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拍出了这么多没用的照片
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
第56期
点击右下方标识,可听语音▼
上周我跟一位留学归国不久的90后,聊了一些国内外摄影艺术方面的话题,还看了几位摄影家的作品后他说:只有跳出那个熟悉的小井,才能发现外面还有个更精彩的世界。我深以为然!
近几年,有些摄影家发现曾经自我认知的摄影艺术作品,与那些被艺术界和文化大众接受的艺术作品越来越远了,由此发现这些年拍了许多没用的照片。
还有些影友们困惑地问:如果获奖作品不一定就是可以作为样板学习的好作品,今后应该学什么呢?
我们知道,有些摄影人拍摄的主要目的或为了获奖,或娱乐自己,或兴趣追求。
但还是有不少的摄影家们是因热爱摄影艺术,多年不断探寻实践能拍出或有艺术性,或能留存下来的作品。
众所周知,我们国内摄影家拍片努力,也肯吃苦,且技术技巧纯熟,身边拍摄题材丰富,更有着拍摄出优秀作品的愿望。只是由于一些原因,有些摄影人不清楚怎样的作品才有用。
1 摄影坐标系
这先要了解清楚国内外摄影坐标系,只有清楚了自己所处位置,才能找到努力方向。如果方向错了,越是努力,距离目标越远。
我们知道,因创作的功能性质不同,国内摄影分为摄影界、摄影艺术界和摄影行业,各自“主流标准”是有区别的。由于拍摄的主要作用不同,功能不同,目的不同,因此对作品判断标准当然也不相同。
试着举个例子:都称作交通工具的车就分为:摩托车、越野车、客车、卡车、脚踏车、婴儿车……因各自的功能不同,作用不同,使用也不同,各种车的优劣判断标准也不相同。
所以,同被称为摄影的不同作品,根据不同作用、功能和用途等,相应有着不同的思维表达和视觉呈现方式,以及不一样的判断标准。
2 以风景摄影和社会纪实摄影为例
风景摄影包括:沙龙、人文、地理环境、装饰性、艺术性等。
沙龙作品如下图例
人文作品如下图例
地理环境作品如下图例
装饰性作品如下图例
艺术性作品如下图例
在我国摄影界多出了一个方式:中国式风光摄影。
再如,社会纪实摄影也是因不同作用、功能和目的等,相应有着不同的思维表达和视觉呈现方式,以及不同的判断标准。
社会纪实摄影包括:新闻纪实、社会纪实(可细分为宣传纪实、文献纪实、社会文化纪实和社会文化艺术纪实)如下图:
新闻纪实如下图例
社会纪实作品如下图例
宣传纪实如下图例:
文献纪实作品如下图例
社会纪实、社会文化纪实、社会文化艺术纪实作品如下图例:
我国摄影界独特的表达方式:中国式纪实摄影。常见的是宣传照片、记录照片(包括并列关系的组照)。
关于宣传照片,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是要做宣传的。只是国内所谓高大上的“能量”宣传照片,有些是用了情绪渲染方式,生硬说教灌输给观众。如此宣传照片既起不到感动与教育人的宣传效果,今后也无法成为有用的照片。简而言之,宣传照片是否具有艺术性不重要,只有起到宣传效果了才重要!
所以,好的宣传照片,是通过展示出人性的温暖去感染人,以此达到宣传目的。
3 摄影学习的渠道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暂不谈其他外在因素,先从摄影人的角度分析国内主要学习摄影的渠道与不足。
1、各种摄影培训班
①.初级班。初学者既需要学习拍摄技术技巧等基础技能,同时也要客观讲解名家名作为什么优秀,并介绍作品因时代局限与不足,让初学者今后不要盲目模仿名作,知道怎样循序渐进。
②.中级班。提高摄影水平方面的培训,如摄影史学习,如果仅是作为摄影史料方面的结论性了解,就会缺少了对摄影史的辨别、反思、借鉴等方面的客观判断与认知,忽视了摄影家需要提升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③.高级班。提高摄影家认知内容方面的学习,如相关摄影文化和世界摄影艺术发展,以及当今世界艺术多元变化发展至今真实现状等方面介绍比较少。但这些却是打开摄影家眼界,创新作品不可缺失的重要方面。
如果培训班学不到,摄影家需要自我学习相关内容,这对今后提高摄影水平能起到很大帮助。
2、影赛获奖作品不一定都是优秀作品。摄影人对于国内大小各影赛获奖作品,已是比较熟悉了,这里不做赘述。有关国内组织的只有中国人参赛且需要交付参赛费的所谓国际影赛的获奖作品,水平更低一些。如果有较多摄影人为了获奖,以每届获奖作品为学习样板,会模仿出太多相似的没用照片。
3、除了摄影展览,艺术展览也需要看。摄影人要多看艺术界展览的优秀作品。如果有机会出国先去世界各地著名博物馆、画廊和艺术展看那里展览的优秀作品,再顺便到景区拍照。
如果缺少了对世界艺术多元化发展变化现状的了解,学习借鉴就会受到局限,致使有些摄影家的摄影创作目标只能回头看,在那几十年前作品的基础上努力调整模式拍摄;因为做不到怎么明确向前看,就难以拍出有创新的作品。
4、网上一般情况下能浏览到的国内外作品水平参差不齐,难觅好作品。且重要的是电子屏幕看当代影像,与现场观摩展览作品的视觉感受效果有很大差异,这使得摄影人对作品难免误判。
5、认知有了闭环的摄影人,难以再接受新观念。如果长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摄影环境中,会希望找到摄影观念认知趋同的人,彼此产生认同的满足感或成就感,难以脱离熟悉的舒适圈接受新观念、新挑战。由此对我们自己在摄影坐标系所处位置有了错误的认知与判断,迷失摄影艺术的创作方向。
6、模仿名家作品。一些摄影人在学习摄影的过程中,大多喜欢效仿世界著名摄影家作品,因模仿的相似而产生了成就感。
需要知道的是,初学者在基础学习时的模仿是学习过程的方法之一。但作为成熟摄影家,应是在获得启发、拓展思路、提高认知之后,以新的思维表达方式,创作新作品。
4 借鉴成功经验
我们如何学习名家名作之后,拍出自己的优秀作品呢?
上期介绍的世界著名英国新纪实摄影家马丁•帕尔,出生于1952年,他学习的也是传统摄影,主要创作时期还遇到了正处于英国摄影界传统保守的封闭阶段。当他偶然看到罗伯特•弗兰克拍摄的《美国人》画册,便被深深吸引。并以此为线索找到李•弗里德兰德、加里•温诺格兰德、黛安•阿勃丝等摄影家的作品反复琢磨后,突破原来的思维模式,确定了自己的摄影表达方式,成为了世界著名摄影艺术家。
摄影家们想突破各种障碍,成为世界著名摄影艺术家,帕尔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可关注公众号,查看上一期的详细介绍。也可点击图文下方的链接)。
5 多看好作品
要提高摄影水平并破圈的前提,一定先要多看好作品!
记得曾在银行工作的一位喜欢摄影的朋友介绍,过去银行新入职的员工掌握辨别真伪人民币的主要方式,就是每天都要训练用手触摸清点大量真币,哪一天突然遇到假币,凭借手感就会发现异样。
我自己识别好作品的经验与此相似。虽然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但在二十余年前我刚入职于摄影报任图片编辑时,仍然拿不准什么是好照片。后来非常感谢刘昕给予我的帮助,幸运地认识并得到了非常优秀的著名图片编辑马克•埃德尔森的多次传授图片编辑相关知识,同时还提醒我去看了大量国内外真正的好作品,数年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开窍了。
当然,我现在还是会遇到各种疑惑,所以一直不敢过于懈怠。
此外,在我国的艺术领域,多年前就已经接受了摄影艺术作品。这些年国内艺术领域举办的艺术节,展品不仅有国画、油画,还有摄影、雕塑和装置艺术等等不同时代变化发展的优秀作品。
摄影人观摩学习视觉艺术,要尽量更多地现场观看展览作品,培养对艺术作品的辨认能力。
只有认知到,才能想得到,才可能拍到,才或许能拍出好作品。
6 都是亲历者
这几年我们可能感觉仍然过着跟以往相似的小日子。但作为摄影家应能洞悉到当今的疫情、通胀和俄乌冲突等等,使国内外经济、社会和文化等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果是在今后的2042或2052年再回望当下,会发现我们现在已处于一个正在关闭旧时代,开辟新时期的年代,大家都是亲历者。这里仅仅只是从摄影的角度而言,摄影家遇到了几十年难求的拍摄题材。
愿我们的摄影家不要遗憾地错过这千载难逢能多出摄影大师的时代。
7 传统学习是传承精神,艺术需要创新。
无论您用传统社会纪实摄影,还是新纪实摄影,以及其它方式拍摄,如果仍然是从众心态,或是沿用几十年前的思维角度模式,只能成为大量相似影像的众多制造者之一。因为传统学习需要传承的是精神,而艺术是需要创新的。
我们摄影人应追求成为社会变化发展的记录者,或社会文化进程中的表达者,或时代特征的艺术创作者。
众所周知,艺术创作应是多元表达,不能只有一种表达。为了不在杯弓蛇影的心态下创作,提高认知保持独立思考能力对于摄影家很重要。
此外,在我们这个公众号的群里,经常看到有群友谈论摄影人也要学习哲学。我们知道,哲学的本质就是让人们走出自己大脑中原有的认知世界,去发现外面真实世界发生的本来面目,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由此想到一句话:智慧的人都很犹疑,无知的人都很自信。
希望今后我们一起成长!
我们下期再见!
相关链接:我们正处于出摄影大师的时代——学马丁•帕尔破圈,入艺术界方法(下)
请关注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
加入微信群
请扫描下方微信二维码
作者简介: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独立策展人、影像评论人、高级编辑。曾先后在中国的摄影纸媒、北京798艺术区创建画廊出任艺术总监。十余年前出版专著《图片编辑与版面设计》成为中国传媒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摄影系教科书;数年前出版专著《认知摄影》。百余次在全国性摄影大赛担任评委,近十年先后在美国洛杉矶艺博会、纽约双年展、纽约联合国总部和法国卢浮宫、多尔尼艺术博物馆,以及北京798艺术区、中国各摄影艺术节和台北等地,为王庆松、荣荣•映里、何崇岳、张晋、木格、赵依依、刘大地等数十位摄影艺术家独立策展。
●说明
本公众号内容为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合作,请电邮1009350910@qq.com 或留言公众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雨歧看影像”(ID:xieyuqi3phot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