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我们最新打造的新空间,一间名为皿口一人的“策展式艺术书店”已经正式开幕,首展《杂志,就这样Magazine, be like…》同步开启。
本次展览,我们以一个杂志编辑的方法和思路策展,展出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的超百本经典杂志,探索杂志背后的生活方式演变,揭秘杂志从企划到出品的全过程,还原厕所文学的场景......
在前来观展的各界创意人中,我们的好朋友也是一筑一事的专栏作者张朴,在他的微信公众号【张朴好时光】为我们撰写了一篇深度探展文章,作为一名笔耕不辍的作者和资深媒体人,他也与一筑一事创始人、本次展览策展人王牧之来了一场有趣的对谈。
以下文字来自张朴,和他一起“像珍惜文字那样保留对杂志的热爱”。
-
走入德必川报易园,抬头看到《四开00:杂志,就这样 Magazine, be like ... 》特展海报
Z/S STUDIO 一筑一事在位于德必川报易园的工作室旁推出了实验性空间品牌:皿口一人。“皿口一人”一名来自于中文的“盒”字,它是一家策展型艺术书店。从“每期只选100本”的全球精选书单、“每场只讲1件事”的创意快闪展,到集萃新概念和新物种的事件场,把这些“盒”起来,就是皿口一人。
皿口一人开幕首展《四开00:杂志,就这样 Magazine, be like ... 》也同时揭幕。来到这场以“杂志”为名的特展,引发我内心关于杂志出版、内容创作、曾经作为传统媒体人所经历的媒体时代的无限回味。那些曾经给我的青春、成长和创作带来诸多灵感,甚至是启发;进而引导人生阶段的更迭;带来更多人生抉择和转变的杂志名录历历在目。
无限多的杂志图景在展览现场重叠组合,它们让我觉得:其实人生就是一本“立体”杂志,你需要筛选出适合你的知识尺寸的 title ——当然,筛选的过程和结果决定和映照了你的人生旨趣、理想情怀、兴趣爱好、精神归属到底会走入一个什么样的方向。所以,包罗万象的杂志,是有趣且生动的,它们充满了生命力。
展览:杂志之光!
走入展览,一幅世界杂志版图徐徐展开
《杂志,就这样 Magazine be like...》特展,从全世界搜罗上百本不同主题、风格,不同国别和不同年代的杂志,仿佛带人走入杂志的万花筒。进入展厅后,可以从策展人悉心打造的不同章节中沉浸式地感受杂志、纸质出版物的风采和魅力。通过观看、翻阅杂志,获悉不同杂志的风格、内容呈现的形式,由此带给我们,尤其是内容创作者内心的震撼和灵感的启迪。
墙上许多独立杂志封面,我曾写过并介绍给读者
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 The Face 为后来的潮流时尚杂志开启一种新方向,我的书柜里也收藏有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两期 The Face
展览中,让我们这些老媒体人感叹的依然是那些老杂志,尤其让我回溯我的青春时代,和它们的相遇,它们常常让我觉得充满慧黠之光,带来人生的感召和智慧启迪,从而让我也走上了文字创作和媒体人之路——杂志真是功不可没!
展览现场,观众可以沉浸式翻阅不同时代的杂志
作为一场带有互动感的杂志展览,我们可以浸淫于纸质书香中,在现场随手翻阅不同杂志,摩挲纸张带来的真实触感,让昔日选题与拍摄,文字之美再度重现复活,在当下引发内心的共鸣。我一直认为:一本好杂志,一个好的杂志选题是可以历经时光洗礼,具有永恒的灵光之美的。这也是我在展览现场,被这些五彩斑斓、个性卓然又设计新颖的杂志感动的原因。
结合了装置与杂志呈现:中国先生的书桌考
为了给大家呈现一场生动、带有创意,传递“一筑一事”式的审美和调性的杂志展,《杂志,就这样 Magazine be like...》还结合现场装置,静物展示,甚至搭建了一个“杂厕所志”小型空间,并邀请自由插画艺术家 FCCK 在现场创作了涂鸦作品,让“杂厕所志”传递出一种态度,为我们带来了颇具当代艺术效果的视觉和知觉体验,让展览本身显得妙趣横生,富于玩味。
《杂志,就这样 Magazine be like...》希冀通过艺术展的形式铸造起一个立体的交流空间,让步入其中的我们,通过杂志这一媒介,去感受杂志与日常生活、时代嬗变、以及创意思潮之间的砥砺碰撞,从而引发思考。
插画艺术家 FCCK 与他创作的涂鸦作品,摄影:花花
杂志:即人生
什么是杂志呢?
在“一本杂志的诞生”环节,呈现了杂志“选题调研”的过程,这一呈现让我想起自己曾经从事杂志编辑工作的经历
二十几岁的时候,曾从事杂志工作,在传统杂志时代,体会过创作一本杂志,编辑杂志内容带给我的快感与浪漫——和现在的社交媒体相比,那种创作和编写的过程有点类似于传统工匠制作一个精美工艺品。我曾今不止一次在文章中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杂志观。我在推文中回溯那些带给我美好回忆的杂志;我的很多读者从看我当年在《城市画报》上发表的介绍独立杂志的专栏认识了我。
在北欧留学时,曾为《城市画报》采写过大量城市专题;右图是后来我长期在《城市画报》撰写的介绍杂志的专栏
很多时候,因为一本杂志的牵引,我去到了杂志出版之地,认识了和这本杂志紧密相关的人事——它们统统成为了我写作的灵感,具有韬光养晦的开光作用。就像是一本杂志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穿着风格、做事方式、审美追求还有人生哲学一样。我的一些朋友就是曾经的《 MONOCLE 》杂志的拥趸。不可否认,这本缔造了一种独特的生活与设计美学、人生旨趣与审美品格的杂志,让我身边的这些朋友也成为了像“ MONOCLE ”一样的人,杂志即人生。
2019年,Tyler Brûlé 带着他的 MONOCLE 团队来到成都出席城市系列论坛活动,摄影:每日经济新闻,张建
2019年终于见到了我的杂志偶像:Tyler Brûlé
Tyler Brûlé 分别为我收藏的两本 MONOCLE 杂志签名
2019年,我在成都 MONOCLE 城市系列论坛上见到了主编:Tyler Brûlé ,请他为我存留的2008年左右的一本《 MONOCLE 》杂志签名;当晚我们还一起吃了一顿火锅。我满心欢喜对 Tyler 说:杂志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他儒雅自持,拿出 MONOCLE 自家品牌圆珠笔为我签名,感谢我多年的支持。后来我还为这本我崇拜了多年的杂志贡献了“成都选题”的推荐;就像当年,我为《城市画报》写作稿件一样,因为热爱一本杂志,成为了可以和它们产生联系,甚至为其内容创作的一员,那种幸福感,可以让我开怀良久。杂志,是一群趣味相投的人的智趣表达。
和杂志的不解缘分,不仅仅停留于工作。我在欧洲的留学与工作岁月中,不断挖掘独立杂志,持续为大家介绍不同主题,又颇具风格的杂志。如果没有对于杂志的这份热爱之情,我觉得就不会有后来在创作自媒体内容,获得视野与格局的一种审美基石,美好的杂志对于我就是一种启智。
除了以上个人经历,杂志又是什么呢?我在《杂志,就这样 Magazine be like ... 》展览现场遇到了摄影家迟阿娟,我们曾经供职于本城的一家传统媒体,经历过纸质媒体的辉煌时代。我们在现场聊到这个展览,她提到曾经刊登了她诸多摄影作品的杂志:“再翻看当年的那些杂志,很多带有时代印记的文章、配图还有杂志的编辑样式,如此鲜活地记录下了消逝的时代。”杂志,就是时代最真实和鲜活的记录者。阅读杂志,基本上可以说是在阅读时代。
2008-2010年左右,我在奥斯陆大学攻读我的媒体学硕士,我的论文就是研究英国的《 FHM 》( For Him Magazine )母版杂志与中国版(《男人装》)的差异,做了中国的《 FHM 》杂志的“全球性在地化”( Glocalization )研究。做杂志让我感到的快乐是:在内容选题的呈现上你不断挑战着自己的智慧和眼界。我想起当年成都有一本有点《城市画报》风味的周刊《明日·快1周》,那些妖娆的标题以及有点特立独行的选题多多少少帮助我们重新去认识了这座城市。成都可以因为一本杂志被重新定义。这其中,展现的是杂志人的素养、眼界、胸怀、文笔和审美。杂志,和城市生活紧密相关。
《杂志,就这样 Magazine be like ... 》展览给予我的感受还在于一种关于杂志“当代性”的思考:在纸媒唱衰的当下,杂志还是不会被取代和消失的。因为,如果没有杂志式的选题操作和编辑思维,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呈现几乎都是无本之物,无源之水,会显得枯燥、空洞、泡沫化——这样的内容才会被轻易取代和急速被人遗忘。杂志,在当下,彰显了一种珍贵和稀有的指导意义,这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具有警醒的作用。
我认为: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媒介上去进行传播,好的内容,有趣的灵魂,真挚的情感,强大的知识维度和思辨力量——这些曾经在我的年少时代从我热爱的杂志中所获取的力量,是可以让一个媒介保持强大生命力的诀窍所在。当下的杂志图景,它必然与新媒体和高科技、互联网手段和思维融合在一起,去传播与触达 new generation ,当下的杂志成为了一个更加“立体”的文本。
书店:让热爱聚集
皿口一人:一个策展型艺术书店
皿口一人本身就是一筑一事着力打造的一个呈现纸质文化、杂志艺术的空间,一个策展型的艺术书店。逛完了开幕特展后,可以继续在艺术书店翻阅由一筑一事编辑推选的精彩图书、杂志。
作为一筑一事的创始人,也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王牧之告诉我,皿口一人之后还会不断延续推选图书的活动,邀请不同领域的人与大家分享书单,让皿口一人成为一个真正热爱出版物、杂志的朋友可以不断聚合的公共空间,在传递一筑一事所崇尚的媒体核心价值,美学态度与设计文化的同时,给成都带来另外一个可供精神栖息的场所。
书架上放着由一筑一事编辑、包括王牧之本人推荐的本期图书和杂志
王牧之在皿口一人为我介绍书店长期举行艺术书籍与独立杂志的推荐和筛选活动
与此同时,皿口一人还在书店一侧与成都独立咖啡品牌 PAUSE 合作,推出了一个快闪咖啡窗口。 PAUSE 为皿口一人创作了多款特调饮品。比如:采用了 PAUSE 6 号经典拼配豆、加入开心果酱、燕麦奶的特调;名为“桂在李解”的咖啡特饮:采用 PAUSE 6 号经典拼配豆,加入红李子与桂花,通过味觉体验为我们营造出了浓郁的秋冬之意。大家可以一边品读杂志,一边喝咖啡,这恰好也印证了在展厅中那些全面展示咖啡文化的杂志,它们带给我们的关于美好生活的想象。
皿口一人还在书店一侧与成都独立咖啡品牌 PAUSE 合作,推出了一个快闪咖啡窗口
对话:一个“盒子”背后的思考
今次,我特别邀请一筑一事创始人,《杂志,就这样 Magazine be like ... 》策展人王牧之,来和我们聊聊此次展览、他热爱的杂志、以及皿口一人:
在展览现场的王牧之
张朴:作本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为什么想要做一个和杂志有关的展览?
王牧之:当初决定为“皿口一人”这个新空间做第一场展时,几乎没有犹豫就决定做一场“关于杂志”的展。杂志式的编辑和选题方式,一直是一筑一事公众号坚持的。我们开设过很多大大小小的栏目,最持续的一个是“空间志”(在一筑一事【号内搜】搜索“空间志”即可回顾),已经有245篇,还有的关于城市更新、乡村建设、社区营造、人物专访、办公空间……
一筑一事城市指南系列,摄影:ICY@ICYWORKS
最近几年出版的几本城市指南,比如《一筑一事:成都》和《一筑一事城市指南·重庆》,也都是参考了杂志特辑的体例,通过不同角度和侧面,以上百篇文章去描绘一座城市。去年新创的出版品牌“四开”,也首先做的是杂志书( mook )系列,所以我们算是很“迷恋”杂志式的编辑团队了。
《一筑一事城市指南·重庆》
背后的原因,是我们认为今天信息大爆炸和社交媒体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不能忽视杂志式编辑所能带来的更严肃、系统和持续的内容生产。尤其是杂志中的特辑,编辑团队需要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某一个选题,广泛挖掘、反复打磨,所能产出的内容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提出“知识的尺寸”这个概念,去抵抗过于碎片化的信息和二手化的观点。也许日报被新闻 APP 取代是大势所趋,但杂志的不同是它特有的编辑方式和内容需求,它也是人们真正建立持续认知和生活方式的一个基础。
张朴:关于这个展览,设置了几个部分,是怎么去构思和策展的?
王牧之:关于杂志的这个展览,也像是一本“立体杂志”。我们不太可能在两三个月时间里做一本关于杂志的“专著”,我们更想要找到大众能切入的深度,于是筛选了几个有趣的话题,包括世界上大概有哪些杂志,杂志的选题是什么,当代中国人成长史中读过哪些杂志,杂志书如何做出来的等。通过对这几个议题的挖掘和梳理,让更多人关注和重回杂志的“提案”。当然,也许将来某一个时期,我们还会再做几期关于杂志的特展,就像一本关于杂志的杂志。
张朴:展览中陈列的旧的杂志和出版物,是从哪里找来的?
王牧之:团队自己收藏,或是这段时间从各处淘来的,我们精选了差不多100本出版物。开展这两天,还有观展者愿意捐赠自己收藏的杂志用于展出。
张朴:你觉得杂志对于你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吗?对你影响深刻的杂志有哪些?
王牧之:杂志伴随我从小到大,对世界包罗万象的认知几乎就是建立在杂志的阅读基础上,可能通过一篇特稿或者一个栏目,就建立了某个方面的兴趣。小时候每期必看《故事大王》《故事会》,后来有《小说月报》《读者》《青年文摘》,和喜欢科幻的同学交换《奥秘》《科幻世界》……我一有空就会在报刊亭转悠,也常常喜欢买一本从没看过的杂志,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我的习惯是一旦对某一方面的事有兴趣,会考虑先订阅相关杂志,或者去图书馆查找,上大学自己花钱订了《建筑学报》《城市规划》,一些特别精美的杂志和外版杂志太贵,只有去学院图书馆看,比如《新建筑》《世界建筑》。这些年还在关注的是《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人物》《中国国家地理》等。十年前我开始关注到有个订杂志的平台叫“杂志铺”,现在还在,但很多杂志消失了。
深切感受到杂志势微是最近几年的事,突然意识到好的杂志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发现那些设计、创意和生活方式相关领域的杂志更少了。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当国内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国民开始有这方面需求时,我们却已经进入了社交媒体和碎片化信息非常发达的时期。
《POPEYE》《BRUTUS》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日刊杂志,图片来自网络
举个例子,国内就没有诞生类似于1980年代日本兴起的《POPEYE》《BRUTUS》《生活手贴》这样的杂志。我们引入了一些国外杂志的品牌版权,但似乎没有机会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和话语权。很多细分领域的杂志编辑越来越不好找,可能很大一部分都分流到了小红书去做博主了,做两年又放弃了。但好的杂志编辑,是要做几十年的。
所以,过去几年我倒是关注了不少外文杂志。他们经过几十上百年的发展,确实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也更能抵御社交媒体的冲击,因为已经有了自己的某种传统吧。即使他们把内容搬到互联网上,也不影响其作为一个杂志品牌的影响力。当然他们的生存也一定受到了影响,只是深浅度的差异。
张朴:虽然我们知道一筑一事的时候,是通过它的微信公众号、甚至是更多的社交媒体平台,但好像你作为一筑一事的创始人,一直对于纸质出版物、杂志情有独钟。你觉得在社交媒体时代,杂志还有其不可替代的魅力和特色吗?具体分享一下呢?
王牧之:其实杂志式编辑内容,不一定非要到纸质印刷品上去获取,我觉得问题的关键是社交媒体很难催生和承载杂志式编辑内容,因为社交媒体上的内容是天生注重流量的,其商业模式是以均质化的流量作为评判标准,没有流量就意味着失败。这就很难让读者有付费阅读的机制,也很难让作者有平和的创作心态。
相反,当内容回归到纸质这样一个介质时,编辑就不得不放下对即时流量的执念,保持一个相当长的编辑过程,专注于内容。同时,读者也不得不重新开始思考,是否愿意为这样的内容买单。我很难说纸质出版物会回到怎样一个市场占有的水平,但我们认为做一些好的杂志书(现在杂志书比杂志更容易实现一些)是对的事,所以就坚持做了。目前来看,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做出版物也许不会有爆发的可能,但我也会想,算法流量带来的爆发机制“陷阱”,恰恰就是摧毁内容工作者的“元凶”吧。
做杂志式出版物并不是要完全拒绝社交媒体,而是坚持一些必要和有价值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是过犹不及。
张朴:同为内容创作者或者生产者,你觉得杂志时代的内容生产方式和新媒体(自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方式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或者可以被借鉴和继承的地方吗?一筑一事拥有一个编辑团队,而你的角色恰好类似于一本杂志的主编。
王牧之:是的,就像前面提到,有一些新媒体/自媒体,其实还坚持着类似于杂志的内容生产方式,一筑一事公众号就是如此,所以我们的出版物有些时候就是基于公众号内容而编辑的。换句话说,是公众号让我们培养了出版物编辑。
现在也有个人运营的自媒体在生产着很好的内容,无论是公众号、小红书、抖音、小宇宙还是B站,我觉得这就像是过去一本杂志的明星记者或个人专栏。只要有好的作者,就能产生好的内容,这本身与介质和平台无关,矛盾点在于社交媒体的流量机制和商业模式对内容生产者心态的破坏。一些付费阅读的尝试,目前看来也没有取得特别大的进展。
张朴:当我在展厅中看到关于“杂志选题”调研的设置和展示区域,我其实特别感怀,因为当我也曾作为一名杂志编辑的年代,这样的调研和讨论在每次杂志选题会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次展览的不同部分,你自己最喜欢哪一个部分?为什么?
王牧之:每个部分都是我们特别想跟大家交流的,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答案。我个人最喜欢的可能是“中国先生的书桌考”,未来我们的展览希望让内容与更多生活方式领域互动,这次的书桌就是跟中古家具买手店合作。我觉得杂志的特点之一,就是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
“中国先生的书桌考”,为展览带来了互动性
张朴:和展览一起亮相的还有一筑一事的一个公共空间:皿口一人,为什么叫这个名字?目前“皿口一人”也成为了这次杂志展览的一个延续和补充,在这里展示着包括你本人为大家推荐的心仪书籍和杂志,这会是一个持续的项目吗?
王牧之:皿口一人上下合起来就是“盒”字,是我们在思考“如果一个新媒体想要做一个实体空间,应该怎样定义这个空间”时的产出。就像选题一样,我们希望空间也是灵活的,就像一个盒子,可以每次装不同东西。皿口一人的内容定位,“皿”代表一个把书籍陈列作为策展的书店,“口”代表把书中内容与生活结合的展览。皿口一人会是一个持续的空间项目,未来还会有一些延展计划,可以肯定的是,这里面会有很多像杂志选题一样的内容不断出现,也会邀请一些人(就像受访者一样)共创。显然我们是想要把编辑与策展人合二为一了。
皿口一人:一个策展型的书店,也是一个具有聚合作用的公共空间
张朴:和我从事媒体的年代相比,当下的媒体环境和大众的阅读习惯都已全然改变,一筑一事给我的感觉也是一个更为丰富、多元、具有创造力的全媒体平台。单一的媒体平台也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了,所以你们不断拓展着,比如你们很擅长打造的不同活动、策划展览,关注城市发展的潮流和动向等等。经过八年发展,你目前对于一筑一事的定位是怎么样的?
一筑一事办公区
王牧之:一筑一事还是关注“建筑与生活方式”的新媒体,也与很多品牌和项目有互动合作。但我们过去三年随着对创意行业的认知不断加深,已经发展出了一些新模块,比如关注家居的“宅二三”,关注出版的“四开”,线下空间品牌“皿口一人”,此外还有一个设计中心“ ZSDC ”,以及参与空间项目策划和新营销的“五造”。所以我们现在是用 Z/S STUDIO 作为团队名字,以上都是这个综合创意团队在经营的模块或品牌。在我们近60人的团队中,包括了策划、编辑、设计、出版、运营等多个工种,可以说是综合发展和全案落地能力较强的团队了。
张朴:展览结束,大家还可以在现场买到这本《四开01:工作,就要不拘一格》的杂志书。未来你们会持续出版书籍,Zine,杂志书吗?对于出版图书的主题和内容,你个人有什么偏好吗?
王牧之:四开计划每年出版至少10本,但这只是我的计划,还需要团队好好努力,目前除了这本已经推出的 mook ,还有4本在编辑中,期待在年底或明年春与大家见面。“四开 mook ”系列,每一本会以特辑的方式呈现一个创意与生活方式的垂直领域,比如宠物、户外、二手、现代主义设计、某位知名建筑师、当代艺术、美术馆、街区与小店……太多想要做的选题了;此外,“四开单书”系列,可能会显得更大部头一些,像是特辑中的特辑。
“四开 mook ”是一筑一事出版版图中的重要系列之一
-
前一阵我在微博看到一个青年读者的留言,大意是说要珍惜你的文字,不要轻易放弃对于文字的打磨,因为最挑剔和最敏感的读者是会很在意你的每一次写作与输出的。我在看完《杂志,就这样 Magazine be like ... 》展览后,有一种感慨:在以纸张承载着美好内容的年代,我们曾拥抱和打磨过这份美好的内容,现在只是媒介变了,对于内核的锻造没有变,保留这份对于杂志热爱,也是对于继续创作的我们的一种鞭策……
2022.10.21 - 12.31
来取走你的杂志
一起像杂志那样编辑生活!
展览名称
杂志,就这样
Magazine, be like…
展览地址
皿口一人
成都市锦江区德必川报易园B127
(地铁6号线金石路站A口出站100米)
展览日期
10/21-12/31
工作日 10:00-18:30 (18:00停止入场)
周末 13:00-20:00 (19:30停止入场)
展览门票
68元
*现场购票赠送《四开01:工作,就要不拘一格》杂志书(68元)及《杂志,就这样》ZINE(38元)各一本。
📚“书+展二盒一”计划 📦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书籍详情
《四开01:工作,就要不拘一格》
创造者必备的工作术与灵感库
“顶尖高手私藏的创造力秘籍”
都筑响一、FREITAG、Vitra、⻓坂常、吉田Yuni、小河、 熊亮、米切尔·邓奈尔、詹姆斯·道迪、联邦走⻢、皮克皮、WeWork、李如一、建筑大王、史航、苏五口、孙赛赛、广煜、我是白……深度专访6位重量级创意人,5个顶尖创意组织,14位“会工作的人”,探秘职业主张、创意秘诀、从业历程、工作空间,看他们如何让工作充满创造力?
主编:牧之
副主编:忧忧
编辑:握穗
撰稿:张朴
摄影:详见图注
校对:握穗
设计:大吉©ZSDC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筑一事”(ID:zs_studi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