绝了,衣服和名画都有一种自带的流动感。
黑白线条可不就是城市钢铁森林的缩影?
这可不是撞衫了,这连形态和打底裤都撞……
以上都是奥地利摄影师Stefan Draschan的作品,当人们在周末去博物馆消遣的时候,Stefan Draschan也跑到博物馆里,但目的不是看画。
而是看人,看人与画之间会产生怎么样奇妙的连接。
或撞衫,或撞发色,或撞神态,或撞脸……他坚信,人与画绝不是冷冰冰的,而是一定存在某种缘分。
为了等这种缘分,他愿意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只为了等一个能和墙上的画融为一体的人。
然后再用镜头捕捉这巧妙的一瞬间,对他来说,这就是逛博物馆的乐趣。
因为喜欢这项活动,他做了一个名为《People Matching Artworks》的摄影计划,目前已经捕捉到1000个游客和画作之间的灵魂相撞。
撞发色
黑蓝的配色,就像是夜空里闪耀的星星。
青黄相接的大树,就连渐变的颜色也能在画中被精准捕捉到。
视觉影响力选编:视觉艺术对摄影师有着极高的要求,有过摄影经验的人都知道,摄影就是几分之一秒甚至是几千分之一秒的事情,这种瞬间性是由摄影的“技术性”和“在场性”决定的,技术性决定了相机感光元件的曝光时间,在场性决定了摄影师必须对现场拍摄对象的瞬间把握。这就表明你不可能像画家一样悠悠然一笔一画地添加画面元素,也表明在按下快门这一瞬间之前,很多问题都需要事前做充分的准备。一个有经验的摄影师,事先周密的计划和思考对于拍出理想的照片至关重要,哪怕你是在霞浦拍摄滩涂风光,也要对天气、潮汐、光线的方向、渔民劳作的习惯等诸多因素了然于胸,摄影师的所有的想法都要产生在按下快门之前,一旦按下快门,瞬间就被凝固,你有再多想法也与拍下的这一幅照片无关了。“瞬间性”给摄影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对于摄影艺术创作还是奢侈了点,多数情况下快门的速度远远达不到一分钟那么漫长。尽管在今天,数码后期技术的发展对前期拍摄发挥出了重要的弥补作用,但是和绘画相比能够自由加工处理的还是少得太多太多。
虽然已经秃顶,但是秃出来的头皮锃光瓦亮,恍惚间还以为是墙上的日出照射出来的呢……
撞配色
不知道现在的服装设计是不是以名画为模板,但确实有很多服装配色的灵感来自于名画。
导致有些人一去博物馆就看到了自己“衣服的布料”被挂在墙上展出。
这时应该会有一种自豪感吧,毕竟自己可是把名画穿到身上的人啊,多么不凡的审美品位……
撞穿搭
和画中的人物穿搭几乎一模一样,大概会让人怀疑,眼前的这个人,是从画里走出来的吧。
这是把画中的沙发做成了围巾吗?这抹蓝色真的是神来之笔。
羽绒服的大毛领正好和贵族的“围脖”相得益彰。
一黑一绿的搭配,不就是画面最左边的搭配?感觉像是6人的闺蜜团,却有两个人单独拉了个小群。
撞配饰
戴了一顶特拉风的帽子去博物馆,结果发现这帽子和画上的图案很相似,这应该就是前世的缘分。
这个白色围巾真的是灵魂,往黑色的衣服上一搭就是cosplay。
撞相框
这土黄色的毛衣,无论花纹还是颜色,都和相框很相似呢。
画面人物的上衣变成了他的围巾,裙子变成了他的毛衣,和相框的颜色也很接近……看来小伙子搭配有一套。
撞神态
光名画秀恩爱就已经酸死我了,再来一对情侣,我今天出门是打翻了醋罐子?
如果我有罪,请让法律制裁我,而不是以秀恩爱这种方式折磨我……
看到以上这些画,或许会有人以为是摆拍,毕竟这么巧合的事情不多见。其实完全不是摆拍,而是他花了很长时间和精力才拍出来的。
他为了拍摄这一系列,做了一系列规划:
每周一前往卢浮宫
每周二去庞毕度中心
每周三则是毕加索美术馆……
而且在每个博物馆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所以才能遇到这么多的“巧合”。
让人惊叹真是太奇妙了,穿着相似的衣服经过相似的画作前,估计灵魂都会在瞬间出窍,穿越到画里吧。
撞名画是一种缘分,无论是撞衫、撞发色、撞形态,甚至是撞脸,都是一种巧妙的缘分。
比起撞衫,撞脸的感觉可能更爽吧。
不过去博物馆里欣赏“挂在墙上的自己”,感觉还是蛮怪的呢。
真的怀疑这个世界有月光宝盒啊,不然为何有如此多的巧合?
别说脸了,就连身高、身形、胡子都很像呢。
说这个人和画中人完全没关系我才不信。
完全就是“画中人”啊,让人感觉他们下一秒就会魂穿回画中。
博物馆真是个奇妙的地方:有的人去看画,有的人去看人。
Stefan Draschan或许正如同卞之琳的《断章》所写: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对Stefan Draschan来说,站在名画前看画的人,就是他的风景。
你在看画中人,画中的人在看你。
还有人在看你和画中人,而我们作为读者在看人拍摄的人与画中人……这彷佛是一个循环。
那么,究竟谁才是谁眼中的风景呢?
或许每一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眼中的风景吧,在我们没注意到的地方,我们已经成为了别人的风景,装饰了别人的梦……
阅读 427
写下你的留言
柒摄影官方摄影团简介
十年坚守 探秘地球
柒摄影机构简介
柒摄影机构坚持十年只做国际摄影创作旅行的机构,所有的行程都是由本机构独立开发,拥有中国摄影团的许多第一的辉煌记录。比如:巴布亚野人、勘察加火山、北极光冰瀑布等。不仅寻找地点走在别的机构前面,还注重摄影旅行的体验和创新,第一个在纳米比亚红沙漠和死亡谷拍摄黑人男女模特人体,第一个带僧人模特拍摄柬埔寨吴哥窟,第一个......
如今我们逐渐回归摄影旅行的本源、从南极到北极,从抚摸鲸背脊到拍摄北极熊;从马赛马拉草原到加拉帕克斯群岛,都可以看到柒摄影机构的摄影师们愉快地拍摄着。从2019年开始,当柒摄影机构进入第二个十年之际,联合了广东畅游、平一摄影机构、爱廉飞商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为中国摄影师和旅行家提供优质专业的摄影安排。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老柒摄影”(ID:Qifot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