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戏园、妓院、到改造房——论北京八大胡同的沧海桑田 | 建筑精杂谈

从戏园、妓院、到改造房——论北京八大胡同的沧海桑田 | 建筑精杂谈

zhezhe


建筑杂谈

01  八大胡同

八大胡同:混乱无序的街道与复杂多变的历史


“八大胡同自古名,陕西百顺石头城。韩家潭畔弦歌杂,王广斜街灯火明。
万佛寺前车辐辏,二条营外路纵横。貂裘豪客知多少,簇簇胭脂坡上行。”
——这是《京都胜迹》书中一首关于昔日北京红灯区——八大胡同的打油诗。

▲ 八大胡同旧景,图源网络
 八大胡同在北京西城区,位于南中轴线的西侧,其距离前门大街也仅仅只有500米。东侧是商业街为主的大栅栏和以居住为主的煤市街,西侧则是开发成为商业胡同街的琉璃厂,北侧则是传统的胡同。

▲ 八大胡同区块和整体与中轴线的关系,作者整理绘制
八大胡同的“八”是虚词,其中,以陕西巷、胭脂胡同和百顺胡同为首的八条胡同街最为出名。
在这一片四方的区域中,至少有十五条胡同是笼罩在桃粉色的风月中——作为昔日的举京闻名之地,当夜黑风高之时,达官、文人汇集于此;当灯火通明之时,歌声、笑声则连绵不停。

▲ 以最出名的八条胡同命名的八大胡同 图源网络
事实上,阿精第一次来到八大胡同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乱——凌乱不整齐的街道,中西混搭、古今混搭的各类建筑,凌乱的电线在天空随意、肆意地铺开,各式各样的对四合院的私搭乱建。
很难想象,这是位于北京三环以内的街区。正如它的黑白肌理图一样,毫无头绪的各种方向的胡同互相穿插,与其他整整齐齐的胡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八大胡同之胭脂胡同,西式洋楼与小合院并置,图源网络


 八大胡同与其他胡同卫星图对比,图源百度地图
而当阿精查阅了更多典籍,这样紊乱、复杂的肌理似乎也在寓意八大胡同紊乱、复杂的历史。几百年以来,胡同历经了明清京剧梨园时期、民国风花雪月时期、建国改造杂院时期——无数服装各异的人来来回回,无数觥筹交错,无数笑声、哭声传过……
此地有戏曲宗师梅兰芳祖居、京剧大师谭鑫培故居、铁齿铜牙纪晓岚故居;此地有名妓小凤仙所待过的上林仙馆(云吉班),也有中国第一家女澡堂。此地曾是西单饭店旧址、新华京剧社旧址;甚至,1923年曹锟的大总统竞选,参选时的选票价格也是在这里定的……


 昔日在八大胡同的“名妓小凤仙 图源网络  昔日的西单饭店,图源网络
现如今,驻足在大栅栏,漫步过铁树斜街,欣赏着中西结合的建筑,不仅让人回想起以前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繁华,和如今的平静的一片片的平民住房、改造的杂院等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八大胡同现状,图源网络
本文准备以小见大,通过分析八大胡同里面的大外廊营胡同6号在清朝,民国,建国以后等不同环境下的形制、建筑类型的变化,来看八大胡同的前世今生。

▲ 大外廊营胡同6号位置,作者整理绘制

02 清朝:戏园

徽班进京与内外城之分——宏观规划、自主建设推动八大胡同初步形成


形制:普通合院建筑
功能:居住建筑为主、戏台建筑为辅
时间:1750~1911
1790年,乾隆爷八十大寿,全国各地的戏班子来到京城祝寿。其中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崭露头角,引人注目。
当时唱完戏后,由于演出新颖,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受到北京官吏、民众的强烈欢迎。因此四大徽班选择在北京扎根,继续演出,没有回到安徽。

▲ 昔日徽班进京,图源网络
好了,问题来了?作为当时人生地不熟的四大徽班,他们会去哪里落地生根呢?
这是清末北京的地图。在当时,北京有内外城之分,内城(现如今的二环以内)是给当时的八旗居住,受到朝廷的严格管制。
而外城是明朝一开始便修建的防御外地,成为了给最底层的社会百姓的居住之地。由于受到朝廷相对更为松散的管辖,反而成为了最热闹的商业区。

▲ 清代北京城平面,红圈处为大栅栏的位置
在连接外城与内城的中轴线的一侧,有一处名为大栅栏的地方。
大栅栏位于正阳门附近,又最接近内城。所以大栅栏汇集了官吏与平民、上级与下级、北京与外省的各式各样的人流,因此自然就成为了北京最热闹的商业区。
而大栅栏之名,正是来源于商业管理中,为防止盗贼在宵禁时候出现的,阻拦盗贼之用的木栅栏。

▲ 大栅栏摄影,图源网络
以大栅栏为起点,形成的十余条与中轴线垂直的商业小胡同,便自然延伸到当时西侧建立尚不完全的居民区。
各个横向竖向的“小胡同”沿主道路相互交错、自由生长,由此构成了八大胡同与其他整齐、东西与南北向的胡同十分不一样的紊乱、复杂、有机的城市胡同肌理。

▲ 八大胡同道路”生长”图,作者整理绘制
所以四大徽班便选择了在人流量最大的大栅栏商业街进行京剧演出,身为“幕后”的八大胡同就自然成为了四大徽班的居住地。
因此,可以这么说,徽班进京推动了以居住为功能的八大胡同的进一步自主建设——其加深了西处的居住区与东处的商业区的联系,并且带来了大量的人流,从下面的历史地图的变化也可以佐证这一观点。

▲ 清乾隆时期和清末明初的八大胡同地图,作者整理绘制
从下面我们还原的清朝八大胡同模型图中,也可以很直观的看出与普通胡同的区别——胡同的紊乱进一步导致了厢房的紊乱,厢房的紊乱也导致了其围合的合院呈现随机、复杂的趋势。

▲ 清朝八大胡同模型,作者绘制
其中,大外廊营胡同6号位于大外廊营胡同与主干道铁树斜街的交汇处。交通便利,位置良好。在当时便是普通的合院住宅,供下层人居住。
其多一进、二进院,大多是两个瞻柱的蛮子门。形制与当时皆无异。随着徽班入住,京剧文化兴起,这里一度是京剧盛地。当时四合院就有一些就被改造成为公社、会馆。

▲ 大外廊营胡同6号位置,作者绘制

▲ 蛮子门照片,图源网络

▲ 四合院照片,图源网络
这样的形制一直持续了很多年,到了民国时期,八大胡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成为了真正的红灯区。而大外廊营胡同6号,也被拆除改为新的形制建筑。

03 民国:妓院

红灯亮起,西式洋楼修建——文化的变更、杂糅推动八大胡同建筑放肆发展


形制:合院、西式洋楼为主
功能:青楼为主,居住、服务功能为辅
时间:1911~1949
城市的发展总是此起彼伏。民国时期八大胡同成为红灯区也与京剧脱不开干系。

▲ 红灯区的八大胡同,图源网络
清朝禁止娼妓,而士大夫阶层自明代就好狎优(指梨园中的童伶而又于私寓侑酒待客者),蓄养家班。随着徽班入京,班子里的弟子又都是男孩。在他们中一般最漂亮的就是男旦,加上那时候重色不重艺,这些男扮女装的孩子就得到了达官贵人的青睐。
这种业态与八大胡同当时的戏楼、茶园、酒楼、饭庄、堂寓融为一体。京剧的兴盛也推动了妓业的兴盛。甚至在清末的时候极为兴盛,在光绪、宣统时期,妓业的兴盛程度就已经超过相公业(相公指供男人作为性爱对象的男子)。后来,随着八国联军的入侵、赔款的需要,前门火车站的建成,八大胡同就此以妓业为主,艳帜高涨,名声大噪。

▲ 男旦旧照片,图源网络
民国时期,清朝的娼妓政策被废除,妓女解禁,相公凋零,八大胡同成为了北京第一红灯区。据30年代末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当时八大胡同入册登记准予营业的妓院已达117家,妓女有750多人,这只是正式“挂牌”的,还不算“野妓”和“暗娼”。
妓业的大密度建设的新的需要,加之西方文化的入侵。原有的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八大胡同逐渐被以服务业为主的八大胡同所替代掉。许多四合院被拆除,改造。其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建筑形制能够容纳新的庞大的、广泛的妓业人群,以及代表新妓业的产业文化。
我们还是回到大外廊营胡同6号,来看看新的建筑形制的特点。

▲ 民国时期的大外廊营胡同6号,作者整理绘制
1.原有的四合院的一层高度早已满足不了新产业的密度的需要,新的妓院纷纷盖成二层或以上。原有的合院的面积被纷纷压缩甚至占据。

▲ 大外廊营胡同6号近景图,作者整理绘制
2.新的建筑顺应了胡同的肌理以及传统四合院布局,以对内为主要姿态,象征着内在的产业文化。对外的立面开窗数量、面积的设置对比于内部都非常非常之小。我们可以以立面为例子。


▲ 胡同的南立面与北立面,作者整理绘制
3.在建筑的风格上,为追赶当时潮流(迎合西方文化),标杆新的产业文化,其汲取了西方的柱式、墙纹的装饰特点,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现在残留的小洋楼可以判断。有些小洋楼甚至还可以从中看到西方古典建筑的经典纹样。



▲ 八大胡同不同的小洋楼,图源网络
4.其功能也影响了妓院的形制。其有两个出入口——一个出入口为招待、欢送客人,另一个则为隐蔽的“逃生通道”。每个房间隔开,有不同的妓女,通过一条高效的走廊串联该层所有的房间。妓女们趴着二层的勾栏上遥望客人,在首层的街道外的明显的入口迎接客人。


▲ 两个入口与走廊,作者整理绘制
5.有些采用了象征古建筑的盖有瓦片的坡屋顶,而有些则采用了象征西方文化的平屋顶,例如大外廊营胡同6号。
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大外廊营胡同6号看出民国时期,西方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杂糅、冲突的状态。一方面,妓院沿袭了清朝戏台的布局和传统四合院的内向形式朝向,另一方面妓院为了迎合潮流,迎合贵人的需求,汲取西方建筑的装饰特点,材质,构造等等。


▲ 八大胡同的街道立面,作者整理绘制
所以,这也就是我们能在八大胡同街道看到各式各样各种年代的中西建筑,虽然里面的功能或许早已不是昔日的功能,但是其也共同构成了复杂的街道“肌肤”。
而到建国后,八大胡同又一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04 建国:大杂院

新中国建立,人口涌入首都——八大胡同拥挤院落的自主建设


形制:大杂院、自改宅
功能:居住功能为主
时间:1949~至今
作为红灯区的八大胡同,结束于解放后的一次突然行动。随着北京治安情况稳定,相关整治妓女的方案出台,1949年11月21日,北京的2400名干部和警员出动,对八大胡同进行整顿,自此,八大胡同的梨园历史就此终结。八大胡同,重新作为居住功能为城市所服务。

▲ 建国后的八大胡同,图源网络
伴随着北京作为新中国首都的地位确立,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北京,然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因为地价便宜,处于核心地区的边缘地带,临近中轴线和交通要道,八大胡同依旧是外来人口迁入首选之一。
并且,伴随北京的发展,原有的建筑规格已经不能满足更多的人口涌入,居民自发地破坏原有建筑规格,按自己的需求改造建筑。这种情况随着改革开放之后尤甚。



▲ 一些自改宅的街景,图源网络
而因为原有建筑大多年久失修,改造者缺乏建筑相关素养与知识,八大胡同区域的自改宅危房颇多。阿精在现场看到了很多有意思的自改房与大杂院。有些试图去“侵略”胡同街道从而获得更多的建筑面积,有些就索性直接在坡屋顶上盖上棚子屋,有些甚至直接在院子里加盖粗糙的水泥房……
我们还是以大外廊营胡同6号为例——

▲ 大外廊营胡同6号,作者整理绘制
虽然其承载的功能内容早已变为居住住宅,但是其形制得以保留了下来。我们可以与民国时期的大外廊营胡同6号进行一个对比:
1.其依旧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高度。原有的一层的合院被塞入了一个又一个粗糙,自搭的水泥小盒子,用以承载更多的迁来或者本地住民。这些小盒子也是千奇百怪,做法各不相同。


▲ 两次建设的对比,作者整理绘制
2.建筑立面被现住民各种自由的改造,一切按照现住民的意志进行。迁入户为了在狭窄的房间内获得更多的建筑使用空间,甚至把建筑的走廊也封上。原有的西侧的“逃跑”出口也被封上,用以节省空间。

▲ 现有建筑的南立面,作者整理绘制
3.两个出入口的门被保留下来,有趣的是,这两个出入口将这个建筑分割成了两半,左边的入口供给建筑西侧的人使用,右边的入口供给建筑东侧的人和源自里的人使用。由于占据了走廊,西侧和东侧的人甚至没有任何的交流。

▲ 两个出入口,作者整理绘制
其实,自住民所有的改造是为了缩小拥挤感,扩大使用面积。这种改造尽管是粗暴的,野蛮的,甚至是不安全的,但他或许恰恰是一种对这个地区环境的拥挤反应,是一种真实的态度。


▲ 建筑现状,图源网络
而这里由于防火系数过低,且相对建筑价值较小。目前已经正式纳入腾退名单,将与一旁的谭鑫培故居(大外廊营胡同1号)等其他几个建筑,以便谭鑫培故居文物节点的整体改造提升。
事实上,不仅是大外廊营胡同,整个八大胡同街区已经开始了整体的改造提升。不仅是为了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也是为了老城的保护。在不远的将来,这里很多的四合院、大杂院将会被腾退、拆迁、改造成为胡同中心地带的特色的文化建筑,旅游建筑。

▲ 大栅栏腾退办公室门口与告示,图源网络




05 建筑:社会性的艺术

时代在发展,现在人们开始追求高质量、有文化的生活品质,我们生活的空间也在随之改变。这当然是好事,然而,我们也需要思考在时代前进的浪潮之下,城市、街道的发展又该走向何方?
对于八大胡同来说,它的出现和演变离不开中轴线(地理位置)、离不开京剧(文化背景)、离不开梨园(行为与手段)、甚至也离不开胡同(空间背景),等各种各样的因素。
这说明了,一个空间的形成总是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是复杂且不可估量的。因而对空间的研究,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空间内部,而是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对其背后社会要素的追溯。


因为正如刚刚离我们而去的理查德·罗杰斯说的:
建筑,永远是一门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 理查德·罗杰斯 RIP.
(完)


本期原创 / 安藤小李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建筑学搬砖分学,熬夜科从事人员,喜欢说唱、钢琴、游戏一系列奇奇怪怪的建筑小白


本期原创 / Hao

#追求理想的建筑师,爱旅游,读书和运动,游学欧洲多国,研究日本的建筑,一直在路上

编辑 / 白雎   审核 / 尤加利叶
本期内容为一只建筑精原创并编排,版权归一只建筑精所有。欢迎转发,转载请在后台键入【转载】、商务合作请在后台键入【合作】。
RELEVANT
相关内容

紫禁城内的权力游戏 | 建筑精杂谈
作者:裴七 一加
SELECTED
精选内容

物理还是魔法?传统建筑师与虚拟设计师究竟有啥区别??| 建筑精杂谈
作者:贝尼托李 澎澎

现代建筑真的没有装饰了吗?| 建筑精杂谈
作者:缘宝 西风
【一只建筑精的文创小店】
最近有路易斯·康的建筑秩序系列文创新货到店,共有4款嗷
▽点击下方图片链接查看建筑精文创推文详情


怎么找到我们的文创小店呢:
  1. 淘宝搜索店铺【一只建筑精的文创小店】,那个戴着红帽子的就是我们;

  2. 拿起手机淘宝扫一扫下面介个【二维码】即可

▲淘宝二维码
不想看文字?
点击【原文链接】即可关注阿精同名b站号
建筑解析视频版,给你不同的体验!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只建筑精”(ID:Arch_Elf)。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