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疫情后,设计企业该何去何从?

2022疫情后,设计企业该何去何从?

01

楔子


2020年我写过一篇疫情后,设计行业正发生着些什么!,当时就感叹时局艰难。没想到2022年,疫情卷土重来,而且还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封控,让我这个从业者也充满了无奈和焦虑


今天这篇文章,是我看到的一些现象,经过的一些思考和个人的一些建议与大家分享。但很遗憾,这次良子没有“良方”,就当猎奇吧!


02

孤岛


上海6.1已经复工复产了,如果你们公司还健在,派你出差,你会发现全国各地“7+7”在等着你。友好一些的,可能“4+4”。(如下图)



一个项目负责人因为一个项目的一次会议要隔离半个月,这效率也太低了。
领导听汇报也不可能提前14天告诉你,因为他的行程根本做不到14天前就能定下来。



所以,上海公司要想做成外地的项目,要么就是当地有分公司,要么常年有一堆汇报的人漂在祖国各地国有大院也许还能“勉力支撑”,而民营的小企业就彻底凉凉了。


所以,疫情(管控政策)使得各地(上海)成了一个个孤岛。这就是后疫情时代,设计公司面临的“窘状”。也许我们以前太快了,现在只能用“慢下来也挺好”聊以自慰吧,但已经不习惯了。



03

市场


疫情之后,经济急需复苏,所以政府会加大投资,刺激经济是自然而然的。但因为是国有投资,所以大“水”不会随意“漫灌”,一定会集中度很高。这就导致“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而民营企业能在这一轮刺激中争取到多少项目,真的是不好说啊。



除了政府投资基建之外,民营投资最大的一块就是房地产了。但由于前两年调控的原因,再加上疫情导致人们对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预期,信心没了。

虽然最近政策频出,利好消息不断,但是房地产市场还是很低迷。我的不少地产自媒体朋友,已经很久没有开工了,也很苦恼啊。



04

主体


面对经济下行和行业危机,不管是国有企业这种大船,还是民营企业这种小舢板,都在趋利避害,积极应对





先来看看国有企业,上图是上海市政总院的一个招聘启事。灵活用工,我理解下来就是合同和东浩这家公司签署,而干活可能和与市政总院签合同的人一样吧。简单来说就是“同工不同酬”


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在效益好的时候,企业不需要应对裁员的问题;而效益不好的时候,可以避免裁员问题(因为这些人本身就不是市政院的员工)。这可能是最大的好处。




毕竟前两年,因为劳动纠纷,市政院也没少出问题(甚至是流血事件)。算是“吃一堑、长一智”吧!



相较于国有企业“甩包袱”的策略,民营企业显得更加的“愚蠢与悲壮”,感觉是“我拿青春赌明天”的味道。


为了做成生意,还借钱给甲方,这不仅是“自带干粮”,还有可能是“肉包子打狗”的买卖啊。你不知道有多少企业被“X大”拖破产了吗?在这些企业上班的小伙伴们,你就不瑟瑟发抖吗?



当然,这些还是能叫的上名号的企业,更多的“无名小企”消失了,连个排位都不留!


05

趋势



国内外形势决定了中国目前内循环的态势。而所有的行业基本上都是产能过剩的,所以“内卷”也就不可避免了。


前一段时间,重庆某学校的竞赛投标335家设计院参加,角逐4个项目奖金总额550万元(后续各项目方案深化及初设中选合同430万~1711万元),充分展示了目前设计院的内卷程度。
有建筑师统计了总成本(建筑师人工、办公场地、效果图制作、差旅等各种经营费用)每份基本是10万+,所以这次投标在预审阶段的的总社会投入成本就高达3490万+了,3490万+的总成本为了角逐550万+的奖金。
这个故事讲给金融圈的朋友听,一定笑掉大牙。不如每个设计院出10万块,大家都躺平,凑够3490万,最后抽签,抽到的拿3490万,它不香吗?


不光是投标的企业多,每家做的PPT还厚实,各种花活,其实都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而最大的浪费,可能是对人青春的浪费



设计行业,另外一个趋势是“脱实入需”。
因为疫情,有多少线下的办公楼已经空置多年?
因为疫情,多少的商户付不起租金,要求减免?


所以我判断,任何非刚需的线下空间都会举步维艰。而刚需的定义是指你离开了这个空间就没法生存,比如说晚上睡觉要个床就是刚需。


设计行业本身就是对空间的“骚操作“,当空间都没有需要了,那还要骚操作干什么呢?



但人是感官的动物,即使线下没有需求了,但是线上有呀。疫情期间,互联网公司的业绩可是飙升的啊,不管是游戏、还是影视,都存在着虚拟空间场景搭建的需求,所以”脱实入虚“,对设计企业来说可能是一个新的方向。



06

结束语


设计行业夕阳西下,是大概率事件。疫情,只是加速了下滑的速度。


设计企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也是大概率事件。大量的企业消亡,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你身在大厂,那吃饭问题暂时无忧;
如果你在小舢板上,那看看能不能搭上大船。
如果你刚入行,那人生有更多的选择,不必对”设计的X格“留恋;
如果你已身陷多年,那只有祈祷公司永续了。
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良有方”(ID:nomad_li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