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国内数字藏品市场因为支付宝旗下数字藏品平台「鲸探」App 的一个「bug」炸开了锅:
此前已经明确限制转赠功能的「鲸探」短暂地重新开启了该功能,还未等市场反应过来,不足15分钟后又旋即关闭,仿佛提前给大家开了一个愚人节玩笑,也引发了市场广泛议论。
鲸探的15分钟「开放转赠乌龙」
具体在3月31日16:05,有「鲸探」用户惊奇发现,App里突然全面开放了转赠功能,所有用户均可即时转赠自己持有的数字藏品,更关键的是不存在任何限制。
瞬间,所有数字藏品的社群里都炸开了锅。
这款《春暖花开-五色牡丹》是支付宝鲸探在3月17日发售的一款数字藏品,本应在180天之后的9月22日才能转赠,在当天(3月31日)即可直接转赠。显然没有180天转赠的限制。
而就在大家刚刚开始亢奋之际,16:16左右,「鲸探」App里被开放的转赠功能火速关闭。
短短不到15分钟,整个国内数字藏品市场仿佛经历了一场冰火两重天,难怪有用户在社区调侃:「鲸探可能是在提前祝大家愚人节快乐」。
随后,有网友称从鲸探官方人员处得到消息,此次「bug」是由于平台更新发生异常,导致转赠功能被全面开放,正逐步恢复。
愚人节玩笑?投石问路还是系统Bug?
颇为吊诡的是,这个不到15分钟的「乌龙」,截止目前并没有获得支付宝官方在公开渠道的正面回复或解释,互联网上也基本没有任何报道和新闻,这个事情就这样悄咪咪地归于平静,就像没发生一样。
作为国内数字藏品市场的头部平台,「鲸探」App的一举一动可谓都牵动着整个市场的关注,而它的每一个举措,恐怕也绝非「Bug」一词所能囊括。
因此不少行业内人士对此颇为乐观,认为「鲸探」App是在进行投石问路,进行内部测试,转赠功能的全面放开指日可待。
也有人认为此举可能是在测试市场或监管的反应,试试水温,以便对接下来的发展规划确定边界。
至少就目前而言,数字藏品的二级市场交易,仍是整个行业最为关心的问题。虽然国家监管对此尚未定论,各大巨头也均对此保持谨慎甚至敬而远之,但是行业的发展必然要重视和考虑到市场以及用户需求。
从某种程度上讲,即使「鲸探」限制转赠,依然阻碍不了用户的转赠需求,哪怕是不断地延长转赠周期,也抵制不了用户场外交易的热情,如此反而使用户更容易游离在目前的规范体系之外,滋生炒作、欺诈甚至其他法律风险。
并且数字藏品如果丧失了绝对的流动性,本质上也会影响其自身定位和属性的发挥——数字藏品由于其总量有限,上链存证且具有唯一性,市场极容易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在供需失衡的刺激下,才导致用户的抢购热情被释放,推高了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
因此要彻底解决二级市场炒作问题,或许更应该从扩大数字藏品的体量以及推动实际应用去入手。
限制转赠背后的行业思量
根据鲸探数字平台交易规则,用户购买拥有数字藏品达到180天,可以向其他用户发起转赠,同时受赠方应该符合数字藏品的购买条件(年满14周岁的中国大陆居民),受赠方接收数字藏品满2年后,可以发起再次转赠。
其实自从今年2月以来,面对愈发火热的国内数字藏品市场,鲸探已经在限制数字藏品的转赠方面多次加码:
2月22日,蚂蚁集团旗下数字藏品平台「鲸探」发布公告称,对在平台外出现私下交易违规行为的部分用户进行处罚,限制 56 名用户的转赠功能。鲸探官方表示,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数字藏品转售,称这种行为往往存在欺诈风险,容易引发不良炒作,与数字藏品的定位相违背。
随即在3月8日,鲸探又发布公告表示,在对鲸探平台异常数据检测中发现,部分用户在鲸探购买数字藏品时存在使用外挂、脚本等第三方软件的违规作弊行为。为维护鲸探平台用户权益,保证数字藏品购买、收藏的公平性和平衡性,鲸探对上百名违规用户视严重程度做出限制购买、转赠数字藏品的处罚。
可以说鲸探在转赠方面的态度一直还算谨慎,尽量减少高流动性下可能出现的炒作泡沫和市场风险,这和国内相关监管机构愈发审慎的监管态度应该密不可分:
2月18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防范以「元宇宙」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该风险提示明确表示近期一些不法分子蹭热点,以「元宇宙投资项目」、「元宇宙链游」等名目吸收资金,涉嫌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随后2月21日,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员会发布《元宇宙产业自律公约(拟一届一次全会通过)》,提出元宇宙业务应立足服务实体经济,坚决抵制利用元宇宙等热点概念进行资本炒作,避免形成市场泡沫。
所以「鲸探」App内愈发严格的限制转赠措施,一方面应该是主动避免市场炒作风险,将二级市场价格维持在一个合理可控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就是规避政策风险,作为行业头部数字藏品平台与监管部门的审慎态度保持一致。
数字藏品如何破局?
可以说目前国内的数字藏品尚无实际应用,是目前各种市场乱象背后很重要的一个底层原因——数字藏品除了收藏没有实用价值,导致用户只能参与炒作。
也即数字藏品目前更多还只是一种无形的寄托,无论是现实世界中的艺术品映射链上实现「艺术品的数字藏品化」,还是链上原生的「NFT 艺术品」(也即数字藏品),本质上都只是抽象化的名义上的所有权,简单地进行映射。
如何脱离目前以收藏品等为主流的「障眼法」,更进一步地真正将数字藏品「非同质化」的特性应用到切实的应用场景和现实痛点中,才是数字藏品下一步迎来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譬如探索数字藏品的更多实用价值,真正将其与传统产业进行结合——音乐、视频等版权保护、赋能文创创新维度等等,带动传统产业如文创等的发展。
简言之,如何找到一种将NFT和更多领域合法性地相结合的方法,或许会是接下来更值得期待的数字藏品「范式转变」。
前不久,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在以太坊中文社区的直播中表示,NFT(数字藏品)不应该太昂贵,要注重作用。
春江水暖鸭先知,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数字藏品市场的火热,也正是行业创新活力与实际应用需求的侧面印证。如何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保证各方利益的前提下,让数字藏品的价值、理念真正意义上得到实现和发挥,应该是每一个参与者都应该努力去探索和思考的事情。
时代大势,浩浩荡荡,行业的早期发展与建设,离不开每一位从业者日拱一卒地创新推进,而它最终也会给予真正做事的人以丰厚馈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FT中文社区”(ID:nft_chines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