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有鱼:以认知为尺,人能否测量宇宙?

倪有鱼:以认知为尺,人能否测量宇宙?



【灵感碎片】一言一吾 i-Talk 旗下的一档资讯栏目,直击建筑与艺术现场,搜集最新展讯,新书发布、热门话题等,让灵感之泉源源不断。





  


《穹顶与刻度》

艺术家倪有鱼个展

策展人:朱朱

地点:和美术馆

时间:2022年8月27日-12月18日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新城怡兴路6号








倪有鱼 Ni Youyu

艺术家








人物简介:

2014 年 CCAA 最佳年轻艺术家奖获得者。从 2005 年起,倪有鱼曾在上海开始当代艺术展览的策划和艺术个案的批评写作。自 2007 年起,他开始成为独立艺术家。他曾受邀在上海美术馆、台北当代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加州橘郡美术馆、德国 Konstanz Kunstveren 以及贝浩登、CFA 柏林和 Galerie Obadia 巴黎举办个展。并被布鲁克林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香港 M+美术馆、香港艺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和美术馆、悉尼白兔美术馆、首尔阿拉里奥美术馆,柏林 Me 美术馆、希克收藏、皮诺收藏、DSL 收藏及瑞士齐斯拉艺术基金会、 SCoP、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图:郭濮源摄)

  

   以认知为尺,人能否测量宇宙?

置身和美术馆,自然光从核心筒顶端倾洒巡游于双螺旋楼梯,偶与底层中央倪有鱼创作的数件装置交会。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展览《穹顶与刻度》所隐涵的宇宙观照与和美术馆盘旋上升的建筑空间,正以某种超越时空的方式发生对话,参互成文。



俯瞰和美术馆底层空间  ©️和美术馆


《穹顶与刻度》 倪有鱼 综合材料 78 × 40 × 7 cm 2022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倪有鱼看来,穹顶与刻度恰好对应着宇宙与人类。宇宙是无法被测量的,但人类以自身的认知为尺试图描述它。在这种能与不能之间,作品的张力被一一呈现。



《遗迹3》 倪有鱼 综合材料 60 × 36 × 153.5 cm 2019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太阳系》倪有鱼 综合材料 153 × 48 × 48 cm 2022 展览现场

©和美术馆 摄影:刘相利


“穹顶与刻度”是倪有鱼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个展。展览由朱朱策划,展出作品达百余件,涉及绘画、装置、雕塑、图像拼贴、木刻、摄影、影像等多重媒介,全面展示艺术家自2008年至2022年的创作实践。展览运用由安藤忠雄担任建筑设计师的和美术馆中的三层空间,对应倪有鱼的创作背景所隐含的“天、地、人”传统三要素。艺术家以他的创造力,构成一种有限而始终盘旋而上的尺度,测量着上方喻示无限的空间和时间的穹顶。


《神庙》、《神庙2》、《力士2》、《酒神》、《伐木人》 倪有鱼 综合材料 2019-2021 展览现场 ©和美术馆  摄影:刘相利


《滚下楼梯的裸女(与父亲合作完成)》 倪有鱼 综合材料 25.5 × 25.5 × 59 cm 1990-2015 展览现场 ©和美术馆 摄影:刘相利


《博物馆的余晖 》 倪有鱼 布面丙烯 260 × 340 cm 2018 -2019 展览现场 ©和美术馆 摄影:刘相利

受到约瑟夫·康奈尔(Joseph Cornell),以及在学院教授建筑和机械制图的父亲的影响, 倪有鱼的众多创作都显示出与手工的亲密关系,他甚而会迷恋制作过程所带来的微小的误差感,视之为作品的一部分或新的契机。他欣然认同的艺术范型,往往“发于感性而止于理性”,虽然在挖掘“原本无关的事物之间隐性的逻辑关系”方面,超现实主义带给他重要的启示和乐趣,然而,他一直警惕过于空泛和放任的联想,强调视觉的去欺骗性,“有图像之始就有欺骗”,正是这种思考的训练和作用,使他的作品时而显得像推理小说,严谨、整饬而又耐人寻味


《奥林匹亚 (局部) 》 倪有鱼 综合材料 31 × 21 × 170 cm 201 6 -2019 展览现场 ©和美术馆 摄影:刘相利


《窥》倪有鱼 布面丙烯及古董画框 31 × 47 cm 2021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面对时间这一根本的命题,倪有鱼多年来运用了不同的视角、材料与形式进行不懈的表达,他声称:“‘时间’是贯穿我许多作品的轴心,它几乎可以串联我所有的系列。”与此相印证,他的几个作品系列有着漫长的创作周期,过程看似枯燥乏味,却给予了他独处、穿越图层的物质化和形而上的冥想的机会,“我的创作似乎一直关乎‘时间’,却几乎从来不关心‘时效’”



《遗迹》 倪有鱼 布面综合材料 220 × 600 cm 2018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从“拱形”、“尘埃”系列,到“银河计划”,艺术家的创作以不同媒介与创作手法,描绘着一个浩瀚宇宙。他同时刻画大地的意象,一幕幕具象景观透过画布的铺陈和水冲的干预,人为地影响着观众对自然的想象。他又用木材雕出刻度,把时间记录于“寸光阴”;以古董画框,打破与重组人类栖居的空间,迫使观者不断反思绘画艺术在知觉构建上的努力;在《博物馆的余晖》中改写自意大利药剂师费兰特·伊普拉多(Ferrante Imperato)于16世纪编撰的《自然历史》插画,故意隐去人物,巧妙换走架上作品和书籍,叙事背景从画面得到抽离,时空在几百年的流转中不断融汇、交错。

《博物馆的余晖》 倪有鱼 布面丙烯 260 × 340 cm 2018-2019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走出画室》 倪有鱼 综合材料 80 × 80 × 151 cm 2020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激光穿过蒙德里安2》 倪有鱼 布面丙烯及艺术画框 30 × 39 cm 2021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空间里蕴藏着时间,时间又包裹着人的轨迹。在观展过程中,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徐徐铺陈,作品之间内在的关联与互文,如同小说中的草蛇灰线,由观者细心发现、回味。


和美术馆展览现场  ©️i-Talk


  

  对话艺术家倪有鱼

I=i-Talk   N=倪有鱼


I:您的作品受到约瑟夫·康奈尔的影响,能否聊聊您为什么喜欢康奈尔?为什么用相似的手法来创作?您的作品有什么不同的思考角度?


N:关于时间这个母题和对材料的把握,或许是我与康奈尔显著不同的地方。在漫长的岁月中被不同程度消耗、打磨,从全球搜集到的这些古物会产生无法复刻的温度与痕迹。再通过重新思考、排布及填充,它们会产生更多偶然性和关于自身对时间的投射。




《风格派》 倪有鱼 综合材料 41.5 × 25 × 19 cm 2022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右图); 左图为作品局部 ©️i-Talk


I:您曾说过“有图像之始就有欺骗”,您的作品传递着一种神秘感,悬疑气质,有点像推理小说。这种感受是有意为之的吗?在作品的细节里,您做了怎样的编排和设计?


N:绘画本身就是欺骗性的。不管什么风格流派,特别是所谓写实主义的作品,看似很像,但其实不过是颜料的叠加,远远不是真实的物。其实我的作品会把绘画不会顺从这种欺骗,而是把它明确地暴露出来,让观众看到这一层逻辑。


《梦的解析3》 倪有鱼 布面综合材料及古董画框 37 × 44.5 cm 2022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不同形式的作品之间产生互文。右图:《双重意外2》 倪有鱼 综合材料 60 × 50.5 cm 2022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I:在《穹顶与刻度》展览中,您的作品与和美术馆的空间组合得非常巧妙。您如何看待艺术作品和展馆之间的关系?


N:和美术馆弧形展厅的独特之处是适合移动观看,这与我很多的创作理念相吻合,它们需要一种线性的观看方式安藤忠雄设计的冷峻庄严、螺旋交替而上直至穹顶的建筑场域,正好呼应展览中天、地、人三个概念,作品与空间关联互补,观众可以从中找寻埋藏的线索。




和美术馆清水混凝土双螺旋楼梯  ©️和美术馆


和美术馆穹顶  ©️和美术馆

展览现场 ©和美术馆 摄影:刘相利







END



出品方


监制:朱丽康

主编/策划:李昕

排版:东开开

图片:艺术家提供、和美术馆、i-Talk














 近期精彩内容回顾 


朱锫|自然之燃


上海天文馆|星辰在望


张永和 | 时间漫游




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 | 在建筑的边界之外




摩西·萨夫迪 | 从建筑的另一个维度寻找未来



阿尔瓦罗·西扎 | 我的建筑中没有“我”




马岩松 | “坏孩子”的反成功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言一吾ITALK”作者:一言一吾(ID:I-TALK0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