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简介:JCC简报,是JCC团队对近期发生在全球文化艺术产业的新鲜动态、资讯亮点的报道专栏。从国内热点到国际新事,带你迅速把握近期最值得关注的文化趋势与业内动态,短评解读其背后的影响与意义。
放 眼 国 际
为纪念BCC(英国广播公司)诞生100周年,这家成立于 1922 年的媒体巨头上线了一个名为“BBC 100”的门户网站,以数字展览的形式讲述其百年视听历史。网站以“我们BBC的 100 年(100 years of our BBC)”为标语,展示了来自BBC档案库的大量图文资料与多媒体内容。访问者既可按时间轴浏览这些内容,也可通过三个可搜索的系列—— 100 张面孔、100 个声音、100 个物品——分别进行探索。
本次所展的收藏,是由BBC和一些地区性博物馆联合策划的。其中,科学博物馆集团也是此次联合策展的重要参与者之一。该集团除了提供自己拥有的藏品以用于在线展览外,还将进一步把BBC档案库中的另外 1000 件物品数字化,以便在 2022 年春季上线。届时,除了会有数字化展品上线外,还将有一系列其它活动相辅相成,其中就包括将在国家科学和媒体博物馆举办的广播技术展览“Switched On”。
(资讯参考:JCC英文官网)
因疫情助推而加速蔓延深化的在线阅读习惯,刺激着越来越多的机构探索使文化遗产在数字观众中产生新共鸣的方式。而BBC之所以能成功地进行这一探索,不仅是因为自身原有的名气与网络媒体的特性,还是因为其在线内容做到了多方兼顾,保持了较高的信息性、教育性和娱乐性。
/ 观众可通过网站上的 3 个类别之一——“100 张面孔”来探索BBC的线上展览内容 / 图:BBC 100
继此前合作推出AR(增强现实)球鞋Sneaker 0 后,Snapchat再次携手伦敦设计博物馆,并与建筑师Mariam Issoufou Kamar合作,推出了聚焦于气候变化问题的AR体验项目“Landmarker”。
当进入位于肯辛顿的伦敦设计博物馆后,参观者可以扫描Snapcode获得Snapchat平台上的AR滤镜。当带有该滤镜的手机镜头对准博物馆的外墙时,参观者便可以看到Kamar对气候变化导致的末日效应下的建筑所进行的重新想象——在一个画面里,建筑被大雪覆盖,同时被暴风雪袭击;而在另一个画面中,它在干旱的沙漠中与枯萎的树木并排而立。
据Kamar的声明所说,“Landmarker”项目的目的,是“让公众了解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同时促使观众思考该如何重新利用现代结构以凸显气候意识”。Kamar希望利用设计博物馆的外墙来探索建筑环境如何应对恶劣的气候条件,以及我们能如何在极端条件下利用建筑来满足新的需求。
(资讯参考:JCC英文官网)
此次推出的“Landmarker”项目,不仅以创新性形式呈现了气候问题,还通过让游客直面问题后果、亲自沉浸其中的方式,激发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参与。此外,与那些需要额外设备或对实地空间有着较高要求的展览相比,以Snapchat上的AR滤镜的形式来实现沉浸式展示的目的,也确实是种更为简单容易、省钱省力且节约资源的展览方式。
/ 图:伦敦设计博物馆
国 内 热 点
12 月 24 日,新华社发行了中国首套新闻数字藏品NFT。该系列收藏品将精选的 2021 年新闻摄影报道并进行铸造,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时刻,是中国首套“新闻数字藏品”。首批“新闻数字藏品”预发行 11 款,每款限量 10000 份,还将推出仅发行 1 份的特别版本。所有藏品均免费上线,用户下载新华社客户端参与活动即可领取。据悉,该NFT由腾讯云至信链提供区块链底层技术支持。
(资讯参考:金融界)
NFT具有不可随意修改、便于传播保存、永恒而独特的特性,把时代记忆以这样的形式记录传承,也许会是比文物或史料文档更为安全可靠的方式,让人不禁期待起以后的考古工作与历史课堂是否会把NFT当作研究学习的对象。
/ 新华社推出“2021 记忆链新闻数字藏品” / 图:新华社
在 12 月 27 日举办的百度Create 2021(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CTO王海峰表示,为了进一步降低数字人的应用门槛,百度智能云正式推出数字人平台——百度智能云“曦灵”。“曦灵”旨在为各行各业提供多种数字人生成和内容生产服务,数字人可以 24 小时无休为用户提供贴心服务。而为听障朋友提供手语服务的AI手语主播、央视网数字人小C等,也在大会上亮相。目前,百度打造的系列数字人已遍布各行各业。
(资讯参考:新浪VR)
数字人不仅能够全天候不间断工作,还能一直保持标准的工作状态,不仅能为不同功能目的而量身打造,还能在后续不断地进行有针对性地改造优化,或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在各行各业越来越多的岗位上。
/ 图:转自新芒X
1月1日起,“敦煌奇境——传奇洞窟220窟之谜”多媒体展全国首展在上海上生·新所正式亮相。该展聚焦于具有丰富历史意义的莫高窟第 220 窟,可谓是对这个创建于初唐的传奇洞窟的一次微视角而强深度的诠释,引领观众从洞窟的故事开始,走进壁画中的世界,渐次揭秘这座洞窟的发现之谜、营造之谜和乐舞之谜。
当观众走过第一个展厅,通道处也是 220 窟的复制窟,采用了敦煌研究院数字化研究所制作的高清图像。观众提灯照壁画,仿佛站在莫高窟洞窟内、身临其境。而这样的沉浸感贯穿了整场参观体验的设计。在展览最后,“敦煌奇境”更是首创了一种“环绕式叙事”的全新体验,360 度包围、63 米超长宽幅的光影厅,模拟壁画以及中国传统绘画的观看视角,邀请观众在主动探寻剧情,跟着主人公走进历史,身临其境初唐时期的盛世景观,目睹壁画在一千年前的鲜亮风采。
据悉,为了本次展览,敦煌研究院定制了第 220 窟全窟迷你模型,高清再现了窟内壁画细节。敦煌研究院表示,“220 窟的数字化修复,仅拍摄就用了两个多月,数据处理需要两到三倍的时间,由一千多张照片拼成一张画面。”而“敦煌奇境”的策划与举办,正是敦煌研究院石窟数字化成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播的又一次探索。
(资讯参考:文博圈;东方网)
敦煌研究院对“数字敦煌”的探索,不仅为历经风霜的文化古迹提供了数字化保存形式,还让敦煌艺术突破了地理局限、走向了跟广泛地区的观众们,并因科技赋能而焕发新的魅力与活力。
/ “敦煌奇境——传奇洞窟220窟之谜”多媒体展 / 图:《新闻晨报》
· End ·
翻译:Yifan
:编辑:Yifan
JING CULTURE & COMMERCE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JCC文创未来”(ID:JingCultureCommerc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