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lery Marking松鹤回春·斐然成章: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下)

Gallery Marking松鹤回春·斐然成章: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下)

文物,记录了人类生活的变迁之旅。那些久远的梦,是否自破土时就注定千疮百孔,忽隐忽现?岁月峥嵘,斗转星移,变的是外貌容颜,不变的是内敛风骨。古人信仰的力量将那些圣洁得以遗留至今,让后世瞻仰,让后人得以略窥这阡陌世界。

百十芳华,斐然成章。本期艺术现场将延续上期的精彩,为大家分享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的第二部

斐然成章

历史的记忆,有实证,有重构。面对历史,我们就像一个“盲人”,要用触摸的方式来了解它所蕴藏的真实。当这些信息再一次被汇集时,我们可能会得到一个对历史相对全面和理性的认识。或者可以说,历史真正的魅力就在于这些时代投影下的碎片,经由后人的触摸与探索所发现的细节。

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科技手段相辅相成——国家博物馆建馆伊始,前辈们便提出了文物保护的理念,书写了文物保护的新起点。这一高瞻远瞩的理念,使得文物保护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完成了馆内大量珍贵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还积极开展了广泛的国内合作与国际交流。

彩陶鼓出土于甘肃兰州乐山坪遗址,经分析检测发现,该鼓内壁管口处出现的盐结晶为醋氯钙石,是由木质囊匣内挥发性的有机酸造成。工作人员采用纸浆涂覆法对器物进行脱盐处理,清除原修复胶结剂残留,对断裂部位重新粘接,并定制无酸纸囊匣长期保存。除此之外,此次展览还介绍了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和剔犀梳妆盒的保护修复方法。

数字文物

古语有云“纸寿千年,绢八百”。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人为等因素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的损害。而采用先进的高精度3D扫描技术,不仅实现了对文物的三维建模,也为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传统的复制方法需在文物表面翻制出模具,再利用模具浇铸制作仿制品。常用的模具材料主要有石膏和硅胶两种,虽操作简单,却极易对文物造成再次损坏或将模具材料残留于文物表面。因而业界也在不断探索如何能在不接触文物的情况下完成对其的复制工作,目前,应用较多的是3D打印技术。

常用的建模方法包括通过三维扫描仪实现物体表面的三维建模、通过3ds Max等计算机软件实现手工建模、借助CT影像数据实现物体内部和外部结构的三维重建,再利用3D打印机打印出器物。目前较成熟的工艺大体可分为打印高分子树脂材料、打印蜡胎和打印金属材质三种。

此次展览展出了采用3D打印技术与青铜传统修复及复制工艺结合复制出的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仿制品。据介绍,文物保护工作者需要对青铜犀尊的三维模型进行截模处理,分3段分别打印,获得青铜犀尊树脂模型后,采用浓度较高的酒精漆片调和石绿等矿物颜料对其上色,并粘连完成,最后还要对模型进行精细化处理。

松鹤回春图轴

人们对文物的保护像是一种本能的反应。那种对器物的珍惜和喜爱,包含着浓郁的人文历史情怀和对美的鉴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文物保护工作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辅助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有效提升了出土文物、馆藏文物保护研究的整体水平。

此次展览展出的清代画家郎世宁绘制的《松鹤回春图轴》,利用成像光谱仪和透光摄影技术,可清晰地反映出画作中折裂位置形成的穿透性病害,以及历次修复痕迹及贴条位置。大幅面X射线荧光扫描成像则揭示了重彩画中各种矿物颜料的分布情况,为画作的绘画技法研究和科学保护提供了支持。

一件件文物划开历史的扉页,图腾了无数壮举与丰碑。在文物面前,我们都是匆匆过客。幸得时代的庇佑,让这些静息在时间里的器物可以在理念、技术、材料的不断革新中涅槃、重辉,并能够被更多的后世所感知。

至此,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已全部分享完毕。下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带来全新的观展记录,再会。

眼缘艺志 第991篇献给生活的艺术礼物。

文字撰写:眼缘艺志

如需转载请先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标明出处


润同文化 企业品牌传播共生伙伴
我们了解传播,我们打造文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眼缘艺志”(ID:yanyuanyizhi)。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