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拆书缘由
20岁,对于每个成长中的少年来说都是容易迷茫的时间段,我们对于未来人生路的决策犹豫不决,很多建筑学子选择转行,还有少部分人选择继续在这条路上坚持。与我而言也是如此,于是买了这本《建筑师的20岁》想从这些大师的身上找寻我渴求的答案。
02
书籍简介
03
读这本书能学到什么?
-
了解大师们早年与我们年龄相仿时的建筑学习经历以及在求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
-
较为亲和力的话题让我们从他们当年的经历和建筑理念产生共鸣。
-
引发我们对一些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包括建筑教育如何在保证社会的对建筑职业人才需求的同时,兼容一定的对多元化和学生自我个性发展的肯定。
04
正文
拆书逻辑
本书以7位建筑大师的访谈作为主线展开,涉及到的内容多而繁琐,不同的人会从中得到不同的收获和感悟。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再现书中内容,从而得以窥见大师漫漫人生路中的人生历程,重大决策,光辉时刻以及沉淀总结下来的丰富经验。
part 1. 访谈
接下来,我们整理几个热门问题,想来询问下几位大师的看法。
Q1:有的人认为建筑师最重要的是建造出属于自己的代表作,有的人则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则是去挑战和改变一些东西,对于这两种选择您是怎样看待的?
伦佐·皮亚诺:
不可否认,对于建筑师来说,能拥有自己的代表作是一件很诱人的事情,也有很多建筑师为之努力。但在这过程中你会发现,想要使你的作品成为代表作,你就一定要拥有自己的风格,风格如何形成?这就是你所挑战的东西。以我为例,我以家乡的港口为灵感,挑战通过探究材料形成我追求的建筑轻盈感和非物质性。最终我挑战成功了,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有了代表作。因此这两者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事情。
让·努维尔:
对我而言,我认为反叛精神是作为一名建筑师要具备的。只有你敢于去推翻一些固有模式,你才能做到让一些新的事物进入大家的视野。我就挑战过巴黎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面对一群形式主义的老师,我曾拿出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对抗他们。虽然当时的结果是我毕业受到影响,但我并不后悔,我坚持我想要去做的事情,后来事实也证明,我所坚持的东西并不是错误的。不要过多听从其他人的话语,你才是你自己建筑的导演。
©《建筑师的20岁》
贝聿铭:
其实这个问题正好对应我的职业轨迹,在毕业后我就为地产商工作,到后来在其他公司任职,那时候我想要的可能就是建造出一座代表建筑。到后来,我成立自己的事务所,我开始为剩下仅剩不多的人生慎重选择工作,也开始试图呼吁一些建筑师抗议全球化的国际式风格。这种选择其实当你经历过才会知道你当时做的选择对与不对。但无论哪种选择都是你为你当下做出的最佳的决定,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改变世界的人,所以能做好当下的自己就好。
Q2:很多想要报考建筑学亦或转行到建筑学的学生都会担心家庭和学校会对日后的职业有很大的影响,您是否认同这个观点?
弗兰克·盖里:
我当然不认同这个观点(笑),我一开始搬家到加州只是一名普通的卡车司机,后来我才进入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进行美术和建筑的学习。我觉得建筑师重要的东西都不是在学校能学到的,而是需要你去接触各地的人,保持对自由的渴望,浏览世界的风光,这一点我想安藤会很赞同(笑)。不要在乎这些前提因素,只要你热爱或感兴趣,你都可以来到这个圈子。
贝聿铭:
我来自中国,在美国求学。我经历了中西方两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和文化底蕴的培养。相对于家庭,我更觉得学校会给你更大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学生到西方求学的原因,当然也有很多西方学生到中国去。我们希望在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中,能够吸取百家所长,为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伦佐·皮亚诺:
我出身于建筑世家,也因此我也顺理成章的进入这个行业并在学习过程中相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没有那么困难(笑)但家庭亦或学校能给你的只有浅层的东西,至于更深层的东西只有你自己去努力发掘才能获得,这也是为什么我会选择在大学时就进入弗兰克阿尔比尼的事务所工作(笑)如果你的家庭和学校能给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那恭喜你,你在准备阶段会轻松一些。但即使没有,也没有关系。毕竟真正决定日后职业发展的东西终究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的。
Q3:与建筑师最密切相关的就是自己的代表作,对于各自的代表作,您有没有什么想要向我们介绍的?
多米尼克佩罗:
我的建筑生涯应该大部分时间都在求学,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应该就是法国的国家图书馆了。这个项目在最初的设计过程中,我便想要营造一个“虚空间”,结合我所研究的与城市隔绝与具有交流形制的场所,将这个项目赋予“虚空”在城市中具有“存在”的意义。
理卡多雷克瑞塔:
我的设计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主义的色彩,这与我从小生活在墨西哥的经历密不可分。我热爱我的祖国的本土文化,并努力使之变得完美和理想化。庆幸的是,墨西哥城卡密诺雷阿宾馆实现我个人风格的表现。在墨西哥传统的历史、风土等本土形象的强烈表达的基础上,采用抽象的现代建筑手法,用独具特色的语汇组成连续的空间。
让·努维尔:
我一直坚持“反叛精神是建筑师要具备的要素”,也因此在我的设计中也会感受到这一点。就拿阿拉伯世界研究所设计方案为例,我将反叛精神隐藏在优美的幕墙之下,操控金属,木材,玻璃并根据环境,改变表皮的透明度,将建筑进行包裹。我希望实现的是建筑内部拥有生命,同时能够讴歌光和影。
▲ 阿拉伯世界研究所 ©百度图片
Q4:作为前辈,给学习建筑学的学生您有什么寄语吗?
伦佐·皮亚诺:
越是年轻的时候,越要培养自我决断的能力,有更多的求知欲,其中最重要的亮点品质:对生活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以及足够坚毅不拔的品质。
让·努维尔:
最好的教育就是提高自我分析的能力,建筑师只能自己寻找自己的道路。
理卡多 雷克瑞塔:
非常诚实的对待你所面临的问题和你自己,然后尽可能的去做好,以自身的能力去立足你所处的时代
弗兰克·盖里:
能够唤起观众情感的才是真正的建筑,哪怕这种情感是愤怒也好,想进行建造的冲动和不知道会建成什么的恐惧是设计和建造的原动力。
贝聿铭:
旅行能将所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多米尼克佩罗:
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来回走动时最关键的,不停的挑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part 2. 共同之处
1.如果不是非常热爱建筑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建筑师的。
建筑大师们在讲述他们从年轻到时候就开始从早到晚的沉浸在建筑的世界里,有的人会选择早上的时候在工作室中干活,晚上的时候回学校学习;有的人为了专研课题选择继续求学之路。
2.虽然是风格和思想完全不同的建筑师,但是超越年龄的隔阂,他们中间有着共同的东西。
他们能够最终达到“大写的建筑.建筑大师”这样的境界,首先是源于他们本人的人品,也就是人格的魅力,这一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他们不拘泥于学习一种知识,从一开始就兴趣广泛,广泛的吸纳各种知识,才逐步成就了他们的现在。最后就是他们没有受到年龄的局限,虽然都是高龄,但仍然很年轻,正因为这样,年龄的增长赋予自己的丰富经验又反过来拓宽了自己。
3.旅行——改变场所
“旅行”像是一个关键词被好几个建筑师都提及到,雷可瑞塔先生所说的旅行是与字面意思相同的旅行,但是,如果在认真的想一下,对于佩罗先生和努维尔先生来说,他们应该是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了另一种形式的旅行,即与不同行业的人想接触,了解不同的世界。
05
建筑教育的未来思考
在于7位建筑大师的讨论后,作为采访者的建筑师对于建筑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他们认为的有以下几点:
-
大学的存在理由更在于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场所。而且每个国家的不同教育理念让人深刻的感受到国家的不同但不变的是是对基本技能的学习。
-
作为老师,要学会培养学生自由的创造力,作为一名引导者。
-
多走,多看,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交流要向着更广的文化圈和不同的流派的建筑师扩展,不同的东西相互碰撞交流才能形成一个有活力的场所。
-
根据不同的情况对课题的设置进行改变,让学生有多种途径进行思考,给学生一个能够静下心来投入进去的机会。
-
激发出学生们一直隐藏的激情。
06
总结
有人评价,建筑是个老年人行业,鲜有年少成名者,更少有家境贫寒者功成名就,背景显赫如贝聿铭,富裕如皮亚诺、努维尔,再普通也是知识分子家庭如佩罗、雷可瑞塔,安藤说自己家境不好,竟也年少环游世界,而他们都生于二战前后,活跃了半个世纪。
贝聿铭18岁到美国,从宾大转麻省,又转哈佛,为的是师从大牛格罗皮乌斯,绝对的不计成本,让·努维尔,20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巴黎美术学院,安藤十几岁当拳手,二十多岁已开始游学世界,成立自己的事务所了。
看过大师们的人生经历,感觉自己过于平庸,即将毕业却无半点成绩,(或许与大多数的建筑学子相似,当我高举理想的火炬,天空却下起了雨。)放下书后发现,20岁离自己也太近了。既然天资和背景更是无法选择。唯有尽力提升自身的素质,多走多看多读多思考吧。
“年轻虽然具有脆弱的一面,但更有着勇往直前的坚强力量。”
最后引用勒·柯布西耶的话:
什么是建筑?你使用石头、木头和混凝土,并利用这些材料,造出了房子和宫殿,这就是建筑。独创性正在发挥作用。但是突然间,你触动了我的心灵,你为了我做好事,我很高兴,并且说:“这很美。”这就是建筑。艺术也如影随形参与其中了。
编辑 | sariel
排版/审稿 | 望歸山
sariel
注:
书籍搜集自互联网,我们不会影印和盗版任何资料。资料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如果觉得资料不错请购买正版。
東西小院工作室
◐ 拆书稿 | 闲情杂谈 | 小房子、大房子 ◑
转载及合作:ZRY51751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筑手记”(ID:DongXiXiaoYuanStudi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