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最美客厅——圣马可广场详细分析

欧洲最美客厅——圣马可广场详细分析

本文转自公众号:筑匠Arch



圣马可广场 Plazza San Marco又称威尼斯中心广场,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文化活动中心。圣马可区是威尼斯的政治与司法神经中枢,自共和国早期即为威尼斯核心。最能展现共和国太平景象的地方,莫过于圣马可广场,它是特别为威尼斯总督府和教堂塑造景观而建的。

        圣马可广场完成于文艺复兴时期,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艺术的优秀范例。广场四周的建筑包含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代等诸多类型。“马可”是圣经中《马可福音》作者,被威尼斯人奉为守护神。相传828年,其遗骨被两个威尼斯商人从亚历山大偷运到威尼斯,并兴建教堂,大教堂前的广场也因此得名“圣马可广场” 。


圣马可广场

何谓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即城市客厅。是城市人流密度较高,聚集性较强的公共开放空间。广场不同于街道,在两个方向上都需要有明确的界定。所以广场的平面布局很重要,不同的布局会给人不同的感受。


城市广场典型案例

圣马可广场的地理环境

广场位于大运河入圣马可湖河口的左岸,长约170米,东边宽约80米,西侧宽约55米。 圣马可广场是由公爵府、圣马可大教堂、圣马可钟楼、新旧行政官邸大楼、连接两大楼的拿破仑翼大楼、圣马可大教堂的四角形钟楼和圣马可图书馆等建筑,同威尼斯大运河所围成一个梯形的广场。


圣马可广场及其周边的整体鸟瞰图

圣马可广场的历史沿革

圣马可广场为纪念耶酥十二圣徒和收藏战利品而建。广场初建于9世纪,当时只是圣马可大教堂前的一座小广场。威尼斯人将耶稣圣徒马可奉为守护神,其标志为狮子。现在的威尼斯城徽还是一头狮子拿着一本《马可福音》。

1177年为了教宗亚历山大三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会面才将圣马可广场扩建成如今的规模。1797年拿破仑占领威尼斯后,将广场东侧临海的原总督府改作行宫,至今仍有人称它为拿破仑宫。


标志物

圣马可广场的视觉分析


1.整体布局

圣马可广场的面积是其他广场的几倍,处于全局支配地位。威尼斯城内的标志性建筑遍布全城,光是教堂就有100多个,但地位最高体量最大的还是圣马可教堂,除此之外,广场上简单的方形红砖大钟塔高近百米,是威尼斯最高的建筑。这两个标志性建筑物是人们心理上的城市中心。


2.模块分析

圣马可广场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小广场组成的复合式的广场。一般常说的是正对圣马可教堂的大广场,面向泻湖的是小广场。


广场平面模块分析

        3.入口与进入方式

入口一面对泻湖开敞,入口处的圣马可狮子雕像柱和圣蒂奥多雷雕像柱甚至成为圣马可广场的标志物。借用拿破仑的比喻,入口二和入口三,不过是“欧洲最美客厅”通往其他房间的房门,而入口一才是主要入口。通过总督府东南角的麦秆桥,沿着总督府南面底层柱廊前的道路侧面进入。


广场入口

4.广场的视线流转

入口一处的视线与流线转折是圣马可广场被称为城市客厅的原因之一,是整个广场空间设计的精华所在。建筑师路易斯·康发现了这个空间转折的玄机。这幅速写表达的是沿着麦秆桥进入的空间视线,经过两个望柱后,被远端突出的图书馆东墙限定,折进广场的方向。

总督府的屋檐透视线高而短,图书馆的屋檐透视线矮而长。图书馆南端突出于两根圆柱界定的边界,而总督府的南立面则往里缩进,留出了进入广场的通道。这两栋建筑的一伸一缩,完成了最终的空间流线转折



        5.城市广场空间的物质实体

        分为三大类:基面、边围和家具。在圣马可广场中,大小广场的地面和广场南面的海面构成基面,圣马可教堂、图书馆、博物馆和政府大楼组成广场的边围,大钟塔和小广场靠海的两棵石柱则是广场的家具


城市广场空间的物质实体

        5.1广场基面

圣马可大广场和圣马可小广场都是梯形的,且梯形的宽边都指向圣马可大教堂。梯形广场可强化透视效果。从入口处看教堂,教堂显得很宏伟;从教堂看入口,则使本来不大的广场,显得深远。


从入口处看教堂


从教堂看入口

在这个空间序列中,两个广场通过体量、视域和主景等方面的变化造成人们视觉感受的巨大差异。大广场面积1.32公顷,小广场0.45公顷,前者是后者的三倍。圣马可广场整个系统的巨大优势在于两个梯形广场主轴线的方向变化,它们基本互相垂直,使得在轴线方向上能够设置不同的对景


大小广场的轴线关系示意图

大广场呈东西走向,大广场的主景是细部繁多的圣马可教堂,两旁建筑逐渐打开的走向强化着教堂的空间效果,以及周围建筑统一的立面造型保证了广场高度的围合感,使大广场显得正式庄严。


大广场

小广场呈南北走向,朝向海的一侧仅由两根柱子限定,使得广场外的海面和圣乔治岛成为小广场的对景,围合性大大降低,使小广场显得自由活泼。


小广场

5.2广场边围

1)圣马可大教堂 

是一座融合东西方建筑特色,汇集了拜占庭式、古罗马式、哥特式艺术和文艺复兴多种艺术的优秀建筑。它的五座大圆顶正面华丽装饰,是典型的东方拜占庭式风格。教堂正面五座罗马式菱形大门,顶部哥特式尖塔林立。因其内部黄金粉饰的穹顶,又被称为“金色教堂”。



圣马可大教堂正立面与金色穹顶

2)新旧市政大楼

北段是建于12世纪的旧市政大厦,1楼是闻名的夸德里咖啡馆。南侧是新的市政大厦,1楼有著名的弗洛里安咖啡馆,2楼是科雷尔博物馆。政府大楼的柱廊三面环绕大广场呈“U"字形,在广场和大楼之间形成线形的中介空间。它沿用了古罗马的样式,把政府大楼底层不同的建筑功能隐藏在相同的形式背后。


新旧市政大楼


U形柱廊

3)时钟楼

楼顶上有一口铜制大时钟,钟旁守着两个铜人,手执大锤,到一定时辰,两个铜人就会自动敲打大钟,悠扬的钟声响彻全城,每当钟声大作,广场上的鸽群会突然腾空飞起,非常壮观。


铜质时钟与铜人

4)总督宫

属于晚期哥特式的建筑,下面两层都是由连续的白色石柱与尖劵所做成的拱廊第三层墙面用白色与玫瑰色大理石镶嵌,做成斜方格图案。屋檐上还有一排哥特式小尖饰


总督府

5)圣马可图书馆

采用了和总督府一样的双层拱廊结构,只是高度上略低一些。立面上用圆形壁柱,檐壁和拱廊的肩部装饰有浮雕,屋顶上的石栏杆顶部有人物立像,四角为方尖碑圣马可图书馆被认为是盛期文艺复兴建筑中最壮丽的作品。 


圣马可图书馆

广场主体建筑综述(重要)

圣马可教堂和钟塔是圣马可广场的主体建筑。其他的建筑需要与中心或者主体相协调,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圣马可广场的形成发展历史来看就是从混乱中找到秩序的过程。围绕广场的四个立面中,柱廊在底层连通,在立面上形成连续重复的券,这样的券的形式在建筑底层以上的各层依然重复着

广场通过一个券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重复控制了广场的整体性,建立了贯穿建筑的协调。



广场周边建筑立面的连续水平券

5.3广场“家具”

1)钟楼

由橙红色的砖块砌成,在上部置有巨大的时钟,钟面上是著名的圣马可狮子像。整座钟楼高98.6米,共9层,站在钟楼上可以看到整个威尼斯城的全貌因为靠近圣马可图书馆,钟楼底部采用了一段与图书馆同样的柱廊作为延续。


钟楼

现代广场多把标志物放在广场的中轴线上。而圣马可广场钟楼位于大小广场的转角处(即相交点),现在的位置刚刚好,照顾了三个入口方向的视觉感受。


钟楼位置示意图

2)望柱

在泄湖上远观,可以见到入口一处的圣马可飞狮像柱、圣蒂奥多雷雕像柱(即两根望柱)和圣马可小广场。圣马可飞狮像的朝向。圣蒂奥多雷雕像的朝向是北向圣马可小广场,而飞狮像的朝向是东向麦秆桥

一是因为圣马可大教堂看向入口一的视线非常重要,这条视线自北向南,容易形成强烈的逆光,而飞狮像的侧面剪影显然要比正面轮廓生动得多;

二是因为入口一的主要人流方向来自东面,让狮首朝向东方,迎向主要人流方向。圣蒂奥多雷雕像朝向北具有指明入口方向的作用。

两个雕像朝向差异,也暗示了入口一处的两种进入方式。兼顾了重要节庆日的南面进入,与日常活动的东面进入。


望柱细部


自小广场看向望柱

圣马可广场的现存问题

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地势最低的地方,所以遇到暴风雨或者甚至是大雨时,这里首当其冲。雨水可从广场的排水沟直接流入威尼斯大运河,但是每天亚得里亚海潮涨时分,威尼斯大运河的河水同样通过排水沟从圣马可广场的地下涌出,形成一潭潭的积水,每年还会出现几次潮水铺满广场甚至水淹广场的情景。


被潮水铺满的广场

据说鸽子在圣马可广场生活了一千多年,威尼斯总共有约4万只鸽子,其中三分之一都在圣马可广场。这些鸽子给周围兼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雕塑和建筑表面造成严重破坏。为了控制鸽子数目过分增长,当地政府禁止任何人在圣马可广场喂鸽子。  


广场的鸽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蚂蚁景观”(ID:antsl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