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图书馆、超级文和友…25个具体案例探索人如何作为城市的尺度!

孤独图书馆、超级文和友…25个具体案例探索人如何作为城市的尺度!








深圳文和友第一天开业,取号人数超过四万,吸引人们在烈日下排队数小时;

驱车几小时跑到“最孤独图书馆”拍照打卡,催生了阿那亚现象;

曾经是城市中心的伤疤,深圳南头古城与城市相伴生长,成为社会和经济问题的另一个出口;

黄浦江沿岸,不仅从上海光鲜外衣下的暗面,一跃成为城市稀缺景观,还因为滨江美术馆群而成为新的文化和艺术策源地。

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正在各大城市上演着、复制着。我们要如何去理解,如何去评价?
“人是目的,也是尺度。”
记得在一次分享会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三联人文城市奖的架构共创人周榕老师在谈到城市的人文性时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概念——“弱感力”。他认为好的城市既允许人“示弱”,也能够“让微弱的声音喃喃自语”。这是人文性在城市更新中的一项重要衡量。
在经历了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三十年后,我们拥有了全球最丰富、新鲜的实践案例,我们不缺高楼大厦,不缺地标建筑,但“人的缺位”所带来的问题日益显现。
2020年年初,秉持着“人是目的,也是尺度”这样的理念,《三联生活周刊》启动人文城市奖的评选,搭建了一个针对当下城市/建筑的评价体系,并将第一届的主题定为“重建联结”——重建人与人、人与城市的联结。而近几年疫情绵延的处境,也让我们看到人与人的相聚、面对面的交往虽然愈发困难,但也更加珍贵、有意义。
这是第一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城市故事。
《人的城市》记录了第一届人文城市奖的故事,从获奖及入围的25个实际案例出发,邀请建筑、艺术、文学、历史、哲学等多领域人士,共同探讨人文城市的可能性与不同实践方案,窥见人文城市的未来趋势。

在这本书里,你找不到并非抽象、艰涩的理论,也没有冷冰冰的结构分析,能看到的是一段段人与人、人与城市的故事,能看到建筑中的人情冷暖。

阿那亚戏剧节
提到阿那亚,我们总是想起孤独图书馆、阿那亚礼堂、沙丘美术馆,但在《人的城市》中,阿那亚创始人兼CEO马寅在书中提到的一段“争吵”,或许更能代表阿那亚:
有一次,一位衣着特别脏的工人坐在业主食堂里面吃饭,其他业主看到了就找我们投诉,说我们的员工在这里吃饭,不讲卫生。我们一查发现他是另外一个业主家里的装修工人,干了一天活儿挺辛苦的,业主就想领他改善一下伙食。于是这引发一场关于工人能不能进食堂吃饭的讨论,好几百人争论了好几天。
“阿那亚不是倡导人人平等吗,凭什么不让工人去食堂吃饭?”
另一种声音则说,毕竟是业主食堂,理应不让外人进去。
还有一些人说,在西方的产业工人都是干完活儿回家洗澡换身干净的衣服才能参与公共生活,但是这在我们这儿就很难实现。
其他人说,如果你家工人可以去食堂吃饭,那开发商这儿有一万个产业工人,是不是都可以去食堂吃饭呢?那么沙滩上的保洁工人,园区里的园丁是不是都有这样的权利呢?
后来大家确实讨论出了一个相对一致的结论,就是衣衫不整者不能进食堂吃饭。我们服务方也不用再去辨别身份,反而在门口多准备了几套干净的衣服。后来再有业主看到工人在食堂吃饭,也能理解他在邻居家干活来这里改善伙食;再有业主想让自家工人去吃食堂,就会担心影响其他邻居而考虑让工人换身衣服或者打包回来吃。
我们发现这样的讨论不一定会有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结论,但最终的结果是每个人都多了一些同理心。
像这样的故事,书中还有很多——
连州摄影博物馆看门人胡伯:“很多摄影师每年都参加年展,他们跟我合影,有人前一年拍,后一年把照片拿给我。”

在连州摄影年展果皮仓库景区看过11年大门的本地人胡启坚
广州东山口菜市场鸡肉档商户郑爱萍:“我们也渴望交流。”

2020年10月19日,菜市场营业最后一天,商户郑爱萍收拾出全部家当,并和自己双手的照片合影,张雷 摄
文和友创始人翁东华:“乔伯凉乔伯凉面、东瓜山香肠、刘记糖油粑粑,他们都是有30年以上摆摊经历的个体商户,是很有态度的摆摊人,我们一家一家把他们搬进来。”
这是一本开放、多元且极具启发性的书。
邀请建筑、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多领域权威人士从不同维度展开讨论,极具启发性。
张永和:更好的城市,真的遥不可及吗?
西川:形形色色的城市诗意何在?
李翔宁:网红建筑,快消城市的权宜之计?
姜宇辉:后疫情时代,何以建构新的公共空间?
王澍:城市的生长细节抹去后,怎么找回来?
马伯庸:我们从古代城市遗迹里读到什么?
周榕:互联网时代,谁来判定丑陋建筑?
隋建国:公共艺术如何介入城市?
这是一本受到张永和、翟永明、隋建国、王澍、西川、马岩松、马伯庸一致推荐的书。
张永和:
这本书记录了近年来我们城市中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值得每一位城市居民关注。
王澍:
从1980年代到现在,我们看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中国城市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这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很少见……其实它意味着“时间性”,意味着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所有时间性的痕迹快速抹除……把几百上千年,几十代人类生活的所有痕迹都抹掉、拆掉了,这就变成了“废墟”。
西川:
能否从农业文明走出,端看我们的城市如何发展。城市之魂是否应包纳乡村,包纳记忆,也是我们绕不过去的问题。《人的城市》这本书将我们的思想打开,进入当代生活、当代中国审美和发展的深处。
这是一本拥有独特阅读体验的书。
全书收录近200幅高清图片,艺术纸全彩印刷。
采用裸脊锁线的装订方式,内页能够完全摊平,阅读体验极佳。


书中暗含一条图片与文字相互链接的编码线索,既可以按照页码顺序阅读,也可以按照编码线索跳转。

《人的城市》
贾冬婷 编著
2022年9月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定价148元


关于作者


贾冬婷
三联人文城市&三联中读执行总编辑、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加入《三联生活周刊》至今,长期关注建筑和城市领域。相信空间中蕴含着诗性与人性的力量,也期望通过文字唤起这种力量。
编著有《百年贝聿铭:东方与西方 权力和荣耀》《谁的城:一段正在消逝的记忆》《理想的居所:建筑大师与他们的自宅》《我们为什么爱宋朝:重新发现造极之世》等著作。
青年建筑正版书店
原价:148
【青年建筑】特价:96元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
(需要开发票请备注您的抬头税号和邮箱)
青年建筑正版书店请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建筑”(ID:i80arch)。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