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AR消费市场迎来新的量化突破。随着Birdbath光学方案产品的量产能力与良率提升,产品价格下降至2000-3000元内,在消费市场开辟了一条切入口。
观影、信息提示以及轻度的游戏,仍是目前消费端AR产品所主打的核心场景,这些场景必然是有前景的,只是,现有的技术和市场条件限制下,如何让场景体验更进一步,或许是每个产品人需要思考的。
如果光看AR光学技术路径的发展,稍有一些了解的人都能大致梳理出来,比如最早出现用于Google Glass的棱镜,一块小小的正方体,很轻但视场角极小,除了用于提示好像几乎没有适合它的应用方向;接着是Meta AR(并非Facebook)所采用的自由曲面(离轴反射),虽然实现了大视场,但体积却异常大。自由曲面的产品形态较为多样,除了Meta AR所用的离轴反射之外,Epson的BT系列产品也均采用自由曲面方案,其体积更为小巧,但视场角也相应缩小;之后便是Birdbath,显示视场角通常在40-55度之间,重量(不含计算单元)约60-100g不等,产品形态形似墨镜,目前市场上大部分主打消费市场的产品均采用该光学方案;再往后则是光波导,几何光波导(阵列光波导)与衍射光波导、全息光波导等,虽然都是光波导,技术实现路径却大相径庭。搭配不同的光机,不同波导实现的显示效果、FOV、亮度、体积、功耗、成本、良率全然不同。
除了以上广为人知的AR光学方案之外,还有诸如孔阵波导以及更多不为人知的新技术形式,甚至全球少数团队在攻克AR隐形眼镜、脑机接口等更为前沿的技术难点。
抛开显示和光学,就无法成就AR。但单凭技术的难易度和先进性来谈论产品好坏,显然这中间并不存在强逻辑关系。
光学技术与产品形态不存在孰优孰劣,只有针对场景是否合适,如工业场景销量最高的Realwear产品,虽然采用“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棱镜方案,但针对该场景足够深入依然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再如微软HoloLens,动辄数万元,光学方面也并非尽善尽美,但其产品在显示、空间算法、手势识别配合微软的一系列软件,针对诸多行业应用场景亦游刃有余。
相比行业端,消费用户对产品的要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消费者角度,希望它有不亚于VR的大视场角、堪比普通眼镜的轻薄程度甚至希望更轻、能够支撑一天甚至更长时间的续航、不伤眼以及足够丰富好用的应用……
对于大众化消费级产品,相比技术的高端前沿性,更注重技术的量产与成熟稳定性,以及能否在一个点上触动消费者,驱动其为产品消费。所以即便已经出现更为前沿的技术产品如采用了Micro-LED的全彩衍射光波导、AR隐形眼镜,现有技术限制下,找寻能够平衡市场与场景的产品尤为重要。这也是为何现阶段不那么先进的Birdbath方案反而能够应用于消费端原因所在。
图源:Rokid
图源:Rokid
图源:VR陀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R陀螺”(ID:vrtuolu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