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步履不停:入局碳中和的野生创意人
Sam
#BG
本科双一流建筑系
硕士QS30建筑系
#工作
2019-2022:某大型设计院-建筑/城市设计师
2022-至今:某碳中和公司-碳咨询师
#其他
设计师&创意人
设计师的9年
9年建筑与11年美术,让我几乎没有想过有一天真的会调整去到一个新的方向。
接触到建筑或者说设计的时间相对较早,爷爷是较早一代的设计师,在很小的时候就常在大人的书房里看到各式各样的工程设计图纸,在上大学之前陆陆续续又学了大约11年美术,高考结束后,自然而然便选报了建筑,毫不犹疑。
本科阶段的学习,累但并不吃力,并乐在其中。学习覆盖面的广而范激发了我对很多不同领域事物的好奇与探索,经济学里的博弈论,区域经济,社会学,综合实践等等很多有趣的话题。同时建筑系里的高强度合作型的学习模式,也让我获得了许许多多一同学习成长的好伙伴。这5年的满怀,让我在研究生阶段又一次选择了建筑,疑虑却也无畏。
图 / 本科的最后一个课题,给某2500年历史古城做新城规划
图 / 研究了社会平等、遗宝、宗教、迁都等很多有趣的话题
硕士阶段,尽管已听到了一些市场行情,但秉持着热爱与坚持能战胜一切的年轻炙热,继续在建筑系里没日没夜的畅游。一起念书的同学,背景五花八门,艺术、社区工作者、工程、哲学等都可能是藏在建筑师背后的另一重身份,大部分的他们投入且热爱,对行业的震荡“置若罔闻”。
图 /常会被光影与建筑的杰作而触动,即使建筑学很累,但也丰富了感知
回国后,机缘巧合很快便加入了某个超高学历浓度的设计单位。很不错的资源与平台,很强实力的内外部的支持与人员配置,数个国际竞标收入囊中。可我的获得感与成就感日益减少,迷茫又无措。
搏一搏,熬一熬,说不定会好呢!可是设计被一次次不清不楚,没有缘由的推倒重来。我并不排斥当一颗螺丝钉,但是我不想做一个不明方向,不明目的的“白痴螺丝钉”,然而设计院处于价值驱动设计背后的决策的末端(一己之见),甚少获得话语权。
这让我反思,作为一线设计师的我到底提供了什么“设计价值”?这样的“价值”到底能对社会多少影响,带来多少价值?我找不到答案。要数量,要质量,要细节,更要速度,设计被资本疯狂驱动,我有点生气。
思前想后,尽管从来没有怀疑过对设计的热爱,但也想找一找新的价值与方向。26岁,未来还有30来年的工作要做,总归要试试。从未想过离开的我,迈出了第一步,在某个很普通的夜晚,提了离职。
世界不止有设计
离职后的日子,一切都很好。世界很大,不止有设计。
这段时间让我再次聚焦于自己,结合自我兴趣了解了一些剥离建筑以外的全新领域。职业好多,市场好广,期间见了许许多多老朋友也认识了一些新朋友,通过他们又进一步了解了一些行业现状。(在这里感谢各为朋友大佬的时间与经验分享!)
同时,也让我逐渐发掘转行这件事并非个例,而是各行业、各阶段、各年龄的职场人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一件很普通的一件事情。这让我想起,V&A博物馆里的一句话“the only thing that never changes is that everything changes”。时时改变的市场,我们也将时时面对挑战。
一点小经验分享,对于跨岗/跨行/又跨行又跨岗的人来说,今年的市场环境并不乐观,hc不多,需要保持好心态。对于还没有工作的学生朋友,不要错过实习,可以多去各行业/岗位去试错,这是最低的成本与最直接的测验。
为什么是碳中和?
对于建筑师来说,可以选择的行业与领域不多不少。对于想转行的朋友而言,一个建议“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我自己而言,选择何种行业的初期,大致框选了4类(非MECE)。通过各行业内的朋友了解行业信息,盘了一下职业发展/薪资/健康/入场薪资/入场工作强度等各类因素便基本锁定。于我的判断依据为:社会所需&个人所长。选择这件事见仁见智,如果大家想考虑的更全面的话,我依据Market Entry模型列了思考框架,大家可以对着看一看。
-
研究相关的行研/用研
-
市场类相关的branding/markting/广告
-
互联网相关的产品/运营
-
碳中和。
碳中和的未来
“碳中和”,我个人理解来看是大国之间的政治与经济的博弈以及第三次能源革命的手段之一。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支持与革新力度前所未有, “1+N”顶层设计文件涵盖清洁能源,建筑,交通,绿色金融等多个领域。
在投资市场中,中国金融学会绿金委指出绿色产业的211个领域内将产生487万亿的绿色低碳投资需求。据相关数据指出2021年碳中和一级市场累计达622亿创历史新高,2025年一级市场规模将成长为到百万亿级超级规模。高盛预估将有总规模16万亿美元资金将持续涌入清洁能源技术基础设施板块。
从国内外政府及企业行动来看,CBAM欧盟碳关税将进一步加速碳中和行动计划,同时国内各行业颁布各类行业指南,对于建筑领域来说,2022年4月1号发布的《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中对建筑碳排放计算作为强制要求执行,同时所有央企均需提交碳达峰行动方案等等。国内外多个组织企业,陆续发布行动计划涵盖苹果,沃尔玛,宜家,宝马、阿里、腾讯等数个巨头企业。
对于想要入局的朋友而言,可以不仅可以关注“碳中和”本身,还可以关注“碳中和+”所衍生的上下游相关方向,碳中和是结果与目标,各上下游链接的是广阔的技术与市场。
从设计到咨询
目前我主要的工作内容是给各类企业提供碳中和管理咨询,帮助企业参与到碳中和这场由上至下的行动中。碳中和并非针对某个单一行业、单一场景,因此对于我以及很多双碳咨询的从业者而言,需要不断学习与掌握每个细分领域下的碳中和。
相比建筑师,双碳咨询师的角色让我更清楚我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提供何种服务)与市场定位(产生什么价值)。双碳目前整体就业环境目前相对友好,不内卷,不加班,追着夕阳下班!
任何行业对小白入局其实都不轻松,信息爆炸却也低效,我感同深受!转行过程中从0到1的艰辛与迷茫,后续我会在平台分享一些行业基本面信息与职场经验,(但并不是鼓吹任何朋友加入该行业),只希望能提供给更多的一线从个者的视角,让大家看见更多的信息,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图 / 下班!
创意再出发
不管是设计还是咨询,让我越来越感知,这一路的坎坷与成长其实都是对于自我、对于社会的探索。因此未来,希望能有更多的遇见与更多的体验。
所以我目前正在筹划成为一个有意思的创意人:一个从社会性角度出发,让解决方案更具创意!
于我而言,设计师首先是观察者,其次是问题解决者,设计是洞察与表达的方式与工具。希望透过设计,打开一扇连接社会且表达自己的通道。
设计是想象,更是媒介。对于这件事情的起源,得从大学时期看过的一个社区的机制创新开始,他们为社区的儿童设计一个支援体系,使他们能得到免费的零食和陪伴,以及研究生时期对监禁、犯人与社会如何良性循环的课题研究。这些一粒粒小小的种子从建筑学习时期被播种,如今我希望能通过身体力行让这些种子慢慢深根发芽。
欢迎各类志合朋友找我交流合作以及商务合作!
图 / 这是研究生时期《punish and design》的部分节选,旨在讨论如何更“友好”的“设计”监禁以获得更良性的社会环境。借此推荐一本超级有意思的书给大家,福柯的《discipline and punish》深入讲述了为什么人人都活在“监狱”
图 / “不会拥挤的插线板”
最后的最后,希望我们都能拥有一个不被定义的未来。“We are not in the world the true life is absent/The place in which I'll fit will not exist until I make it/An artist of the purest kind/ A poet with no poems/ A musician with no tones/ My life is my work that I devoted all my love to it.”,有更多的遇见与更多的体验。
- END -
撰稿:Seam
编辑:小樱
往期推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走偏锋”(ID:jzpf0118)。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