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纸书文物特展”的云端启示:疫情背景下的博物馆们该如何发挥公共职能

“非纸书文物特展”的云端启示:疫情背景下的博物馆们该如何发挥公共职能






介绍南京市博物总馆年度线上专题云展——“非纸书文物特展”的宣传视频 / 图:截取自博物馆头条微信视频


本月 5 日,南京市博物总馆年度线上专题云展——“非纸书文物特展”在线上正式开展。此次特展汇集了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西安博物院、洛阳博物院、开封市博物馆、南京大学博物馆、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等 13 家文博机构所藏、发掘的重要非纸类 150 多件国宝,在“信仰”“权威”“日常”三个单元,呈现了甲骨、陶瓷、铜器、竹木、石刻、织物等多类文物,从不同角度向观众展示古代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和社会风俗。


在此次云展览中,数字化交互技术的应用是值得关注的亮点。线上空间使展览的时空延展性被极大拓展,让展览可以在云端 24 小时持续开放,参观者能够不受时间、空间、文化、语言的限制,在线上对精选的百余件文物自由地进行观赏和调查。同时,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文物图像可以多角度清晰显示,让观众看到一些现场看不到的细节,并省去了排队和拥挤的烦恼,能让人更专注地欣赏文物。




上:“非纸书文物特展”宣传海报

下:介绍“非纸书文物特展”展览主题与所展文物的宣传视频 / 图:截取自博物馆头条微信视频


比如,此次的重要展品之一——伯矩鬲,实际上来自于北京首都博物馆。对于在疫情中行动受限制的参观者来说,借由数字化技术,只需要通过点击即可观看到这件已经 3000 多岁的文物,并仔细观赏其盖内及器身颈部内壁的铭文,以见证西周时期一个叫伯矩的人的荣耀时刻。在线下展览中无法实现的检索、细读等功能,在虚拟展览中都可以实现。可以说数字化技术在发挥出更好的文物展示作用的同时,也使得观众的参观体验更加便捷随心。


为了增强沉浸感和优化观展体验,此次展览还设计了形式多样的不同板块,并针对不同板块采用了不同的交互与视听技术。在开幕式板块,通过观看策展团队提供的解说,观众可以感受和理解汉字形体在纸张形式之外出现、发展和演变的漫长历史。而在“科普锦囊”“字里行间”“听·文物故事”等板块,策展团队采用了多样化的展示手段,在 720 度立体呈现展品之余,为展品配以图文,并设置语音解读。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的结合,不仅让观众享受了沉浸式体验,还为有需求的群体更大限度地突破了观展障碍。


为了进一步增强互动性,观众还可在“观展笔记”板块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物,抽取自己的贺岁海报,生成带有小程序二维码的个性化观展报告。这种游戏化、个性化的设计,使得观众的体验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并能激发一些观众在社交媒体分享报告、从而也同时分享此次活动的欲望。



用户可在“非纸书文物特展”小程序的“观展笔记”板块中生成自己的个性化观展报告 / 图:“非纸书文物特展”微信小程序


在丰富的藏品与技术亮点之外,此次展览的诞生背景也十分值得关注。本次展览其实是为落实《古都博物馆合作框架协议》而策划的一个特展,此协议由包括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多家地处中国古都的博物馆于 2020 年签订,目的在于实现博物馆之间在展览策划、人才培养、公共教育与服务、文博主题研讨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提高对中国古代都城城市历史的研究和传播展示能力。


在疫情防控的社会环境下,中国国家文物局域在 2020 年曾发文鼓励各地文物博物馆机构因地制宜开展线上展览展示工作,在支持防疫工作的情况下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而合作协议的签订以及此次“非纸书”云展,正是各地博物馆对国家号召的积极响应。



“非纸书文物特展”微信小程序页面


这份重要协议,成了探索馆际合作新模式的重要契机,使博物馆们能够通过展开合作来对展览内容进行深入发掘、资源互助与重新整合。比如,在此次文物特展中,价值极高的武则天金简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鎏金七宝阿育王塔来自南京市博物馆,新蔡葛陵楚简则来自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过汇集不同博物馆的藏品,此次展览挖掘出全新的展览主题“非纸书”,以单一博物馆无法达成的方式对其展开探讨。


同时,通过同侪合作,博物馆也在拓宽自我宣传的渠道,丰富自身的资源。不同博物馆有着不同的馆藏资源和社会影响力,而在合作协议的指导下,博物馆之间可以将已有的包括展览场景、图文资料、媒体等在内的多种资源互相借鉴、互相促进,进一步推进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开放、整合和共享。



“非纸书文物特展”中集合了来自全国多地权威文化机构的珍贵馆藏 / 图:截自现代快报+ 视频


有关数据已经证明,博物馆线上展览已是大势所趋。目前,中国的 1300 家博物馆已举办了 2000 余项线上展览,展现出了线上展览的强大势头与发展潜力。不过,部分博物馆虽靠在线展览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关注度,但也并非每家博物馆都能获此成效,线上展的质量也仍参差不齐。


线上展览的背后,是公众对于个性化、新鲜化的文化诉求。因此,一些博物馆开始尝试跳出全景虚拟展示的窠臼,探寻新突破。这也许是所有博物馆重新审视线上展览的机会:什么才是能够吸引观众的线上展览?线上展览的展示内容与线下应该有何区别?如何在合作中发掘新的主题?这都将是博物馆在下一步发展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非纸书文物特展”微信小程序



· End ·



文字:Chang Liu

编辑:Yifan



JCC 文创未来





J I N G

往期推荐


· RECOMMEND ·









JING CULTURE & COMMERCE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JCC文创未来”(ID:JingCultureCommerc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