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各大城市热衷于竞争“第一高楼”的称号?

为什么各大城市热衷于竞争“第一高楼”的称号?


01

楔子
昨天为了帮助小朋友完成暑假生活上的作业,我发了一篇良有方 | 全球高楼排行榜赏析,就是简单的做了一个排名的工作,结果有朋友对“武汉绿地中心为什么会从660米降低到475米”感到好奇,发来了询问。


在梳理的过程中,其实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高楼“衍生”。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把摩天大楼相关的一些知识整理了一下,向大家汇报一下,顺便也解释一下“武汉绿地中心”被降低高度这个问题。



02

概念
首先来了解下摩天大楼的定义,可能各国略有不同,我就百度百科了一个国内的。


什么是摩天大楼
摩天楼(skyscrapers),一般指非常高的高楼大厦,比喻大楼似乎有摩天轮那么高。
在国内,《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规定: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不论住宅及公共建筑均为超高层建筑。
根据世界超高层建筑学会的新标准,300米以上为超高层建筑。

不管是英国还是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国内第一高楼的高度也超过了300米。就算欠发达的朝鲜,第一高楼也达到了330米,虽然期间烂尾了很多年。


而各大洲第一高楼的门槛也站上了300米,智利圣地亚哥的科斯塔内拉塔排末位,也达到了300米。
不难看出,要竞争一国或者一个区域的第一高楼,300米可能是个门槛。




03

为什么要争“第一”
美国是摩天大楼的发源地,纽约和芝加哥是最著名的摩天大楼城市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亚洲国家开始兴建摩天大楼,而且数量越来越多,热度越来越高,马来西亚、迪拜、中国...


据我昨天梳理的排名统计,世界前20高楼中的17席都在亚洲。这个数据还是相当骇人的。



那么就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亚洲国家如此热衷于争夺“世界第一高楼”的名号呢?
A.名片效应
摩天大楼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一个大市如果没有摩天大楼,总给“生人”欠发达地区的感觉。所以有外国友人到了上海,发出上海是未来城市的惊叹!


这种感觉能有效的展现实力,吸引外部投资,促进当地的发展。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土豪为什么热衷于开“豪车”,不就是为了银行能贷到款,客户能把订单给他嘛。


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道理也是相通的。



B.政绩需要
“一届政府,如果想快点见到成绩,盖大楼是最容易的。”所以才会全国各地有那么多的“绿地中心”,不就是迎合了当地政府出政绩的需求嘛。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曾表示,许多地方官员认为摩天大楼林立就代表着这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不管是为了拉动投资、带动经济,还是政绩需求,本意可能都是积极的,但是实际效果未必如人意。其实,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而“第一高楼的称号”很多时候只是“虚妄”而已。

04

政策“限高”


正因为各地过于热衷争夺“第一”的名号,导致了无序竞争。有些城市或者地区明明没有当“第一”的实力,却硬着头皮上,导致了“烂尾不断”,一地鸡毛,所以政府监管随之而来。


继两部委明确“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之后,住建部出台拟出新规,进一步严格管控新建超高层建筑:


1、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人口以下城市严格限制新建1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不得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 
2、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 
3、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新建1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应作为重大公共建设项目报城市党委政府审定,实行责任终身追究。 
4、一般不得批准使用公共资金投资建设超高层建筑。严格控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国有企事业单位投资建设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


根据这个规定,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均不得新建500米以上高楼。



 
国内已建成的500米以上高楼排名(如上图),可能格局也不会再有大的变动了。


而世界范围内500米以上高楼的排名(如下图),随着世界经济的衰退,短期内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了。


所谓的长沙838米的“世界第一高楼”,成都677米的熊猫大厦,南京600米的江北第一高楼,武汉660米的绿地中心,也只能停留在PPT里了。






正是新规的出台,导致了武汉绿地中心从原来的660米设计高度变成了建成475米。其他超过500米的高楼,也将面临相同的“命运”。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天津高银117大厦,目前烂尾中,但是它的设计高度有597米,而且看上去结构已经封顶了,所以还是有机会保留下来的,且行且珍惜。



05

为什么要“削楼”


新规的出台,导致了很多高楼被迫“削楼”。细想一下限高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A.经济盛极必衰


1999年,德意志银行研究主管安德鲁·劳伦斯首度提出“摩天大楼指数”(Skyscraper Index)的概念。
他发现到经济衰退或股市萧条往往都发生在新高楼落成的前后。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对经济乐观的态度,经常会鼓励大型工程的兴建。然而,当过度投资与投机心理引起的泡沫即将危及经济时,政策也会转为紧缩以因应危机,使得摩天大楼的完工成为政策与经济转变的先声。
这一惊人发现被称为“百年病态关联”:大厦建成,经济衰退。故此,“摩天大楼指数”也被称为“劳伦斯魔咒”,也叫摩天大楼诅咒


1st

1931年经济大危机


1929-1933年的“大萧条”时期。座落在曼哈顿南部第五大道与34街口的帝国大厦,于1930年动工,1931年完成,楼高381米,有102层,这楼建成之后,美国就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大萧条当中。



2nd

1973年美国经济萧条

“双子塔楼”的北塔曾是世界上仅次于帝国大厦的第二高摩天大楼,两座楼分别于1972年和1973年完工,但在这两栋楼落成之后,美国却迎来了1973年的经济萧条。





3rd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

吉隆坡石油双塔工程于1993年12月27日动工,1996年2月13日正式封顶,1998年正式完工。而它封顶建成的那两年,刚好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期。



4th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迪拜哈利法塔于2004年正式动工,并在2009年封顶建成,在建成的前一年,也就是2008年发生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虽然每次金融危机和某个高楼的建成关联起来,有人为的成分在里面。但是多次重复出现,就不是偶然那么简单了,确实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盛极必衰,既是我们古代总结的”哲学“,也是自然发展的规律。


B.空置率过高
一直以来,我们都会谈高层建筑的效率”如何如何的高“,但我们往往忽略了”空置率“的问题。


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一二线城市写字楼空置率创下新高,除了广州等个别城市外,大多数一二线城市空置率都在20%以上。当空置率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效率也就无从谈起了。



C.维护成本高,火灾扑救难
高楼的租金一般都不便宜,一个是建造的成本比较高,另外一个是维护的成本比较高。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一个电梯坏了,超高层建筑维修的成本将大大高于普通的楼。

另外,摩天大楼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也面临挑战,不管是地震还是火灾,在施救的过程中,都非常困难。

06

结束语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古往今来,对于第一高楼的”执着“,可能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
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现在的高楼已经不止高”百尺“了,但是对于”第一“的执念,却始终没有停止。
作为基建狂魔,在全球高楼排行榜中,也只有迪拜可与我们一战了。在”手可摘星辰“的同时,我们不妨多点”脚踏实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良有方”(ID:nomad_li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