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筑史影响最大的20位大师

对建筑史影响最大的20位大师


书籍推荐 | 案例分析 | 拆书稿 | 杂谈 | 网课

东西小院工作室:探讨有温度的建筑学

01

彼得·贝伦斯

Peter Behrens

1868—1940

现代工业设计的先驱


彼得·贝伦斯是德国现代建筑和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是德国现代建筑发展的灵魂人物。
1903年,贝伦斯被任命为杜塞尔多夫工业艺术学院的院长,同时他也在柏林
贝伦斯成立了建筑师事务所,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建筑师事务所。
1908年,一个名叫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的大学生加入了贝伦斯的事务所,这个青年后来就是包豪斯的创始人和校长。后来,密斯和柯布西耶陆续进入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工作。

代表作


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            

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在当时是德国最有影响力和标志性的建筑物,奇特的造型和建筑材料的巧妙结合使其享有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建筑”的美称。
在设计中,贝伦斯不再使用过多装饰,而是直接将车间的骨架透露在外部,大胆地将结构呈现出来,不再沿袭过去的传统建筑样式。这也成为了后现代主义幕墙式建筑的早期样式。




02

赖特

Frank Lloyd Wright

 1867—1959

有机建筑践行者

   
 

作为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赖特提倡的有机建筑理论对现代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赖特17岁的时候,父母离婚。1888 年,赖特进入了芝加哥最富盛名的阿德勒和沙利文建筑事务所。后来赖特因背着沙利文,接私活赚外快,结果两人最终分手。
离开了沙利文,赖特与自己原来的同事柯温一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开业的第一年他就接手了五件委托案,此后,他手里的设计订单一直源源不断。
代表作



德古根海姆美术馆

古根海姆美术馆位于纽约,这是赖特在这座城市设计的唯一建筑。这是一个中空状贝壳形的六层楼建筑,内部以圆形空间作为主导,在任何一层都可以看到其他的楼层和中庭,阳光从穹顶照入,采光自然通透。赖特的这一设计被认为是美术馆建筑的一次颠覆性创新。

1959 年4月6日,赖特因为一次不太成功的小手术离开了人世。

03 

阿道夫·路斯

Adolf Loos 1870- 1933  

用哲学和逻辑清洗

   

路斯于1870年12月出生在一个石匠家庭。路斯在《论建筑》中阐述了自己的建筑理念:“我们一起去山脚下的那片湖滨吧。那儿,天是蓝的,水是绿的,山和云掩映在湖水中,所有的事物都如此平和。那里有房子,有农场,有庭园,也会有教堂,这些都不是人为的,它们是上帝的造物,所有事物都在享受着这里的美与宁静。”

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路斯备受疾病折磨,1933年8 月23日,路斯在疗养院中去世,骨灰安葬在维也纳中央公墓。



代表作


穆勒住宅

穆勒住宅被认为是路斯实现其“空间体积规划”理念的重要作品。
 
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是先创建二维平面,然后通过向垂直方向扩展使其空间化,而空间体积规划是一种创新的组织设计方式,它直接由三维空间序列组成。
 

04

奥古斯特·佩雷

Auguste Perret

1874一 1954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先驱 

    

法国建筑师佩雷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先驱,他是古典主义传统的忠实继承者,也是一位现代建筑的领袖。佩雷于1874年2月出生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父亲是巴黎一家建筑公司的负责人,他也因此在父亲的公司里工作。
1903年,佩雷和他的哥哥合作在巴黎设计建造了弗兰克林路25号公寓,这是他建筑生涯中的第一个作品,也是巴黎最早的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公寓建筑。
代表作


   富兰克林路25号公寓

奥古斯特·佩雷的出现,才有了第一幢完全用钢筋水泥盖成的建筑。建筑拥有八层钢筋混凝土钢结结构,框架间为褐色墙板,组成朴素大方的外表,没有任何装饰,却不显单调。

05

‍‍‍‍‍‍‍‍‍‍‍格罗皮乌斯

Wal ter Gropius

1883—1 969

‍‍‍‍‍‍‍‍‍                                                                                           指引未来方向‍‍‍‍‍‍‍‍‍

   ‍‍‍‍‍

生在建筑世家的格罗皮乌斯功不可没,毕业之后进入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任职,他的同事中有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中就包括了贝伦斯、密斯,柯布西耶等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格罗皮乌斯建议政府设立一个专门的建筑设计学校,用来培养重建最需要的建筑设计人才。1919年3月,撒克逊大公美术学院和国家工艺美术学院合并,成立了“国立建筑工艺学校”,36 岁的格罗皮乌斯被任命为校长。这就是公立包豪斯学校。

代表作

包豪斯校舍

从外观上看,这座建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四方形,里面包括了教室、礼堂、饭堂、车间等功能空间。校舍的二、三、四层有三面都是全玻璃幕墙,开启了多层建筑采用全玻璃幕墙的先河。

06

密斯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 1969

剖解钢构密码

密斯建立了一种当代大众化的建筑学标准,他的建筑理念已经扬名全世界。通过一座世博馆和包豪斯学校宣告与传统建筑彻底决裂,竖起了现代建筑的大旗。作为钢铁和玻璃建筑结构之父,密斯提出的"少就是多"(less is more)的理念,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也影响了全世界。

代表作


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 

德国馆建成于1929年,长约50米,宽约25米,占地1250平方米,由一个主厅、两间、两片水池、几道围墙组成。除少量桌椅外,这座展馆内部并未陈列很多展品,而是以一种建筑艺术的成就代表当时的德国,它是一座供人观赏的亭榭,本身就是展览品。

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

07

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

1887—1965

                                                                                    现代主义建筑明灯

柯布西耶出生在瑞士,1907年,柯布西耶游历了意大利北部的16个城市,佛罗伦萨的艾玛修道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更好地进入建筑行业,柯布来到巴黎,到佩雷事务所学习建筑设计。他曾进入贝伦斯事务所做了5个月的绘图工作,结识了彼得·贝伦斯、密斯·凡·德·罗等人。1912年,他为父母设计了一套住宅,从此开始了作为建筑师的职业生涯。

代表作


      

萨伏伊别墅

萨伏伊别墅集中体现了柯布西耶所推崇的建筑五要素,是现代建筑的里程碑。整座建筑看上去有漂浮的感觉。这栋别墅集中体现了柯布西耶所推崇的建筑五要素:独立支撑、屋顶花园、自由平面、条形长窗和自由立面。


马赛公寓

马赛公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于集合住宅单一影响性最大的建筑。公寓的体量较为庞大,共有18个楼层,包括23种不同类型的337户。最底层是巨大的混凝土柱桩结构。巨柱下面的自由空间用于停车。大楼七、八层设有一个大型购物中心,还有洗衣店、药房、理发店、邮局等。最顶层设有幼儿园和托儿所,由斜坡道可直达屋顶的空中花园,屋顶游泳池和专门为儿童服务的活动场地。屋顶还有一些服务设施,包括假山、室外剧场和影剧院等。

08

阿尔瓦·阿尔托

Hugo Alvar Henrik Aalto

1898—1976

北欧圣雄

阿尔托出生在芬兰,曾经参加过坦佩雷市举办的一个工业展览会。阿尔托于1923年在韦斯屈莱市开设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四年后,他移居到图尔库,慢慢放弃了古典主义风格,向功能主义进一步靠拢。

帕米欧结核病疗养院的问世,标志着阿尔托正式步入现代主义的行列。

代表作
    

帕米欧结核病疗养院

帕米欧结核病疗养院主体是一座七层高的门诊大楼,朝向西南方向,呈连续的直线形状。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外形朴实简单。日光室部分用六根柱子而不是外墙来承重,这在当时称得上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09

路易斯·康

Louis Isadore Kahn

1901—1974

用精神写书

    

 

康四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费城,1924年,从费城的宾西法尼亚大学毕业,随后进入费城 J·莫利特事务所工作。在工作了四年之后,也踏上了去欧洲镀金的旅程。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极大地影响了他对建筑的理解,心中对于建筑的古典主义理想逐渐为功能主义所代替。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年代里,康一直没有找到太多的机会来施展自己的才华。1947年,康成为耶鲁大学的教授,并负责设计耶鲁美术馆的扩建工程。

代表作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朝向太平洋的广场是萨尔克研究所的核心,这个没有一棵树的广场,带给了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安静祥和的氛围。广场上的水道在视觉上似乎将广场朝着大海的方向延伸而去。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正是现代主义的理性和古典建筑的纪念性的完美结合。广场两侧十组研究室的阵列、楼梯,以及隐藏在阴影下的廊道空间,是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对中世纪巴西利卡最为诚挚的致意。

10

菲利普·约翰逊

Philip Johnson

 1906—2005

摩天教父


菲利普·约翰逊,美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埃森曼称他为美国建筑界的“教父”。他出生于美国,最初在哈佛大学学哲学,后固执地转了专业。33岁的时候,他获得了哈佛大学建筑学院的建筑学学士学位。

代表作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厦

1984年他为纽约设计了标志性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厦(今天的索尼大厦),这是一幢高达197米的后现代主义的摩天大楼。这栋楼因为它的装饰风格而被人诟病,它也以最高姿态骄傲地宣布了:后现代主义正式到达了世界的舞台。

这座建筑最标志性的特征是它的“齐本德尔式顶”,凭借着它的三角形山墙得到的这个称呼。其入口有一组带着圆形基本花纹的半圆形拱门,这个半圆形拱门在它外部的人行道上高出七层,还有一个又大又圆的布置在门上方的窗户。







11

丹下健三

KenzoTange

 1913—2005

日本建筑神父


丹下健三是一位杰出的日本建筑师,他的作品既有对民族传统的继承,也有对西方功能化建筑的大胆吸收,为此促进了建筑学理论新的发展。他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导师,培养了诸多优秀的日本本土建筑师,其中包括桢文彦、矶崎新等-一批出类拔萃的建筑师。
代表作

                

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

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是丹下健三在20世纪60年代的代表性作品,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主会场。体育馆采用了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屋顶结构,其椭圆形的看台被钢缆屋顶所覆盖。

这座建筑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材料、功能、结构、比例和历史传承性的统一,被认为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

12

贝聿铭

Ieoh Ming Pei

 1917—2019

华人建筑第一人


贝聿铭是西方建筑界为数不多的华人建筑师的卓越代表,他的建筑作品不仅体现出了现代主义的经典几何结构,更融合着古代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贝聿铭出生在中国广州。1935年到美国留学。他选择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专业,而后他又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二战时,贝津铭曾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退役后进入哈佛大学,在格罗皮乌斯主持的设计学院攻读建筑硕士学位。
曾荣获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奖项,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

代表作

                


卢浮宫金字塔入口

法国政府决定在1989完成对卢浮宫的彻底改造,前提是宫殿原有的一砖一石都不能改动。贝聿铭将新建部分的主体放在了地下,并把卢浮宫的主入口从原来的东面移到了西面,并用现代建筑材料构筑一座玻璃金字塔覆盖在主入口上。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贝津铭还布置了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并设置七个三角形喷水池,形成了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相交织的奇特景观。

13

詹姆斯·斯特林

James Stirling

 1926—1992

按上帝旨意设计


詹姆斯·斯特林是著名英国建筑师,1981年第三届普利兹克奖得主。生于格拉斯哥,毕业于利物浦大学,开业于伦敦。他死后英国皇家建筑学会设立了以他命名的斯特林奖。


1956~1963年与詹姆斯·高恩合伙,两人合作设计了汉姆居民楼,这座建筑被认为是新野兽派的代表作品。1959年,斯特林为莱斯特大学设计了工程楼,在这座大楼中,他非常注意对交通线的组织。他早期的作品主要是低房规划。他以一种被认为是新粗野主义的风格进行设计。他用这一风格设计的三大工程,特别是列斯特大学工程系馆引起国际重视。

代表作

                


德国斯图加特新美术馆

20世纪70年代的中期,斯特林设计了德国斯图加特新美术馆。新美术馆的陈列庭院像古罗马斗兽场一样,是一个由石块围成的圆形空间,展厅屋檐内则是借鉴了埃及神庙的样式。建筑师不仅仅选用了这些老式建筑符号,同时加入了更多立体主义、构成主义、风格派等新建筑流派的语言。

在交通组织方面,新美术馆再次体现出斯特林固有的特色,高平台大坡道仍然非常显眼地突出在前面。

14

弗兰克·盖里

Frank Owen Gehry

 1929— 

现代建筑坏小子


在建筑界,盖里一直被认为是高举解构主义大旗的代表人物。他总是在颠覆着现有的规则,利用扭曲、畸变等手法,创造出奇特的外表。1989年,他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

但盖里本人坚决否认自己是解构主义者,更反对建筑师的派别之说。他认为风格应该取决于每座建筑不同的功能、环境等制约因素,而不是取决于一个流派。

代表作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1991年,他开始为西班牙港口城市毕尔巴鄂市设计古根海姆博物馆。从外表看,整座建筑就像一个盘根错节的大树根,但凌乱之中有其自己的逻辑性。建筑外部的主要材料是西班牙石灰石,雕塑一般的建筑物外部被钛金属薄板覆盖着,是一群不规则的双曲面体量组合。邻水的北侧是横向不一的三层展厅,以呼应河水的波动。

15

理查德·迈耶

Richard Meier

 1934—

塑造白色传奇


美国建筑师理查德·迈耶有着自己特殊的标志,他非常善于使用白色表皮,甚至因此被称为现代建筑中的白色派。

迈耶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就学于康奈尔大学建筑系。毕业后进入SOM建筑事务所和布劳耶事务所任职。1963年,他开设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

代表作

   

                     史密斯住宅

柯布西耶的现代主义理论深深地影响了迈耶的设计理念。迈耶的成名作——史密斯住宅甚至能看到柯布西耶的影子。精准的比例、挑高的客厅、弧形的墙面、室外的楼梯,都是源自柯布西耶立体空间的理论。
建筑形式纯净,局部处理干净利落、整体条理清楚。东南立面室外的楼梯和高耸的烟囱,还有横向的顶,大片玻璃上加上了框架,而框架的作用,可以更清楚的界定室分和室外空间,不会让人产生内外不分的幻觉,而户外的美景,经过框架玻璃的框景,更形成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

16

诺曼·福斯特

Norman Foster

 1935—

引导现代英国建筑的潮流




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在建筑的高科技结构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在工业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里,他积极地参与建筑手法的创新,从而引导了现代英国建筑的潮流。

后同建筑史家希契科克游历欧洲,结识了许多现代派建筑师。归国后首次向美国介绍欧洲现代主义建


代表作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

真正为福斯特赢得世界性声誉的是香港汇丰银行大楼的设计。大厦外观呈H形,高52层,几乎全部由钢铁构成。建筑师采用了20世纪垂悬式桥梁的结构理论和技术,大厦的外壳由数以千计的不同形状的银灰铝板组件装嵌而成。

进入大厦有面积达3514平方米的公众广场,中有高达52米( 12层)的中轴庭,外部的自然光线从正面的窗户直接照射进来。建筑物正前方的花园中还设有反射装置,在接受到阳光后可以将它们反射入中轴庭。

17

安藤忠雄

Tadao Ando

 1941—

独爱清水混凝土


安藤忠雄于1995年获得普利策建筑奖。安藤出生在日本大阪一个贫穷的家庭,小时候就有做建筑师的理想。24岁时,他乘船来到欧洲,想拜访自己心目中的大师勒·柯布西耶。虽然大师没有见到,但欧洲的建筑却给他很深的启发。他发现欧洲建筑注重整体。总是按照逻辑构成逐步向局部展开,相对而言,日本建筑设计更多的是从局部构思入手,依靠的是技巧与感觉。1969年,安藤回到日本,在大阪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所。


代表作

                

大阪飞鸟博物馆


飞鸟博物馆就是为展出和研究当地的古墓文化而建。安藤把这座建筑抽象化为一座古慕的形象,在其周围用众多的李子树、一个池塘和环绕博物馆的步道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18

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1943—

绽放材料质感




1943年4月,彼得·卒姆托出生在瑞士巴塞尔。这里是一个多种族混合的地区,具有多元的文化和多样性的地理环境,对卒姆托的影响很大。
卒姆托的父亲是一位专门制作家具的木匠,受他影响,卒姆托于1958年成为一名木匠学徒。学徒经历使得卒姆托对于材料的了解有着特殊的敏感性,以及精雕细琢的精神。


代表作

          

瓦尔斯温泉浴场

卒姆托在瑞士设计的丘壑洞穴般的瓦尔斯温泉浴场建于1993—1996年间,产自于当地的片麻岩是这座建筑地域性的材料语言,卒姆托将其经过切割打磨拼接排列,将如同蕴涵在石头内部的质感挖掘表达出来。

整座建筑半埋在山边,浴室置于半地下,上面是覆盖草皮的平屋顶,由此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建筑的光与影、空间的开放与封闭、线性排列的建筑元素让人产生尊崇感,建筑基本的内部空间是仔细安排的环形路线,让浴客经过。

19

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1950—2016

追求晦涩意向的艺术天后


扎哈·哈迪德是普利策奖历史上少有的一位年轻女性得主。评审团成员罗夫·菲尔鲍姆对她的评价是:“哈迪德扩展了建筑空间表达的可能性,其复杂的建筑充分展现了她的创新能力。


代表作

            

广州歌剧院

广州歌剧院的方案是一个非规则的几何形体,以灰黑色调的“双砾”构成自然、粗野的原始造型,与周边的高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两个具有动感的“双砾”,隐喻珠江河畔的流水中的岩石,不规则的动态形体模拟出江水冲刷而下的动感。

20

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

Kazuyo Sejima

1956— 

Ryue Nishizawa

1966一

创造禅意空间


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是2010年普利策建筑奖的获奖者,他们始终如一地探索连续空间、明亮度、透明感与物质性的非凡品质。他们两人的作品扎根于日本的文化,有着非常薄的建筑类型,结构也不明显。
在他们设计的每一座建筑中,我们都能发现“最少的材质面板、很少的细节以及流动的空间结构”,这些都是日本建筑固有特质的延续。


代表作

                

     劳力士学习中心

劳力士学习中心,是SANAA设计的一座单层建筑。中心占地超过37000平方米,包括图书馆、办公室、礼堂和一家银行。白色的矩形体块犹如山谷一样高低起伏。“两座小山丘”把整体空间分隔为三个无缝的区域。它在浅灰色混凝土拱形结构的支撑下离开地面,犹如飘浮在空气之中。

建筑上面随意散落着不同大小的孔洞。14处玻璃空间提供了内部与外部的视觉联系。从天花板一直延伸至地面的玻璃墙提供了全景视窗。


编辑:小北

排版

审稿:望歸山

招 聘
拆书员(N名)
案例分析((N名)


要求

1.阅读指定书籍以及相关论文、资料撰写拆书稿1篇/月
2.无学历限制,上学或工作都可,会有培训
(培训内容:教你如何快速读完一本书,如何阅读论文以及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收获
1.监督自己读书并思考,拒绝无效学习
2.提高自己专业水平
3.看书不愁没资源


要求

1.分析指定案例,根据个人擅长的方面分配任务,多人线上合作
2.无学历要求,工作上学均可,学习欲望强
收获
1.学习经典案例,拒绝无效学习
2.提高自己专业水平
3.看书不愁没资源
主编微信
ZRY517517 
 (请备注应聘职位)
想赚钱的勿扰,想借此机会提升自己可以撩我。


欢迎加入QQ学习交流群

群号:984785552



更多书籍等你阅读




书籍推荐 | 案例分析 | 拆书稿 | 杂谈 | 网课
转载及合作:ZRY51751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筑手记”(ID:DongXiXiaoYuanStudi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