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符号与文字的交织

城市设计——符号与文字的交织

最近因为上了"城市设计理论"这一门课,便开始查找并阅读一些这方面的书籍。偶然之间在我的网盘里发现了王澍老师的博士毕业论文《虚拟城市》,原本打算参悟参悟大师对于城市的理解、认知和想法,骨感的现实告诉我,可能是因为我的功力不够,没有彻底的领会王澍老师对于城市的自己的看法,不过当王澍老师提到建筑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时,我想到一本书《看不见的城市》,凑巧的是,王澍老师在文中也提到了这本书。趁热打铁,我再次打开这本书(看不懂大师的文章,那就看看大师推荐的书吧),酣畅淋漓的用一上午的时间重温那个文字搭建的城市(建筑)的世界。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开始了解到这本书,还是在微信读书上的一次"偶遇",原本是想要找一本诗集《你的眼泪是我看不见的那片海》,但是忘了名字只在搜索栏里输入了"看不见的...",没想到出现的第一本书就是《看不见的城市》,点击——下拉,看到评论里的一句: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指纹一样藏起来,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突然感觉这真的是一本建筑类书籍吗?读起来的语言,倒有点像散文的味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信读书截图


那天也是在熄灯后的寝室熬夜看完了这本书,什么感觉?倒用言语也说不明白,这感觉和我当时看完《小王子》一样的,内心被热气球充满的感觉——充盈但冷静下来有空旷许多。


"忽必烈问马克:你去过周边许多地方,见过很多标志,能不能告诉我,和风会把我们吹响未来的哪片乐土?"    


他能去哪里啊?”“到处都去,不停的向前走听到这句话,小王子郑重的说:“那没关系,我住的地方很小。”接着他不无悲伤的说:“就算她不停的向前走,那也走不了多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其他阅读者说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采用寓言的讲述方式来描绘55座城市,在轻盈地纯粹地漂浮在曼妙的语境里,如万花筒般折射着现实的光影。比如在城市中暗涌的欲望将生活与生命绑架,比如很多城市最终都沦为相似的模样。但对于卡尔维诺自己而言:“我相信这本书所唤起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城市概念,而是在书中展开了一种时而含蓄时而清晰的关于现代城市的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看不见的城市》语言幻想插图

书名为《看不见的城市》,那"城市的概念又是什么?他描述了按照天空星座建造的城市,建在水底的城市,一边在建造一边在拆除的城市,一边生存一边在死去的城市…但是最终,他也没有一个关于“城市”的抽象定义,或许这些城市是众多事物的一个整体,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一种言语的符号的整体。就像很多人活在自己幻想的城市,又为了自己的想象搬去了另一个城市。马克波罗游离了这么多国家城市,我们发现他从来没描述过一个城市---他的家乡威尼斯,这是他的故乡,也是他最重要回归的地方。他所描述的城市,都存在明显的差异,都是依照威尼斯这座根源式城市的变体与想象中的推论,而对于马克波罗来说,这座城市是不能说的,似乎一旦用语言描述,他就会在记忆里消失。



图片来源于网络

《看不见的城市》城市构想

不能说但不代表不能体验,许多建筑师都会在不同的城市中探寻自己寻觅的痕迹,在《建筑师的20岁》中,多位大师都将“旅游”当作给建筑学生的建议:雷可瑞塔先生所说的旅行是与字面意思相同的旅行,但是,如果在认真的想一下,对于佩罗先生和努维尔先生来说,他们应该是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了另一种形式的旅行,即与不同行业的人相接触,了解不同的世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多建筑院校都把外地实习作为自己课程的一部分,去认识一座城市,了解一座城市,观察一座城市——观察不是记录,而是批评。我们也很容易发现:一座内涵丰富的城市会因一套习常的专业描述变得干枯,也会因为一个个所谓的设计变得失去活性,这是当今城市司空见惯的现象。无论你走在名为北京、上海还是大连的地方,每个街道每个角落的碎片总让你觉得似曾相识,到处都如此类似。就像老师在课上跟我们开的玩笑:等你老了,你都找不到回家的路,因为你抬头一望,全是一样的住宅楼。“更多的中国城市,除了他们本身已经流传了几千年的名字以外,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正如王澍在《设计的开始》所说,除掉各个不同的、古老的城市名字作为城市的符号,我们亦抛弃掉对一座城市自我言说做讨论的自由——这是一片看不见的城市,一片各种符号交织的土壤。他们彼此调换形态、秩序和距离,形态不定的入侵各个大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城市鸟瞰图

(你能猜到这是哪个城市吗?)

当我们发现城市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又能用专业做些什么?通过好多关于城市竞赛方面的内容我们发现,再完美的设计,终究还是留下一两个漏洞。到这里,我突然懂了王澍老师提到的"如果说虚构就是城市能承载一切意义的"虚拟式",那么,它会是一个无穷类推,以相加为原则的类型排列吗?这样的城市并不存在。"我们为城市中的每一个问题想到一个绝佳的解决策略,再把这些策略组合应用在我们的城市设计中,最后出来的结果会是完美无缺的吗?未必吧。虚构运用的不是相加的原则, 而是重复,折叠,重叠,错位来实行的统合原则,它的结果只是有限、而且相对简单的几个类型的组合系列,并且坚持认为,它必然和生活中的城市在最大的可能性上相符。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来城市构想

又回到最初的问题:"什么是城市?",在路过而不进城的人眼里,城市是一种模样;在困守于城里而不出来的人眼里,她又是另一种模样;人们初次抵达的时候,城市是一种模样,而永远离别的时候,她又是另一种模样。可能每一座城市都是《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其实城市,所谓的看得见看不见辉或许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已经存在我们的脑海里和心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篇文章作者

sariel

排版:sariel
审稿:望歸山


☝客服小东
找书请加
(48h 内回复






注:

书籍搜集自互联网,我们不会影印和盗版任何资料。资料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如果觉得资料不错请购买正版。


東西小院工作室

◐ 拆书稿 | 闲情杂谈 大房子、小房子 ◑
转载及合作:ZRY51751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筑手记”(ID:DongXiXiaoYuanStudi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