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论坛报》的著名时装记者苏西(Suzy Menkes)在谈论川久这场处女秀的时候说:“服装都是遭毁的,一些套头衫混身大洞,我们私下里称它为‘瑞士奶酪’(瑞士奶酪很多洞洞),但在那时候,这场秀真是太让人感到震撼了。”
而且这些“破烂”售价不菲,高达2500法郎一件,川久自己幽默的称它们为“新版蕾丝”,这一系列服装奠定了她反时尚与反华丽的基本节奏。她从那时候就开始强调:“时尚设计并非关于暴露或是强调女性身躯,其目的应该是要人能够做自己。
川久早期作品中留下的视觉资料其实不多,但她这些作品在如今国内一些大城市的古董店里售价都在5位数以上,如果大家有机会去看到记得拍下一点照片哦。
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1997年的春夏系列,这个系列被称为“钟楼怪人”,史太浓觉得更像“生化异形人”。系列名称叫“身体与衣服,衣服与身体”(Body Meets Dress, Dress Meets Body),成为时装史里经常被引用的作品,很多时候大家称呼为“肿块”系列。
接下来就是川久大名鼎鼎的“小心心”副牌“Play”了。
Play这个系列基本就是经典四件套,衬衫,开衫,短袖,POLO衫,没有了。
一位跟随川久多年的助理曾经揭秘了她的设计流程:她通常只是提供给我们一个抽象的概念或主题,比方‘终极简约’。然后团队的图案设计师们就匆忙地设计出一堆可以实现这个抽象概念的图案,并将之悬挂起来,供她选择。她要么众里挑一,要么提出修改意见。她可能确实没有受过专业服装设计训练,也不像我们那样了解服装的结构。但这种工作方式一点没有让我们感到不快,这是她独有的创作方式。”
这种耐人寻味的设计方式其实给了设计师们很多启发,这个问题就之前提及的“决定高度的设计不在手法上”,而是观念与审美,视野与角度。
坦白说,不动手这种情况也存在于其它大师身上,但通常是阶段问题,比方很多大师是到了大师位置后会通过指挥的方式来完成设计,或者是完成跨界设计,比方我比较擅长平面,但是我希望设计一栋房子,这并不是什么不切实际的想法,因为我知道怎样的房子是好的,只是我需要一位或若干位懂结构,能做效果图与施工图的设计师们帮助,我们上一期聊的威廉莫里斯不就正是这样完成了著名的“红屋”吗。
除此之外,川久也曾经低调了设计过一些家具作品,是跟朋友托希亚基(Toshiaki Oshiba)合作的成果,而方式同样是川久口述概念,然后朋友按她的形容进行设计与制作,这样的设计操作真是让人羡慕不已。
所以诸多时候服饰只是川久保玲实现自由的一个载体,1997年的一次访谈中,主持人曾经问过川久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她的回应就是:“为了自由存在”,这种自由就包括经济物质的自由与灵魂思想的自由,她几乎完美平衡了两者的关系与存在。
所以有些媒体形容川久并不是在设计服饰,而是设计了一间公司,一间非常成功的时尚公司,如果要问奥妙是什么,史太浓认为无非三点,热爱、努力与天赋,缺一不可,如果可以的话加一点运气则效果更佳了。
写在最后
每一位设计大师都是一种启示,我们可以从大师的成长与成名过程中寻求一些启发,从大师的处女作到成名作再到巅峰之作当中摄取营养,帮助自己更好的成长,所以设计师学点设计史真的很有必要。
所以今天我们也联合了【设计史太浓——创意国家漫游记】作者刘斌为大家带来了《跟着大师学设计》一课。
刘斌
远麦(深圳)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 | 创作总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签约作家
【设计史太浓—创意国家漫游记】作者
站酷网百万人气设计师
68Design认证资深设计师
优设网特约专栏作者
该课通过视频形式讲述了山本耀司、贝聿铭、川久保玲、扎哈、柯布西耶等10位设计大师的小故事,来带大家学习设计史。
△试看10位大师的设计史
学完可收获
1、通过了解历史上的优秀作品能获取到用于当前工作的养分。
2、对不同风格、流派、运动有整体系统认识,从而更好形成自我的设计大局观,对设计师成长而言非常重要。
3、了解到历史上大师的成长故事,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有切实的启发。
关于购买
本课程单购价格为¥99
(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订阅)
设计得到年费会员可直接免费观看
除此之外会员还能收看4000+的vip课程
(vip课每周更新会员均可查看)
更多推荐
- End -
看完记得点赞、转发、在看3连
找dop032,领“dop设计大礼包”
点击“阅读原文”,为自己的实力加分!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op设计”(ID:dopdesig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